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心理健康促进价值实现的三重逻辑

2023-03-03李晓通

关键词:情志心理健康心理

李晓通

(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4)

心理健康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人人都应具备识别和解决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情绪低落、心烦易怒、精神不振、紧张焦虑、精力下降、睡眠不佳等常见问题的基本素养。“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促进”都已形成了公认的国际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身体、智能和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至最佳状态”。以此为基础,结合布伦特总干事在2000年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会上的观点和美国健康促进杂志的定义,可认为心理健康促进是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实现最佳心理健康状态的行为、能力或过程[1]。中医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有深刻认识,并将心理健康表现概括为“乐天知命、享受生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从容处事、宽容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天人一体、心身和谐”六方面[2],也逐渐形成了阴阳相胜、情志相胜、移精变气及祝由治疗等独具特色的心理诊疗体系。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中医心理健康促进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可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对中医心理健康促进原理和价值进行探索。

1 理论逻辑:立足中医天人相应思想,强化主动健康理念

中医天人相应思想认为天人一体、人应顺天,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宏大视角,教人着眼自身整体健康,顺应自然和社会,并从中学会自律和自乐。主动健康是个人结合自身、家庭、社区等条件,维护自身健康,其背后有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为人们的心理评价和健康管理提供思路和参考,是使人在当下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安心”生活的思想基础。

1.1 用天人相应思想强化主动健康思维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3],深刻诠释了人自身与身外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与气、阴阳、五行理论共同构筑了中医药的哲学基础,对心的认识非常深刻。天人视域下的“心主神明”命题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得以多层次延展和具体化落实,与中西医共同关注的心脑关系、身体认识和疾病诊疗紧密相连,也是中医学对天人关系创造性诠释的经典案例[4]。《灵枢·刺节真邪》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之说,认为人的九窍、五脏、四肢、十二关节都与自然相通,使人们认识到人无法脱离天人规律的支配,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于是积极主动了解和顺应天人规律就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时间节律看,人的生理病理与时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依据日、月、四时、年、时辰节律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是中医的突破口,应加强多学科合作[5]。所以人的心理健康受天人相应规律的影响,人必须顺应和理解天人规律,积极成为天人互动过程的主宰者,并真正做到“安心”工作和生活。这种流传久远的天人思想为中医药治未病的主动健康理念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指导。

主动健康是未来医学在复杂性科学理论主导下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我国为遏制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而制定的中国方案[6]。人们心理健康促进中的主动健康可理解为主动识别和预防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寻求援助和干预手段,采用切实有效的行动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管理能力,创设自己的良好心境。当前实施主动健康战略仍面临知识、科学和技术的挑战,个人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尚需提升,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健康生活指南需要完善,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的新技术、新方法需要开发[7]。中医药文化一直是国人健康素养提升的行动指南,在主动健康方面早已形成了治未病价值观主导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几乎囊括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所有内容,对人们深入理解中医理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同时也能为人们提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治未病思想事实上也强调了人在自身健康管理中的主动性,对自身健康负责。在此价值观指导下,中医心理健康促进更注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不同状况的人采用不同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方案,并将饮食、运动等干预手段引入其中。

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已认识到自律和自乐是主动健康的关键。众所周知,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快乐,善于自律的人不会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妄念,不会无端的费心劳神,也相对会减少很多由各种干扰带来的负面情绪,这样就能心态平和地享受生活,为个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所以自律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心理健康促进手段,中医学也充分肯定了这一观点。自乐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是在不干扰别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快乐。自乐应建立在自律基础之上,也只有足够自律和学会自乐,才能以积极平常的心态对命、天、人、事、物、名、利等做到“有容”和“无欲”,主动自我规约并积极悦纳身外世界,获得内心的健康安然,增强对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1.2 运用整体健康观指导心理健康管理

