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2023-03-03崔宇玮 马多秀
崔宇玮 马多秀
[摘要] 红色文化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有助于加强思想引领,树立理想信念;涵养道德品质,培养道德之人;掘深生命情感厚度,拓展红色文化宽度的价值意蕴。融入的路径:借助文字、榜样、声音等外部力量活化情感教育;构建多方协同、统筹资源、感传悟思立体环绕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搭建融媒体沉浸式体验及弘扬红色文化的平台。
[关键词] 红色文化;情感教育;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改革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独特文化,包括物质性、制度性及精神性文化,它承载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内蕴强大精神力量,富含重要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将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用红色基因为学生个体补精神之“钙”、壮血脉之“骨”,是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潜藏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文化内核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沉淀与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理想信念,而情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人的情感与认知互相影响,将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加强思想引领,树立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钙”补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精神,“魂”绕着党的精神谱系。中华民族从争取民族独立、改革开放、社会建设到走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风风雨雨,无数先辈和时代英雄身披中国红、怀揣中国情、心系中国梦,他们以国为先、迎难而上、艰苦奋斗、舍生取义、夺取胜利靠的正是强大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进程中铸就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多种精神汇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精神丰碑永久留存,这是永恒的英雄榜样,是驱动我们坚定向前的精神动力。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加强对学生个体的思想引领,培养其理想信念至关重要。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标榜“范式转换”,竭力违背、曲解历史,颠倒事实否定革命,这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危害至深。红色文化导向性及感染力极强,它作为承载体,承载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作为积淀体,它梳理澄清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歷程。将其融入情感教育有助于强化其风向标思想引领功能,坚定学生个体的政治立场,有助于加深学生个体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理解,真正领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精神,浸润人的心灵,并促使学生个体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实践史等的自豪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
(二)涵养道德品质,培养道德之人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培养的是内在精神饱满完整的道德人。红色文化不囿于固定阶段,蕴含着无尽的育人价值,是德育工作的生动素材,能产生优质的德育资源,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与感染力。德育模式是多元化的,或榜样示范外部习得,或品德内化实践加固,或隐形或显形,但真正的德育过程却是一个自我教育、改造、完善的过程,这意味着德育主体首先要在自我之上产生文化认同感,然后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与感染下实现自觉改造。德育主体针对红色文化信息在内部进行精细加工,可引发情感认同及文化认同,涵养内在道德品质,实现德育主客体之间的有效、深层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本土红色文化对涵养道德品质的意义深远,“本土”二字以得天独厚的优势直击人的心灵,在地方本土红色文化氛围的萦绕下,个体会因距离英雄近而感受亲切,榜样力量驱使个体产生自豪感,并在内心种下英雄人物的种子。同时,在民族家乡自豪感的激发下,又会扩大区域红色文化氛围感染力,这是一个双向哺育而又螺旋上升的样态。德育在身边,育德在时刻,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物质性红色文化,感受法律法规等制度性文化,观看影视传媒下红色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等,都会浸润到个体内心深处,涵养个体道德品质,培养大写的中国人、道德人。
(三)掘深生命情感厚度,拓展红色文化宽度
革命先烈无畏无惧、身先士卒,战士戍守边疆守护人民,平凡而伟大。“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了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赓续了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当生命有了厚度,人生就有了光彩,这背后的支撑是那抹中国红,是那中国魂,是舍生取义、先人后己、努力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体切身实践着、感受着最真实的生命德育课堂,情感共鸣下更能领悟红色文化及生命真谛,思考生命的意义及人生价值,掘深自身生命厚度。
此外,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还可以拓宽红色文化的宽度。在方式上,红色文化基因通过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结构的内化,传递个体深层内心世界,实现红色文化的代代相传和弘扬发展,表露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而情感教育是针对积极情感的正向引导和促进,有利于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强大育人价值。同时,学生个体在多元文化及创新思想的作用下可以活化红色文化,将其形态及内容与时代特色、情感体验糅合,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在内容上,个体学习其中一种精神更容易以点带面,辐射到整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并在情感认知下构建出精神谱系图,进行红色文化系列传承。
二、红色文化融入情感教育的实现路径
情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情感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情感教育始终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内部精神情感力量,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助力。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红色基因载体,具有重要育人价值。实现以文化人、以情育人要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情感教育中。
