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专思创融通”协同育人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03-03苟彦梅强德霞
苟彦梅,强德霞,师 倩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741000,甘肃天水)
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通,同时将强国科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现 “专业+双创+思政”融通的协同育人教学。“注重创新思维的培育”等理念深入教学,为提高“专思创融通”的课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知识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理想信念,将为专业课程注入灵魂。
1 混合教学模式
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就是混合式教学模式[1]。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组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后还会有更多的教学形式被混合起来[2]。混合式教学是网络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与补充,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3]。
混合式教学,首先线上的资源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进行自助学习,其次每个学生都带不同程度的知识基础与疑问进入线上直播课堂或走进教室线下听课,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及总结、归纳重点与难点,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4]。过程和结果都需要开展监测评估,课后经过老师的查缺补漏,组织学生巩固与灵活应用知识。
2 无人机测绘技术课程“专思创融通”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围绕无人机航拍、视频剪辑、实景三维模型的生产及4D 产品生产应用等各相关模块领域组织开展项目化教学,探索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2.1 总体规划
专业教学与双创思政同频共振,教师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科学观,同时融入双创核心理念。在技术方案设计中,引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历程,学生领悟自主创新北斗精神,增强科技强国的创新意识;在外业数据采集时,讲述国测一大队测珠峰事迹,学生感悟艰苦奋斗的测绘精神,培养不畏艰难的立身之本;在内业建模中,介绍2021 年文化遗产数字化大会中的实景三维建模,学生领会知行合一的科学精神,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意识;在实景三维模型质量评价中,对照生产评价标准,学生体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践行科学的工程思维;在教学实施中注重学生劳动习惯培养,锻炼学生体魄,磨炼意志,全方位系统化培养测绘工匠。学生在亲手操作无人机试飞时,教师指导其操控,帮助学生从心底里树立自信心,面对未知的旅途,将不再感到迷茫与困惑。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需求,引导教师改变原本“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创新创业带来的妙处,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人生价值。
课后分层分类拓展。技能娴熟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标产业学院生产任务和1+X 证书考核要求,夯实基础,提升技能。应用创新型学生在校企技能大师指导下,参与大学生古建筑保护等训练项目及美丽乡村、文物数字化等社会服务项目,完成实景三维建模关键性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拓展,培养科学意识。竞赛拔尖型学生参加无人机技能大赛。学生可利用无人机拍摄麦积山石窟风景区,并制作麦积山石窟视频宣传片,传递我国丝绸之路特有石窟文化信息与艺术魅力;无人机航拍小陇山腹地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处的龙王沟炮房峡林场,并制作宣传片等。创意想法要成为创业成果,除了“学生要学、教师能教”,还得有好的孵化平台,鼓励教师与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提高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2.2 课堂教学案例——建立实景三维模型
(1)情景导入,播放全市域实景三维模型视频,培养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理念,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模拟生产项目内业数据处理前进行前期数据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OS 数据讲解,引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历程,学生领悟自主创新北斗精神,增强科技强国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取得更大进步。控制点的转刺任务是航测内业数据处理中最重要、人工参与度最高的任务,需要学生认真仔细、严谨负责。通过对空中三角测量精度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实事求是。通过观看城市实景三维地图视频,展现科技改变世界的力量。引入城市三维模型建模技术规范,强调要规范化作业,遵守规范章程,具有法制思维、法制理念、国家安全意识。过程中利用“1+X”职业证书核心考点和无人机测绘大赛质量评分标准、国家《实景三维模型构建标准》等,设定安全性、规范性、准确性和创新性指标等进行考核。
(3)任务复盘,知行合一,任务完成后,根据电子任务工单流程,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整体复盘工作,查漏补缺,巩固重难点,形成课中教学成果的闭环反馈,培养学生工程思维。
3 测量平差课程“专思创融通”协同育人实践
3.1 总体规划
精心设计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同步课堂教学思政活动,深度思考混合教学模式下“专思创融通”协同育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5]。以面向产出为导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依托面向产出的教学思想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案例、专题研究和学生的兴趣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6]。
