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反思及应对
2023-03-03孙斌
孙斌
[摘要] 网络道德素养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诞生出的新概念,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新范畴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现状入手,通过对现状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社会、家庭、学校和课堂教育方面的改进意见,为落实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网络道德教育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素养的现状
青少年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足。青少年对于自身和他人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足,意识不到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在网络上轻易透露自己或他人的隐私信息,甚至为了自身目的,在网络上恶意泄露他人隐私,容易成为网络侵害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成为网络侵害的施暴者。
青少年的产权、版权意识不足。青少年受网络共享文化影响,易产生拿来主义思想,对于原著者的知识产权、软件版权等意识不足。在学习生活中,使用盗版软件、盗版书籍、抄袭作品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为缺乏产权、版权意识,青少年对自己的作品也没有保护意识。这种不良、无序的侵权环境,不利于网络市场的正常发展,也間接阻碍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
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法律意识不足。很多青少年认为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脱离了现实的道德和法律约束,表现出另一面:在微信和QQ等聊天及各种平台发言时,缺少责任意识,语言不够文明,甚至常常出现互相谩骂等情况。在长期脱离监督、约束的极端条件下,甚至出现网络勒索、敲诈、诈骗等犯罪行为。
部分青少年沉迷虚拟网络。网络上没有父母老师的监督,缺少直接的道德约束。对于需要他律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是可以释放自我的新天地。因此,青少年易沉迷于虚拟网络,过度依赖网络,影响身体、心理健康,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甚至产生语言和行为的暴力现象。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对法律进行了完善,对部分网络运营商进行限制,推出了实名化、防沉迷等措施,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对虚拟世界的热情。2021年对所在学校初一、初二学生共1187人的调查显示,人均上网时间明显偏长,在节假日尤其明显(如表1)。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反思
1.青少年易受网络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特殊时期,往往出现心理成长滞后于身体成长的现象。这使得青少年容易对现实世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逃至没有约束、可以释放自我个性的网络世界。再加上青少年自身急需认同的特点,在网络能够结识众多“志向相同”的朋友,进而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网瘾,沉迷网络。同时,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分辨能力,在网络上更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
2.各方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力度不足
一方面是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重视不够。政府部门和学校比较关注学生外在的实际生活表现,而忽视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忽视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危害。在实际宣传教育中,经常对已经出现的网络问题进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救教育,却忽视了基础的网络文明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是对青少年宣传教育效果不佳。相关部门时常会推出相关的宣传教育,如预防网络诈骗、提高信息安全等。但是,这些宣传教育比较形式主义,往往枯燥、刻板,缺乏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另外,网络的节奏变化速度很快,各种网络流行元素层出不穷,而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往往不能及时跟上,出现滞后性、表面性,也给宣传教育增加了难度。
3.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家庭氛围起到反作用。很多家长自身缺乏相关的网络道德意识,其自身也未能建立正确对待信息、网络的正确认识,甚至有的家长自身也沉迷网络世界。在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中,未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甚至还起了反作用。
家庭教育偏向功利化。当下中小学教育“内卷”现象严重,家庭教育往往功利化,重视孩子的智育、体育、美育,而忽视德育。而对于另一个虚拟的信息世界,家长们更是忽略了其中的德育意涵,根本不了解和关心孩子在虚拟世界中的言行表现,导致有的孩子出现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言行不一致。
4.信息科技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足
2022年版新课标中明确了“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要求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指出了德育的重要性,但现有教材大多偏重技术能力培养,德育素材明显不足。教材内容大多围绕“怎么做”展开,而很少涉及“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以苏科版为例,仅在七年级教材中的第2章第3节“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和八年级第2章第2节“网络是把双刃剑”中有德育目标,在其他章节很难再见到明显的网络道德教育目标要求。
5.信息科技教师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科技教师身处信息教学一线,理应承担起信息世界中的德育责任。但教师受到教材的限制和影响,往往只重视能力培养,再加上各种软件的更迭出新,使得教师把很多精力和重心放在了知识更新上,而忽视网络道德教育这一因素。在现实的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德育目标大多围绕传统的常规教育和能力素质,德育素材仅停留在学生操作内容上,却没有明显的德育环节,而对于网络道德教育这一因素,更是少之又少。以所在市、区和学校听课为例(如表2),2021年笔者共听信息课102节,而网络道德教育的比例明显不足。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1.社会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一是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教育部门等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内容的审查,限制低俗人员在网络上从业的资格,提高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门槛,减少低俗和不良信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是社会应当正确引导。政府部门还应该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加强对民众的相关宣传,引起社会关注,呼吁全社会共同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多扶持发展绿色健康、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空间,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
2.家庭发挥监督示范作用
家长自身言传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避免将网络中的负面信息、情感、价值观等带入现实生活。其次,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网络的时间,避免自己沉迷网络,在家庭中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关注孩子网络言行。家长应该重视网络对孩子的影响,除了关注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也要关心孩子在网络中的言行表现。在必要时,可以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进行监督,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帮助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多陪伴和引导孩子参加积极健康的活动,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避免孩子因缺乏关爱而沉迷网络。
3.学校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与常规教育相结合。学校的常规管理往往局限于现实生活,缺乏学生相关网络言行标准的规章制度,更缺乏对网络言行的监管和考核。时代在变化,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拟订学校规章制度的时候,理应把网络言行标准纳入其中,在考核管理的时候,应该把网络言行纳入常规管理中,将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无缝对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一样,是受管理和约束的。
发挥全员育人作用。网络道德教育也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发挥全员育人的合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要多关注网络中的潮流、文化,主动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同时,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言行,及时发现问题,防止网络副作用的扩大和加深。
丰富教育内容、形式。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要丰富教育素材、内容,切不可发一张宣传单就了事。可以在晨会、班会、心理课、信息课、思想品德课、美术课等多种场合进行多种途径的教育;也可以就实时发生的网络问题开展活动或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审美,正确认识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信息科技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新课标指导思想中要求坚持德育为先,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信息科技教师应该以德育为重要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提高學生信息道德素养。
落实课程中的德育任务。很多信息科技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德育理论课不重要、枯燥、不好上,往往忽视这些章节,而把重点放到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上,这与新课程中“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相违背。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德育课程理论性较强,更加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学科特点、丰富教育素材,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课程设计中,要把德育当成重要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实施。
拓展教材外的德育素材。除了教材中固有的章节之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充分挖掘素材。比如,教学用的例题选材、学生操作的素材文件,都可以适当融入德育元素。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应该多收集相关素材,除了在技术上与时代保持一致,更要在网络文化、潮流等方面与学生保持同步,才能缩小与学生的“文化代沟”,找到更贴近学生的德育素材。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信息科技的上课地点大多在机房,有别于普通的教室,再加上电脑和网络是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学生很容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容易受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信息科技教师更要留心观察,防止不良价值观在机房传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世界,营造良好的机房氛围,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德育的新范畴,政府、家庭、学校和老师应该予以重视,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才能真正践行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发展报告(202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张一红.“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J].黑河学刊,2022(03).
[3]郁胜.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网络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尝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24).
孙 斌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