(一)借助多种外部力量活化情感教育
爱国是亘古不变的德育主题,也是活化情感教育的抓手。眼观文字、耳听历史、感同身受等都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力量。一是巧用文字力量,诗词透析润情感。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诗词讲究意象及意境,内含主旨情感。读诗词,读者与作者可通过文字同理共鸣、同感共受,如毛泽东所写“旗号镰刀斧头”,红旗不仅仅是一面旗帜,还象征着革命,意象里折射着红色政权及力量,代表着一条中国革命道路。此外,写诗词亦是个体活化情感及红色文化的途径之一。诗词需要千锤百炼,学生个体反复咀嚼红色文化进行精细加工,于无形中感染、滋润着自己的情感并提高自身情感能力。
二是依托榜样力量,角色扮演悟情感。革命先烈与时代楷模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学生个体可演绎情景剧,进行角色扮演,体悟英雄人物的爱国赤子心。值得注意的是,要看到角色设定的力量,澄清并肯定不同角色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角色。角色扮演并非扮演者本身社会地位的呈现,正面人物的演绎是一种正向的引导及弘扬,反面人物的演绎是一种负向的对抗及引正,二者结合可勃发更大的力量。此外,要注意影响的时效性,不妨将情境小剧场设定为学校的德育特色,设置情境周、情境月、情境年终剧等。
三是凭依声音力量,生命叙事激情感。每个人都是蕴含各自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经验性个体,生命叙事融入了讲述者自身的情绪情感,具有个体性、感染性和生成性。青少年凭借视频、图片等媒介了解历史进行单向式对话,个体与历史呈现为“我—它”的关系,震撼性及触动性存在局限。聘请老红军、老革命战士讲述生命故事可再现历史,提供给个体与叙事者以历史双向对话的机会,还原为“我—你”的关系,直击心灵。为此,不妨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对应精神的亲历者及代表者,讲述中国故事,吸收中国红色文化。
(二)构建立体环绕式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在情感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需要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构建,将个体放置中心点,多方协同、统筹资源、感传悟思实现立体环绕式教育,立志于完整道德人的培养。一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方协同育人。父母要言传身教,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协助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积极参与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中来,做好孩子思想的首位引路人;学校要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把好教师思想政治关,认真选聘学校德育工作者,依托课程体系进行育人,打造红色文化校园,营造浓烈氛围;社会要抓好新闻传媒舆情热度,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广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优秀案例,形成红色文化浸润氛围;政府要统筹规划,宏观把控,拓宽红色文化科学开发思路,做好弘扬中国红色文化的领头羊。
二是统筹利用国家红色文化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多方效能有效整合可以推动教育积极、稳洽运行,实现资源互补。国家红色基因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普适性强,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地区革命历史象征更具针对性与亲近性,可以驱使个体自然生长出对家乡红色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自觉承担起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走进红色文化基地,有助于个体产生强烈认同感与代入感,使基地实践育人更具感染力,引导个体正向发展。
三是构建“情感自触+思想深化+场域再现+情感升华”的立体纵横红色文化教育模式。首先,家庭及学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红色文化素材资源,给予个体自由情感触碰的时空,不作任何干扰,让个体形成初步感悟;其次,家长和教师掌好孩子的思想风向标,给予个体正确的引导,讲好中国红色故事,传播好中国红色文化,净化个体心灵;再次,学校或社会文化机构要组织带领学生个体回归红色文化场域,展现最初提供红色文化素材资源的场地,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多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个体“走出去”,在体验中深化思想,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最后,给予学生个体整理思路、发展思想的时间和空间,认识到安静的净化力量,引导个体在体验后实现情感的升华,产生责任感、敬畏感、使命感等情感品质。
(三)搭建融媒体沉浸式红色文化平台
在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新兴科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将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融入情感教育中离不开融媒体平台的搭建,通过融媒体沉浸式体验弘扬红色文化至关重要。一是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具有超文本性、存在感及交互性,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VR技术搭建出来并推广具有积极意义,个体“身临其境”可加深情感体验并活化传承红色文化。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公示了开展“5G+智慧教育”的应用试点,各省市亦在积极搭建VR智慧教室,推进技术与教育双向赋能。此外,微课短小精悍,数字故事扣人心弦,均有助于个体理解红色文化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增强沉浸感,学生可以选择纸质或电子工具,搭建出红色文化网络图。
二是沉浸式弘扬红色文化。首先,学校应充分给予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媒体宣传平台,开通微信、微博公眾号展示学习红色文化的校园氛围及学生感悟、作品等。尤其是网络舆论传播力极强,学校要按照发布标准严格审核把关。其次,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团队提供媒体运营及维护的相关培训,确保个体对红色文化有正确的认知态度,注重质量提升与深度挖掘,活化创新呈现形式,进一步扩大学校情感教育影响力。最后,学生应滚轮式负责运营,锻炼并发展自身能力、责任感、使命感等积极情感品质,通过后台数据的分析,有意识地提升个体的兴奋感及成就感。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项目编号:BEA2101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杨桂青.关于负责任的道德主体如何成长的一种哲学阐释——基于对巴赫金道德哲学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02).
[2]王秀苹.论红色文化价值的生成、演化及其实践转向[J].学术探索,2021(09).
[3]陈金龙,张鹏辉.情感治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J].公共治理研究,2021,33(05).
[4]马多秀.学校情感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章晓乐.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
崔宇玮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马多秀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