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学科本位,跨界提升素养
——以“寻找消失的古计量单位”长程主题活动设计为例
2023-03-03石海飞
石海飞
(葫芦岛市建昌县第三小学)
教师要紧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立足学科本位,深入思考跨学科教学“何为跨”“为何跨”“如何跨”“跨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问题,打破学科边界,关注学科素养,展开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实践与研究,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实施。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小学数学第二学段“寻找消失的古计量单位”为例,对跨学科的长程主题学习活动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探索。
一、确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了解度量衡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度量衡的意义,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其次,使学生经历古计量单位的跨学科探究过程,了解数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最后,引导学生感受计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从结绳记事开始,计量便融入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计量史也是一部中国发展史、中国文明史。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时代不需要,教科书上没有,教师又不教,导致很多古计量单位不被学生深入了解。如成语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只知道尺比寸长,寸比尺短,但很少有人能知道究竟尺有多长,寸有多短。也很少有学生能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的“千里”是多远,“一文不值”里“一文”值几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中“丈二”有多高。很多学生连“不同寻常”“一丝一毫”里的“寻”“常”“丝”“毫”是计量单位都不知道。以至于在生活中很多宝贵的古中药配方,也少有人能看懂剂量。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这些古计量“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文化,透过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背后的独特魅力,从而享受数学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做好古计量单位的保护、普及和传承。
二、设计跨学科活动流程和路径
跨学科活动流程:
跨学科活动路径:
三、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方案
(一)搭建桥梁,制定方案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播放秦始皇简介视频并提问:千古一帝秦始皇,开创了史无前例的大一统基业,他都统一了什么?
(1)统一了六国,实现了天下一统;
(2)统一了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3)统一了货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4)统一了度量衡……
引导学生理解度量衡的含义:计量在中国历史上最初称为“度量衡”。度——计量物体长短的器具;量——测定物体容积的器皿;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
2.知识回顾,提出问题
首先进行知识梳理:我们学过的计量单位有哪些?要点是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计量单位进行分类整理。如按计量单位的类别进行梳理,回顾时间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货币单位等;也可以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
其次,激趣提问:这些计量单位最初是怎么产生的?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呢?这些计量单位为什么又逐渐消失了呢?这些消失了的古计量单位当下还有寻找的必要吗?
3.研究方法,制定方案
(1)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活动内容;(2)依据相近原则,自愿结成小组;(3)探究研究方法,制定活动方案。
教师要强调,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可以采用上网搜集、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小组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合作互助,要预设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问题,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设计意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充足的活动准备是主题学习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透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活动欲望,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工具准备、应对困难准备等,为展开主题探究奠定基础。
(二)查阅资料,调查实践
1.了解古计量单位
首先,了解古计量单位的产生。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看相关书籍、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度量衡最初产生的过程,尤其关注我国的度量衡。在“尺”发明之前,智慧的中华先人便用人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来计量,所以有“身为度,称以出”的说法。例如,“布手知尺”,“尺”就是一个象形字,是一只手拇指和食指叉开度量的动作。一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3厘米。现在有的地区买卖布还用“尺”作单位。又如,“布指知寸”“舒肘知寻”“举足为跬”“过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量方法,虽然只是最初计量的萌芽,但是在当时也极具先进性,促进了社会发展。
其次,了解古计量单位的发展。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寻找更多的古计量单位。例如,长度单位中的“里、仞、丈、尺、寸”,质量单位中的“斗、升、两、钱”,面积单位中的“亩、分”,时间单位“刻”等。
最后,了解古计量单位的消失。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这些古计量单位消失的原因。例如,“布手知尺”,手有大有小,标准不统一,精准度不够,退出历史舞台是时代必然。但是,作为曾经重要的存在,这些古计量单位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如同血液一般融入了中华文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实际调查,了解古计量单位的历史与发展,感悟计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增强探索意识和能力。
2.寻找古计量单位
首先,在成语中寻找。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成语词典、上网输入关键词“带计量单位的成语”等方法,在成语中寻找古计量单位。例如,“一丝一毫”“一文不值”“不同寻常”“寸草不生”等,理解成语的意思,了解古计量单位的具体含义,并能试换成现代计量单位。
其次,在古诗中寻找。引导学生寻找带有古计量单位的诗句,感受古计量单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再次,在中药方中寻找。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了解古中药处方中的计量单位,感受计量单位在中药剂量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生活中寻找。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交流访谈等方式了解现在仍然存在的古计量单位。例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土地仍然用“亩”“分”作单位,商品交易还用“斤”“两”作单位。
3.记录古计量单位
指导学生采用文字、图画、表格、照片等方式,记录活动过程,呈现活动成果。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透过成语、古诗、药方、生活等多领域寻找古计量单位并综合运用文字、表格、图画等多途径表达古计量单位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古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感悟,丰富和发展量感,提升综合素养。
(三)交流反馈,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览,互相交流学习,丰富对古计量单位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学生交流活动感受、想法,盘点活动的得与失,关注学生活动中独特的情感体验、策略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相互评价并改进。透过评价,激发学生活动热情,既关注学生活动成果,又关注学生活动过程,充分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反思
新课标明确指出:“与第一学段相比,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要涉及综合性、实践性的跨学科内容,可做长程活动设计。”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年段特点,教师可围绕“寻找消失的古计量单位”长程主题学习活动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数学文化作长程底色
新课标强调:“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计量始终贯穿其中。数学中的计量发展至今,已不单单是测量单位,而是一种文化。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更为广泛的量,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展开访谈调查,了解古计量单位的产生与发展,感悟计量在社会发展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渗透数学文化。
(二)“二多一长”作长程特色
1.活动范围多领域
计量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时间、长度、面积、质量、货币等,都离不开计量,计量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古计量单位也不例外。知识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活动领域的宽阔性。学生对单一古计量单位的认知是支离破碎的,还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化、整合性设计,把它们放在整个计量体系中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和应用,螺旋式地深入和巩固。本次主题学习活动立足学科本位,结合活动需要,进行了数学学科与语文、美术、医学、社会生活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统整,让学生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里了解古计量单位,形成对古计量单位丰富、全面、独特的理解和感知。
2.活动内容多层次
本次主题学习内容设计遵循逐步递进,螺旋上升原则,采用梯度设计,注重层次性,以“了解古计量→寻找古计量→记录古计量”为活动主线,从研究古计量单位的产生开始,引导学生了解古计量单位的发展,找寻古计量单位消失的原因,理解计量的本质,感悟社会进步与计量精确的关系。透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3.活动周期长程化
长程主题学习活动,致力于给学生更多的、更充足的时间展开实践、调查。本次主题学习活动做了5课时的预设,可以根据学生活动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古计量单位作为一种实践的累积、历史的记录,更需要被继承、被发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开发、设计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开启一道门,让学生感受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文化,践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