中医学在强调主动健康的同时,也很注重健康的整体性,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发展健康观,并赋予其整体性和辩证性内涵。中医整体观的形成与道家养生、气的一元论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天地人三才学说相关,包括平衡自和的整体观、发展动态的整体观、立体系统的整体观及对立统一的整体观,是对传统文化多维度继承和创新发展,对推动多元思维模式,分析人体健康状况及促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8]。据此可认为,中医健康观是指在人与社会 、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理论基础上,实现气血和、志意和、寒温和的统一。其中气血和是指身体层面气的生成和运行之和、血的运行之和及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之和;志意和是指心理层面的情绪、情感、意志、道德之和;寒温和是指人对自然、社会、饮食适应前提下的自身与外界之和,是对天人相应思想和中医整体观的高度概括[9]。这种整体健康观中的三和是一体的,其中志意和可作为人们心理健康促进的思想基础,也进一步指明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及身外世界之间的联系,对人们的环境适应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中医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众多实践经验和多维认知构筑的复合理性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其思维方式本身就能规范人的情感和思维,净化人的心灵,指导人的行为,发挥独到的心理健康促进价值。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看,具备一定心理调适知识和技能应是个人的必备素质,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对此早有充分的论述,而中医对人的心理健康管理的认识更具整体性和本土文化特色。因此掌握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论思想观点可及时对自身身心状态进行诊断,把身体健康状态作为影响心理的物质基础,提升自己在复杂情境中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所以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传统文化主导下的中医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刻,懂得调心的同时也注重调身,譬如,心烦易怒可能是肝火上亢所致。重编并全面注解《素问》的王冰主张在养生时将医学和道学完美结合,追求贤圣至真,主张颐养天真,法四时,应天人,影响了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10]。传统养生深受意向思维影响,关注天时地势、阴阳四时,领悟天地奥旨,而后法天则地、四时养生、疏通经络、习五禽戏等[11]。这些中医理性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与自身及人与身外世界的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的生态观,彰显了人在自我心理健康管理中的能动性,鼓励人们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管理。

2 历史逻辑:传扬中医大医文化,提升情志疗法价值

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融摄了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并把道德和情感作为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并体现中医价值旨向的重要因素。从历史逻辑视角看,中医心理健康促进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医哲学体系、大医精神和中医诊疗过程的仁爱之举,教人们学会敬业和忠诚。中医师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道德和仁爱对人“守心”的价值,并将其上升到医理高度。

2.1 以大医文化凝聚人们心理健康促进的正能量

中医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并逐渐形成了受人尊崇的大医文化,所以对中医的信任就成为中医心理健康促进价值发挥的重要前提。从个体心理健康角度讲,大医精神可被认为是促进自身和患者心理健康的良药,体现为宝贵的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这也是中医药文化的精华。大医文化一直在传承着中医的精髓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神农尝百草、岐黄论医道、伏羲制九针、孙思邈论大医精诚、李时珍撰本草等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中医的活态传承主要包括名医学术思想和哲学观点、名老中医传承脉络和成才之路、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及相关研究成果、名医经典名方、名老中医全生命周期的学术活动及成果、名老中医的诊疗活动过程及临床经验、名老中医的操作技术、名医技术成果及转化运用记录、老药工经验、民族医药经验等[12],这些都构筑了宝贵的大医文化。很多老中医都习惯用医理指导工作和生活,使自己的身心一直处于平和状态,得以健康长寿。他们的故事使更多人认识到大医精神的崇高和道德责任的可贵,他们自身的健康表现唤起人们对道德之于健康价值的思考。在历史传承中,中医除消除病痛外,救治患者的整个过程都会让人感受到中医师“大德”的温暖,客观反映了治心与治身一样重要,而无处不在的大医精神就是治心的良药。救死扶伤、妙手回春、大医精诚等是中医师忠于信仰、播撒大爱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人们对中医由衷的敬意,因此传扬大医文化应得到全社会共同关注。

在社会心理健康观的塑造上,中医大医文化承载了中医名家的健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凝聚了他们对人生价值和职业道德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医大医们以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深刻影响着后人,对大医文化的精彩解读和广泛宣传能更好地唤起人们的中华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大医文化是中医名家精湛技艺的积累,每一个穴位的针灸功效、每一个中药药方的组定都要经过大量医案验证,都凝聚着大医精神。也正是受大医精神的影响,很多人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内心也会产生积极向善的力量。大医文化中不仅有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情感故事,也融入了中医的独特的辨证思维。一枚小小的银针,能瞬间产生起死回生的惊人效果,三五剂汤药就能使人恢复活力,几句沁人心脾的暖心话能帮助病人树立强大的信心。这种大医精神中大德与至善的感召力更能激发人心中的积极能量,提升人们对生命、生存、生活、健康及职业等问题的深层认知。有时,大医文化犹如深埋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种子,能唤起人们学习中医知识的热情,激发人们对自身及社会心理健康的道德责任,使更多人成为中医大医精神的传扬者,也教人学会主动用道德的力量为自己的心理赋能,促进个人心理健康。