李德仁院士、杨元喜院士等我国测绘领域的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测量数据分析处理理论,解决了困扰测绘领域多年的难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在讲授协方差传播率、平差模型的随机模型等内容时,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学生时刻感受“匠心”内涵,自觉追求工匠精神,直至将其转化为个人习惯。在讲解测量平差原理时,融入最小二乘原理奠基人高斯为了获得正确的行星运行轨道苦思冥想建立了最小二乘模型的故事。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指引,这也是促使测绘学科发展的原动力。科学奉献精神的培养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育至关重要。
3.2 线上直播课堂教学案例权的定义与应用
(1)课程导入,引入权、文化自信与文学素养。“权,从木从雚,衡器。本义:黄花木,因其坚硬、难以变形,被用于秤之杆、锤之柄、拄之杖。引申:衡器。”(《大戴礼记·诰志》)。“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从“权”的含义引入,提高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学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教师也能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激情地教学,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刻苦学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学素养,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2)讲授如何定权,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在测量工作中,一般是先根据事先给定的条件,确定观测值权,然后进行平差,来求观测值或其他函数的中误差。水准测量定权方案,根据测区地形特征,平原地区,每个测站的距离大致相等,采用测站数定权;山地地区,地形高低起伏较大,采用距离定权。其思政点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权又是“变常数”,单位权中误差是任选的,但一经选定就有其具体含义,即它是其他观测值用来对比的精度标准。精度高于它的,权大于1;反之则小于1;而精度与之相等的,则权必为1。要应用辩证思维方法理解单位权中误差。
案例中已知3 个水准点,三组分别从三个已知点出发,共同测未知点P 高程,分别独立观测了3 段高差,三组分别计算出P 点的高程,三组P 点的高程数据一致吗?由于误差不可避免,高程不一样,如何确定该点的水准高程及其中误差呢?利用不等精度观测与观测值的权的知识,计算导例中P 点的高程,测量数据处理必须精益求精,精确测量数据,精准求出数据最佳估值,体现了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3)浸润、内化职业道德,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专业人才。引入国测一大队队员们不忘初心,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祖国大地艰辛历程的故事,并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观看“国之自信,经天纬地绘山河”栏目,几代队员以自身的“失”,换取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长远的“得”,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伟业。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既是测绘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又是每个人内心都要有的崇高信念。
4 测绘法规与工程管理课程“专思创融通”协同育人实践
4.1 总体规划
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测绘资质分级标准,掌握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知识,培养具有测绘行业资格管理、成果管理、产品管理、市场管理、标志保护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现场实践能力,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严谨细致、献身测绘事业的职业素养的测绘工作者。
4.2 课堂教学案例——法规与管理概述
子情境一:法规的构成。熟悉现代测绘行业基础法律体系,引入《测绘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法治精神,让学生热爱祖国测绘事业。
子情境二:项目的应用。理解测绘项目管理的性质与任务,通过广州塔的测量标准案例,感受严谨细致的项目管理,培养学生具备爱岗敬业、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认真听课,与教师互动交流,并且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堂听课反应,关心、关爱学生。
子情境三:资质的管理。依法从事测绘活动,掌握测绘资质资格的管理,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同时结合疫情专题地图,让学生体会伟大抗疫精神,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承上启下,通过案例分析,阐述测绘资质资格管理内容,鼓励学生分析比较各级别业务范围。
子情境四:设计与总结。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归纳总结,突显思政元素,让学生爱岗敬业,同时能够熟练编写专业设计任务书。
5 结语
混合式教学线上与线下课堂都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专思创融通”协同育人,一方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功能,将教书育人贯穿于课程教学及实践活动全过程,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对学生人生成长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潜移默化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辩证思维、工程思维、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民族自信、国际视野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可度,主动树立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