材料作文“乐章之局部与整体”导写
2023-03-03李仁甫
李仁甫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乐章原本是指一个大型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在早期西方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为了让音乐适合在大型音乐会上表演,需要局部乐章与整部作品严丝合缝,这样才能形成与前后乐章的节奏吻合,确保整个作品的整体和谐。后来随着西方贵族音乐沙龙的兴起,大型音乐会不再时兴,单个乐章独立演奏大行其道,这又需要乐章在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而真正优秀的乐章不仅可以融入整部作品,提取出来也具有独特完整的艺术风格。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體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考生的写作重心应放在“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思考上。材料先说局部应该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尽可能与之和谐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然后说局部也应该有独立于整体的个性价值。最后强调局部既要能融入整体又不因此失去自己的独立性,才是最优秀的个体。从材料的意向看,最优秀的作品是最后强调的,因此观点应该倾向于突出个体的两方面如何平衡好,而不应偏重一方。如果偏重一方只能视为部分切题。另外要注意,作文观照的主体是乐章,不是整部作品,也就是说是站在个体的立场观照它和整体的关系。个体是要融入整体还是要独立于整体,还是既要融入又要独立,二者并不矛盾。
参考立意
1.个体要以自我的风采融入整体才是真正的融入。
2.个体融入整体不能以牺牲个性为代价。
3.整体需要包容个体的个性,这不妨碍整体的和谐。
例文
做一条独特的河流
□江苏省盐城中学 张西浣
《科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最后,所有的河流都会汇入北冰洋,直至永远。”每一条河流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海洋。
河流个体的共同作用汇聚成了海洋,却不因此全然变成海洋,它们依旧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西方音乐中也有同样的道理,局部乐章配合着整体乐章,却依旧有其自身独特完整的艺术风格。我们也应该做一条独特的河流,环绕森林归入海洋。
当我们顺从“群体效益”时,不应该陨灭“个体的创造”。就像如果单个乐章为了顺从整个乐章的主旋律、主节奏,而放弃了自身富有特色的音感,那么它将经不起推敲,经不起鉴赏,只能被认定为相似或雷同的乐段,最终湮灭在更具竞争力的音乐篇章中。
诚然,作为社群性动物的人,对群体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会有天然的追求,毕竟这是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来源。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意见观点极端化,网络暴力等社交网络群体性迷失现象时有发生,正如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的“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就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群体所具备的强大引导力,也同样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裹挟力,让根基不稳的个体随波逐流,无论是非。设想贝多芬如果顺从了那个时代的固有思路,而否定个体的能动创造,又何来那个飘响着鸣笛声、富有味道的春天?
我们从不否认时代的选择与价值,以及其固有的发展趋势。就像所有的河流终究要流入大海一样,我们否定的是一味的屈从、一味的刻板僵化,我们否定的是借助潮流的牵引而拒绝自我意识的创新、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能力的变革,裹着时代的外衣,撒着时代最可爱的谎言。就像《美丽新世界》中的僵化模式:人一出生便被分成三六九等,人们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只能痛苦地像机器一样过着每天重复的生活。
这样的“美丽”讽刺意味十足,“新世界”中的人民是愚昧的,也是可悲的。当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徒然望着远处的花开花落,空生悲寂苍凉之感。溪流也就此陷入荒岛的怪圈,面临着干涸的危险,“望洋兴叹”却已晚。
做一条河流,你当然也可以选择汇入大西洋抑或是太平洋,就像《挪威的森林》中所说的那样,再次与自我重逢,活出自己的模样。
评点:考生将立意放在材料最佳角度“在群体中保持独立”上进行思考,体现了较强的审题能力。文章以“河流”设喻,形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新颖独特,形象道出合群而不盲从的应然立场,并在深度阐释时巧用对比甄别,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体现出作者思维的缜密性和表达的规范性。尤其难得的是,文末再次论及河流入海时,由融合而见自我选择,由融合而再获自我重塑,进入了一层新境界,结构浑然而境界跃升,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