在情志治疗上,正是中医大医的崇高品德、精湛医术和高尚言行孕育了中医情志相胜疗法体系。情志相胜疗法是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有意识地激起患者暂时的情志,使之用一种情志战胜、克服另一种偏激情志,促进机体恢复平衡和疾病自愈的方法。其理论机制主要有五行相胜说、阴阳互制说、气机互调说和缓急相对说四种观点,其中五行相胜是立论基础,阴阳互制说、缓急相对说作为补充,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属于气机互调[13]。中医大医都是精通情志相胜健康原理的代表,他们善于在诊疗时将情志与五行、脏腑建立起精准而巧妙的联系,确立病人的心病之源,通过治心病来治身病。他们也是德艺双馨、神清心静、快乐生活的典范,尤其善于对病人进行言语开导,善于运用移情易性、顺情从欲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心理调适。因此大医文化能促进中医健康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具有示范、教育和治疗等多个方面价值,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的社会传播。

2.2 通过传扬中医仁爱思想指导人们的情志取向

如果说道德主要是自我规约,那么仁爱则可理解为对别人的关爱,而心中充满爱是公认的心理健康促进的有力保障。中医仁爱思想是中医情志相胜、移精变气等心理疗法的思想基础,也是大医精神和操守的投射。中医师的仁爱行为在心理健康促进中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也能在情志上引导人们自律、自信、自强,做自己情感、意志、价值观的主人。中医素来崇尚“精诚仁和”的文化价值观,其中“精”是指医道精微,能结合中医整体观进行辨证施治;“诚”是指德诚于中,是心怀至诚的人格追求;“仁”是指恪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伦理表达,是对世界的深切关爱;“和”指医养高尚,也是养心摄生、治病防病的思想方法[14]。由此可见,中医的“精诚仁和”就是大医们以身作则、关爱生命的直接体现,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仁爱思想在规范自身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价值,使之成为中医养生必须关注的基础问题。事实上,“精诚仁和”也可作为多个行业人们价值观的典范,使人们因为喜爱而全身心沉浸在所从事的事业中,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做到敬业和守心相结合,能有效避免无聊、颓废、空虚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仁爱思想可用于群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当前健康中国战略主导下的群众健康教育环境中,很多体现仁爱思想的中医故事都可用于人们的社会心理健康观和道德修养教育,在人们的情感、心理及道德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中医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还是一种积极的能长久捍卫人们身心健康的心理正能量,能促进人与自身及身外世界的和谐。中医的很多仁爱故事几乎都体现了中医师的大爱情怀和奉献精神,其中蕴含着生命价值与健康促进的深层规律,也把和合思想引入人们的心理健康管理中。中医的核心价值观以“和”这一核心概念为基础,并由此延伸出序、正、耐、通、常等概念。这些概念既有自身的内在要求,又可互通互释,对现代医学、社会理念、人文精神等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15],蕴含着做人和处世的道理,可作为特色专题融入群众心理健康教育,为群众自我健康、情感、道德及行为管理提供依据。从当前形势看,中医药在近几年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表现非常出色,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医案堪称经典,让人们再次见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精神的伟大。

仁爱养心的理念源于传统文化,在中医养生中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医养生在重视身体锻炼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修养,“仁者寿”蕴含深刻的生命道理,仁者因爱人与好生之德相应,所以能感应宇宙生生不息之生机而长寿。爱人不仅体现仁者本质,更是其长寿的根本原因,作为良性的心理状态,能达到以神养气养形、防病治病的效果[16]。在养生实践中,中医传扬仁爱思想应重视其指导人们情志取向的能动性,首推竭诚奉献的价值观,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优良品德,引导人们深刻认识践行仁爱思想与改善个人生活环境及身心健康的因果关系,唤起人们对学习、对生活、对他人诚挚的爱,进而获得外界积极情感的回馈,避免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

3 实践逻辑:推介理法方药,传播中医知识

从实践逻辑看,中医的理法方药需建立在具有完整诊疗过程的实践体系基础之上,中医诊治方法和技巧是中医调心的必备条件,能教会人们学会心理健康自查和求助。其中方法可理解为对心理健康的识别和调节方法,而技巧则是具体的心理干预或治疗的操作技能,需以相应的中医药基础知识作支撑,所以中医知识传播也是其健康促进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

