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3-03-03刘源鑫
刘源鑫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300380,天津)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利于改善乡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农,天下之大本。农村的发展是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根基,我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广大农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助力农业农村建设。将农村生态环境与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有效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落实到乡村振兴工作的方方面面,既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维护,又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战略支撑和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追求经济增速,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还讲究生态效益,实现生态振兴,是注重实现经济迅速发展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是要达到稳定农业生产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调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注重优化生态要素结构,将生态循环与农业相结合,积极构建农业经济生态化格局,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污染的科学管控与防治等,有利于达到乡村产业兴旺的要求,改善乡村整体风貌,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1]。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绿色发展以生态振兴为目标,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引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开辟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改善了乡村环境,又助推了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2 充分彰显以人为本,实现乡美民富
生态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可以普惠造福万千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总体部署的一部分应运而生,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势在必行。营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是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农业发展的速度、农村建设的质量、农民生活的水平,彰显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向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广大农民福祉[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振兴为突破口,将更多精力放在优化生产结构、改进生产方式上,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厚植绿色发展根基,打造生态共治共享格局,既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助力打造高品质生活,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又遵循了发展规律,加快了农业生态化建设进程,助力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构建形成农村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增进的乡美民富格局,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2.1 主体意识困境
部分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生态治理参与度不高。当前农民传统农业理念根深蒂固,传统生态意识强于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乡村振兴,主体在民,关键在人。而目前民众对乡村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缺乏自觉自律,许多乡村地域的农民过多追求经济利益,着眼短期效益,一味追求农业增收,过度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造成乡村土地、水质、大气等的污染,农村环境质量降低。造成这些现象既有主体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生产生活方式偏传统化的原因,也有生态文明普及教育及宣传力度不大、生态治理体系不健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3]。因此,强化村民对生态治理理念的集体认同,充分发挥文化对思想观念的无形渗透、潜移默化作用,引导村民参与生产环保、绿色发展的生态治理过程,履行自身环保义务至关重要。
有些乡镇政府管理意识缺位,以GDP 为中心、“重经济轻环境”的政绩观削弱了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存在管理意识缺位的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尚未发挥出“掌舵人”“主导者”角色的作用。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与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利益的获得。如果乡镇政府过分看重经济发展指标,忽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生态效益,在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将经济快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忽视打造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格局,缺少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动态平衡的治理理念的宣传教育,缺少对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有机衔接的探索实践。
2.2 制度困境
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整改优化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当前农村生态保护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存在法律短板,法律法规既缺乏对具体防治措施和监管内容的要求,也缺少对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条文,相关的惩戒措施没有有效法规作保障。与此同时,在乡村环境监管方面,政策保障制度不完善、监管体系不规范、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使现实中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推进缓慢;政策落实不到位,乡村环境监管与生态建设进程中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相关政策举措浮于表面,对乡村污染产业的整治查处形式化严重,加上执法机构人员管控力度不够,使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农村生态面源污染加剧、绿色发展受到制约的困境。
2.3 技术困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出路,传统农村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不再适应当前乡村发展要求。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多重技术困境正制约绿色转型发展,影响着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这其中既包括着农业绿色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研发创新乏力等问题,又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村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问题导致农村公共资源未得到有效配置,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受限,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另一方面,科技体制、环保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生态治理体系不完善,使得科技成果研究与应用推广范围有限,因此,将科技赋能农业迫在眉睫。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
3.1 提高主体意识,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生态文化萃取了生态的“自然精华”,尤为注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因此,培育和弘扬意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乡村振兴的两大主体,一个是乡镇政府,一个是村民。要想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从这两大主体出发。村民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划船手”,在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主体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要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利用各种方式向农民开展生态教育,宣传生态农业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发挥生态思想的引领作用,强化生态观念对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持久影响力,奏响乡村生态文化主旋律,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村民群众精心守护乡村的绿水青山,积极参与到乡村生态治理措施的实施中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多方参与、共同建设才能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巩固乡村振兴的根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治理,要强化生态建设共同体意识对多元主体的渗透力,既要重视企业的参与作用,强化企业履行生态保护的职责意识,又要强化乡镇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确保为乡村生态文明治理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建设保驾护航。要通过提高生态治理多方主体的生态意识,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激发出强大的生态文明力量。乡镇政府作为政府决策的“掌舵人”,要强化“主导者”的角色定位,强化绿色政绩观,发挥政府的核心力量,着眼于长远发展,服务于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好政策把控,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发挥社会环保组织的影响力,着力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的责任意识,引导乡村经济向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可持续方向发展,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3.2 完善环保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规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法规是生态执法守法的重要保障,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性决定了制定实施专门性法律的必要性。因此,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用完善的法律和严厉的法治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环保提供保障,使相关部门能够依法治理环境污染,依法惩治生态破坏行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其次,要依法规范乡村生态执法,加强乡村生态治理体制改革,以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生态状况为现实依据,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机遇,以更高的战略定位、更为宏大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对乡村生态保护问题进行制度上的安排,通过规章制度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乡村生态保护中的职责,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责体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防止生态治理的缺位[4]。全面抓好生态环保工作,既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又要突出重点,紧盯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和瓶颈,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难题,在深度治理上探索新路子,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振兴;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严格落实责任、压实责任,通过综合督查及环保约谈推动各地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环境监管部门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厚植乡村生态底色,确保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3.3 加大建设投入,加快农村绿色经济发展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要加大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要利用资金支持与政策平台,集聚技术资源,引进创新人才,搭建资源信息共享的数据系统,集中对乡村特色产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助力生态科技的发展,为企业新型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提供可靠支撑,推动农业生产向以低碳为特征的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推动科技创新对生态农业的全方位赋能。要发展并完善环保技术市场,推动乡村环保事业发展,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改善乡村地域的生态环境质量[5]。
与此同时,要加大政策措施的倾斜,既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把握其基本原则。坚持生态改革,要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业创新为动力、质量效益为核心、绿色发展为根本、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融入大局、生态赋能,改革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做好对聚焦现代科技农业、涉农补贴、绿色生产经营、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规划、项目的支持服务,大力完善乡村生态经济的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力求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以特色生态产业铺就乡村致富之路,用科技加持“生态红利”,打造集农业高效种植、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智能加工、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地域,使绿色发展释放出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结语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采取有效举措破除意识、制度、技术等困境,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乡村生态振兴的步伐,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绿水青山变成更多金山银山。当前,一幅绿色引领的美丽经济新画卷正在乡村地域徐徐展开,相信广大乡村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踔厉奋发、锐意创新,形成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生态治理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美好宜人、生态价值有效转化的新格局,谱写乡村振兴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