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的针对性和概括性
2023-03-03胡媛媛
胡媛媛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属于“思辨类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第一个单元,围绕“学习之道”选择了六篇文章,前四篇以议论为主,思辨性较强,后两篇兼有议论和记叙,亦含有思辨性内容。
基于所处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材选文的主题,单元的写作任务要求,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明确写作要求:基于任务群目标的写作要点。
这是教材对进入高中的同学们第一次提出论述文写作的要求。依据任务群“思辨类阅读与表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此次“劝学新说”的写作,需在学习与借鉴《劝学》《师说》中古人对于“学习意义”的认识基础上,针对新的社会发展变化中有关学习的新问题、新现象等,明确提出自己关于学习的当代意义的认识。概而言之,此次写作任务的要点是:说理的针对性和概括性。
二、实施写作过程:读写融合为策略的活动指导。
活动一:深入认识“针对性”。
何谓“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了让同学们对写作的针对性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可以请同学们对本单元的论述文进行如下梳理。
从表格的横向项目来看,“针对性”首先表现为“问题意识”,要针对时下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而发声。其次,针对性还需有“读者意识”,应先预设好特定的读者对象,并针对这些假想读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和论述方法。最后,还要有“过程意识”,在论述的过程要针对立场观点展开深入分析,启发人们思考并“揭示本质”,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表达明确的观点。
活动二:提炼“学习之道”。
如图,对单元经典篇目中涉及学习的各个角度内容进行比较、梳理,并提炼归纳出自己对他人“学习之道”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展开对他人观点的辩证思考,探究和形成新时代下自我的“学习之道”的基础。
活动三:发现“新”的问题。
1.头脑风暴:回顾单元选文中的现象,参照他人对“学习之道”的认识,放眼当下,你还发现了哪些有关“学习”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和讨论?如:网络信息依赖、超前学习、内卷等,请进行列举,并尝试描绘具体的、典型的表现。
2.去粗取精:对列举的新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哪些类别、哪个问题更具有现实紧迫性,更能凸显写作的现实意义?尝试从不同角度列出关于现实意义的思考,并以此为据进行比较、筛选。
活动四:有条理地深入说理。
1.回顾梳理:聚焦某一篇经典文本,回顾和梳理作者是如何逐步深入、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的,理解针对的角度与提出的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提炼出针对具体现象有条理进行说理的思路和方法。
2.迁移写作:针对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模仿经典篇章的说理逻辑和方法,通过不同现象、不同角度等的比较分析,找到自己的切入角度、言说对象等针对性,深入分析问题,提出明确观点。
活动五:设定写作的读者。
动笔前,还可以设定预想的读者,尝试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反观自己的论述,思考几个问题:①此次写作是给谁看的?这些读者会有怎样的立场和想法?②此次写作的意图和目的是什么?针对某种现象,要解决什么问题?③面对读者的想法,应该如何有针对地进行说服?④读者会如何反驳我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我又该如何补充完善,加以应对?
“劝学”新说
□上海市曹杨二中 王文萱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辗过竹简、缣帛、皮麻、新闻纸,浮沉起落。先哲论学问道的箴言力透纸背,烛照四方。然而,如今我们写下的字却远不如古人那般庄严、慎重、正心诚意。
千年前,韩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人学师只求“句读”,正是未曾明晰师者“传其道”的根本职能。而在内卷的时代风气驱使下,人们习惯性一连串地把学习效果、考试分数、好大学、好的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挂钩,并以此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主流标准。故而多数人如今只功利性地看到了各个学科中的应试成分,如同千年前的人们一样误解了学习的本质。这般死守着可量化的“业”,而丢了更宏大不可计的“道”,是一种亘古的悲哀。
怀着朝圣者的心态缓缓步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辉洒下——那正是无数学科精神的本质。驭光而行,科学、数学、文学……我们震撼于用符号、公式解释世界的天才狂想,沉浸于用数字呈现客观世界的简洁之美,醉心于那些或低吟浅唱或高声疾呼的远方之音。人的心灵在这种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面前哑口无言。
学习,是“人”向“圣”的延伸——不断地从原有的本体中磨掉非我的渣滓,不息地升华自我以求新生。那些具象的知识无不充盈着我们,抽象的精神无不感召着我们,向着至善的境界伸出无数双手。
而在今后漫漫长路上,怀揣着这样的澎湃,才能践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甘坐十年冷板凳”的治学精神,任随周遭靡靡之音乱响而不改其志。终将有智者攀上人类文明的肩头,终将有无数凡人用毕生所学合力撑起一方穹顶,群星闪耀。
而也许“内卷”作为一种社會风气,并非从个人层面就能改变。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短期内也许仍不可避免地与“内卷”共生,然而洞见学习的本质也不惧在时代的浪潮中迷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诸神为他设置了荒谬的命运图景——日复一日地推着滚落的巨石上山,然而他清醒地洞悉了这场苦行和命运的本质,挣脱了诸神围困他心灵的牢笼,只信仰他自己赋予的意义。我们也应该如他这般存在着,不管时代环境加于我们身上的枷锁,只需清醒地学,奋力地学,赤忱地学。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历史的回音壁仍然荡响着先师的喟叹,不用笔墨,无须载体,世世代代的读书人口耳相传,将一种求学精神炼为永恒。
评点:作者善于从当今时代发现新的现象,并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学习的功利性”这一问题;更可贵的是,作者还刨根究底地揭示出这一问题的根由——青年学子们对学习本质的误解。然后,作者顺着这一“新”的现象和问题,基于自己的言说对象和切入角度,从学习本质、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多个层面明确地阐明了自己的学习之道,呈现了“劝学”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意义,较好地完成了“说理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如果能将学习本质、学习目的和新的现象之间建构更紧密更深入的联系,说理将更加成功。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