3.1 将理法方药运用于心理问题诊断

理法方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系统性方法论,可用于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预防和治疗。具体而言,“理”是运用中医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整体解释,是疾病诊治的起点和基础,可引申为引起心理问题的内在机理,通常包括多方面原因;“法”是指根据病变机理确定治则和治法;“方”是指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方剂和治疗措施;“药”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理法方药从天人相应到治病八法的确立,进而方从法出,最后集“药之专长”成“合群妙用”之良方,这一复杂的辨证论治步骤浓缩了中医几千年的精髓和天地间博大精深的生命法则[17]。理法方药分析方法对人们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可纳入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进一步讲,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臣药是辅助君药治疗主病、主证的药物,使药是具有引经和调和作用的,而其余的药物均为佐药[18]。佐制药是方剂配伍解读的核心,也是在七情和君臣佐使指导下配伍减毒的关键,是相畏相杀和异类相制的具体体现[19]。这些看似复杂的辩证思想能更好地启发人们立足整体并辩证看待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及主次关系,分析他们的内在联系,可为人们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教育等由主到次提供多种备选方案。

中医蕴藏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原创思维方式,具有医学、科学和文化属性,几种属性的融合正是中医学相对于现代医学的独特之处[20],理法方药在心理健康促进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属性。中医药心理健康促进引入理法方药的主要目标体现在“防”和“治”两方面,在“防”上主要结合现代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人们自身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自我心理健康管理能力和积极心理调控能力;在“治”上能帮助人们分析引起心理疾病的关键所在,为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提供思路。同时,理法方药还能立足人的社会属性,从社交、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居住环境、职业特征等方面为人们的心理健康促进过程提供全程监管,使部分心理疾病患者重拾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求助和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监督。中医在心理健康干预方面非常重视人文关怀,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干预在实施之前,都会做好方案,做足准备,严格按计划执行,保护患者隐私及安全,并做好过程评估和应急准备,避免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和不公。从个人的思维方式看,理法方药具有明显的工具属性,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能习得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但简化后也可为个人的心理问题诊断提供科学可行的认知思路。

3.2 利用中医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援助

中医知识是中医心理健康促进的主要依据。中医健康促进在中医治未病和中医保健方面极具特色和优势,其内容涵盖中医健康概念、中医健康理念、中医治未病总则、中医病因、中医干预方法、中医养生方法等[21]。中医知识体现了中医对人体健康促进规律的深层认知,可直接用于人们的心理健康诊疗实践,在中医养生领域早已被广泛运用。中医养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医学理论体系,以我国传统哲学的“道”为指导,从博大包容的自然之道延展到生理、心理和道德等方面,引导人体的健康发展[22]。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倡养生重于治病的观点,他认为养生应将养德、养心、运动、饮食、起居等方面结合起来,强调养脾胃和养阳气的重要性,其目的是调形养神、形神具备,而尽终天年[23]。由此来看,这些传统养生思想揭示了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道德、运动、饮食、起居及其他生活方式间的关系,值得引入中医心理健康促进体系,让人们运用中医知识服务自身心理保健。

中医治疗和预防还应重视脏腑状态对情志的影响。中医对人体脏腑机能与情志关系已有深刻认识,并从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五志和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情志的健康促进价值进行过深入探讨,可为心理健康促进提供重要参考。中医在治病、防病时常观察人的情志表现,把情志调节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情志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状况的客观反映。中医知识将人的情志、阴阳等与脏腑建立起对应关系,强化了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相对较轻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思想疏导、情志调节、饮食调节、适度锻炼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援助手段解决;而有些相对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系疾病导致的失眠、虚弱、焦虑、抑郁、绝望、头痛、胸痛、心律不齐甚至心力衰竭等明显不良反应则需要医疗援助,应从五脏、五志、七情着眼,分析病因,采取合理手段进行规范治疗。当前,中医知识已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援助。

4 结语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医药在未来仍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医心理健康促进价值是中医药文化在人们心理健康领域中的投射,也是中医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具体体现,能使人们深入认识自身心理健康促进规律,进而通过主动健康观念培养积极心理健康管理态度,充实中医知识,实现自律和自乐;通过大医文化和精诚仁和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和大爱情怀,通过理法方药和中医健康观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识别能力和求助意识。作为健康促进手段的中医药知识能有效提升人们的健康素养,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身健康识别及管理能力,发挥健康促进价值,在新时代群众心理健康促进领域中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

猜你喜欢

情志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心理感受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