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2023-03-03张真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管理者资产

张真

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实现了更进一步的扩大,这部分国有企业也拥有大量的资产,使管理者不得不面临来自资产管理工作方面的挑战。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创新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助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当前,尽管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能够意识到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其在细节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要切实把握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本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现状制定多种类的优化方案,做到在达成发展目标的同时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概述

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指的是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多个阶段以及多个流程的管理,旨在梳理全部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以及具体的应用去向,进而保障国有企业能够将全部的资产管制在可控范围内。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是新时期出现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式,其能够实现全过程管理国有企业的各项资产,并能够将这一工作的目标设定为国有企业综合利益的大幅度提升。采用这一全新的资产管理模式后,国有企业就可以依据具体的发展周期来管理各项资产,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成本实施更进一步的优化,并可以更为科学且合理地分配资源。依据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所得出的数据,管理者也可以将其作为决策参考,真正助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二、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识不强

根据实际工作状况以及调查发现,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均未能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相关的理念形成正确认知,使其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直接阻碍了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这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具体的国有企业管理工作中更倾向于将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业务拓展、生产规模扩大等经济效益相关的环节作为重点工作内容,使其很少或是几乎不会对资产管理相关的工作形成相应的重视,造成这部分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根本层面上的创新。也有一部分国有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开展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根据本国有企业的实际资产状况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现状开展动态化的管理。当存在虚假的财务信息时,管理者也未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很显然,这是不利于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的[2]。

(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从管理机制的方面来看,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机制,这也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作用。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没有明确相关风险的应对以及处理、投资项目的管理过于宽泛、岗位职责不明确等,使这部分国有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不必要的成本用于开展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以投资项目的管理为例,部分国有企业片面地追求国有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会参与大量的投资项目,也会针对所参加的投资项目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海外投资项目为例,部分国有企业为扩展规模而广泛开展海外投资项目。这虽然能够让国有企业获得一定数量的回报,但是也会导致这部分国有企业必须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政策变动、金融危机、难以协调合作方等,极易引发更多的风险。同时,现行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机制也不能够明确投资项目的具体管理流程,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引发风险,得不偿失。

(三)职能化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管理目标

部分国有企业没有明确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职责,造成职能化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管理目标,使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效果不如预期。这是因为这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仍采用传统的管理观念,在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中坚持使用通常的经营管理手段,或是传统的人工记账管理。这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未能意识到的是,通常情况下的经营管理手段只能作用于本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并不完全适用于资产方面的管理工作。再者,该类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没有针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使国有企业无法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落实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各项细节。在开展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相关的工作当中,这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没有亲身参与到其中,直接将全部的工作交由本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部门,且不会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监督,使这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在没有清晰流程的状况下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长此以往,这部分国有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就会缺乏责任感,反而增大了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难度[3]。

(四)信息化程度不高,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再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部分国有企业未能做好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这同样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在出现这一问题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者往往不会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中投入相应比例的资金,也没有针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实际需求打造专门的信息化系统,且没有在其中加入先进的机能,使该类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只具备了较为基础的功能。例如,在整理数据时,这部分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只能展示出相关工作的数据信息,并不能够实施更为高级的功能,如追踪固定资产价值、归纳使用信息数据等。此外,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没有采用统一的版本,使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丢失或是遗漏的现象,造成该类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数据严重缺乏真实性。

三、国有企业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管理效率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大力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意识,使其专业能力能够符合新时期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首先,管理者自身需要创新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观念,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为全体相关工作人员树立优秀的榜样,使这部分工作人员能够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相关的理念以及模式形成初步认知。其次,管理者需要针对全体参与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再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制定高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接受更为专业的指导。最后,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相关的培训工作应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融合的方式,做到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为检验学习成果,管理者也可以采用定期考评测试的方法评估全体工作人员的学习状况,使这部分工作人员群体能够端正工作态度,进而树立正向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意识。

(二)建立动态风险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也需要构建动态化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机制,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提供制度层面上的保障。这一方面的工作应从风险管理、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细节流程管理等多个角度入手,使全新的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机制能够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细节当中。以风险管理方面的机制为例,管理者应充分评估现行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从中挖掘优点以及缺点,之后再对存在缺点的条例进行更新,使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涉及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等多个部分,以此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且能够明确企业当前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重视风险规模的变化,依据其发展规律来更新本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类型以及风险度量标准,使全部风险能够被合理管控,进而保障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安全性。

(三)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评价体系,从而强化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应用效果。管理者可以针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实际内容以及落实状况制定专门的评价体系,并对评价内容以及评价范围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且能够通过资产使用状况引导后续的意见反馈工作。在日常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在统一考核的基础上增加自评或是自检,确保自身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完成全部的评价工作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根据其中不足制定专门的优化方案。如在不同阶段中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细节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反馈。如有必要,国有企业也可以采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的方式助力评价工作的开展,使国有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更具客观性以及公正性[4]。

(四)实现有效管理,建立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明确的是,高质量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离不开优质的资产管理组织。基于这一特点,管理者就需要加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组织的建设工作,使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能够实现广泛应用。第一,管理者应针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以及流程来构建专门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体系,再对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协调,确保本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第二,管理者应要求参与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明确具体地工作内容以及岗位职责,并对工作责任制度进行相应的优化,确保全体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提升责任感。第三,需要开展高频次的部门信息沟通,可以将相关信息以及流程上传至指定的信息平台当中,使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均能够梳理本部门的固定资产信息,再开展更具深度以及广度的合作,以此有效避免由于沟通不顺畅而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真正实现良性循环[5]。

(五)加强盘点效率和信息化建设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需要将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以此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盘点效率以及信息化建设力度。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时,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充足的资金,使国有企业能够具备先进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时,管理者就可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赋予专门的编制代码,可以将条形码作为载体,使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能够有序推进。完成这一环节的工作后,工作人员就需要将本国有企业全部的资产数据录入到信息系统当中,并做好全部数据的备份工作,以备应对突发状况。此外,应定期升级以及更新信息系统,使其能够具备先进的机能,进而提升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模式,既符合国有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也可以保障国有企业能够以更为完善的管理工作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只有树立全新的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意识,才能够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引导全体职工增强对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并制定大量高针对性的措施,进而提升本国有企业全部资产的应用性。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的环节入手,以完善的体系以及健全的制度助力国有企业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到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增强综合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管理者资产
动物的生命周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