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实践研究

2023-03-02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日语跨文化日本

王 艳

(上海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0)

0 引言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3]。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特征广泛存在于外语学习中[4]。只有融入中国文化的外语教学课堂,才能培养出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具备“中国情怀”式的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才能肩负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使命。2018年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要求交流双方既要了解对方国家文化又要熟知本国文化[5]。《日语视听说》是日语专业入门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涵盖大量的日本文化内容,从课程设置到教材多偏重日本文化的输入,极少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缺失,不利于文化互鉴,限制了跨文化交流的均衡开展。因此,有必要将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在培养学生掌握日语视、听、说语言综合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构建具有本国文化自信内涵的新型《日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期在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中推进民族文化自信自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

1 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的必要性

1.1 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日语视听说》教学除语言知识传授外,还从日本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社会制度等听力素材进行了日本文化的介绍。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无论语言文字还是制度习俗,都留下了中国文化的印记。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本土化的演变,中日两国文化已经各具特色,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日本文化差异,理解日本人的思维,就需要学生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中日文化碰撞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与认知,抵御外来文化中不良文化的渗透,这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正是这种自信的强大支撑,五千年华夏文明积淀的中国文化是文化自强的有力保障。有必要在教学中适时融入中国文化、弥补本国文化的缺失,坚定学生的本国文化自信、推进民族文化自强,为学生明辨日本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打好基础。

1.2 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

“课程思政”,就是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之外的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日语专业课程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大学生“思政”教学改革的科学尝试[6]。自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三全育人”要求以来,“思政教育”开始融入高校各类专业教学,掀起了“课程思政全覆盖”为目标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作为“思政”元素,逐渐融入日语教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实施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对日语专业特别是蕴含大量文化元素的《日语视听说》课程来说,融入中国文化既能提高学生日语专业知识水平,又重新构筑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师生正确处理日语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教学中,把“思政育人”落实到视听说课堂。

1.3 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2018 年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突出了外语类专业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双向互动的沟通与交流的交际,要求交流双方既了解对方国家文化又熟知本国文化。因此,熟知本国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日语学习人数及高校日语专业的设置也在增加。但包括《日语视听说》在内的各高校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多偏向于日语语言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甚至缺失,这导致了日语专业学生忽略了中国文化,造成了学生即使熟练掌握日语听说技巧,却无法用日语正确表述中国文化,甚至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熟知、而学生却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严重限制了跨文化交际的均衡开展。因此,有必要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课程中适时融入中国文化,将中国元素与日语专业知识的教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日语语言知识、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重新解读中国文化,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

1.4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根基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财富和智慧结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背景下,应该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根基。现阶段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我国大国形象还不匹配,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力相对较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7],是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责无旁贷。因此,有必要在《日语视听说》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让学生在对日本文化的追根溯源中、在中日文化比较研究中,挖掘日语语言、日本文化源头的中国文化精髓,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正确日语表达,在视、听、说实践中掌握用日语说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本及世界的传播,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加快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塑造[8]。

2 中国文化在《日语视听说》教学中的现状

2.1 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缺少中国文化

2001 年教育部《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环节提到了“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对象国文化知识,既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语言规则有密切关系”[9],只强调了日本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知识要求。因此,大多数高校虽然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安排了日本文化内容,但中国文化鲜有触及。2020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文学”学科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也没有中国文化相关安排[9],造成学生对中国文化不重视、缺少对中国文化探求欲的现状。因此,学生用日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为欠缺,无法顺利开展双向互动的跨文化交际。

2.2 教材编排及教学内容忽视中国文化

教材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核心教学材料,是知识积累、认知提高的主要源泉。因《大纲》没有安排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现阶段国内高校日语专业使用的正规教材或专业书籍较少涉及中国文化,忽视了中国文化的融入。目前高校中普遍使用的《日语视听说》教材依然以日语语法的情景应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等日本文化的输入为主,极少关联中国文化,更无中国文化相关的系统性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也偏重于日本文化输入,更谈不上正规的中国文化教学内容设置。使学生误认为日语专业的学习要求仅限定于日语语言能力的掌握和日本文化的理解,逐渐失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最终无法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

3 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培养师生双方的中国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历史圈层的人明白文化的来历、过程、特色、发展趋势等[10]。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领悟本国文化内涵,才能在文化多元化社会中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在《日语视听说》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引导者,其自身就要具备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中国文化的传播要贯穿在专业课程中的教学理念,把视、听、说教学资源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中日文化的多维度解读,适时融入中国文化,引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决定了其融入水平,教师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中国文化认知,提高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和素养;教师还要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选择恰当时机把合适的文化素材融入教学环节,不能仅局限在学生日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上,还要进行适当的文化内涵解读,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内进行引导,找到中国文化的融入点,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们从中日文化比较的角度拓展对相关中国文化的挖掘,组织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用日语“说”出中国文化。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日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将该部分能力培养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链,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3.2 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内容导入

教材是学生获取课堂知识的重要渠道。因现行教学大纲及课程设置几乎没有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安排,所以几乎没有现成的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日语视听说》相关教材。针对这一现状,首先,要与时俱进,将日文版的中国文化教材开发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编纂融入中国事情、中国概况元素的日文版视听说教材。教材的开发要结合“课程思政”这一背景,将中国文化用正确的日语表述出来,内容要突出优秀的中国文化,让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中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其次,要因地制宜,在现行教材中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因中日两国文化关联紧密,教师可以根据现行视听说素材中的日本文化现象融入相应的中国文化,如在《勉強》这一课“日本語の言葉”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乘机补充中国的汉字文化、书法文化这些元素,通过中日两国的汉字、书法文化的缘起、发展、异同比较,认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11]。最后,要立足当下,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当代中国社会热点文化。要关注中国社会最新动态,保持课程的时效性与新鲜度。如最新的“‘二十大’政府工作报告”、“国产大飞机c919 故事”、“神舟16 号出征故事”等日语版新闻、解说等都是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素材,教师要有选择地挑选适合教学需求的资源,供学生课后反复回放,进行视、听、说训练。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中国热点文化的日语表达,还能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动态,激发学生文化探求的积极性。

3.3 开展学科竞赛激励学生关注中国文化

学科竞赛是以竞赛的方法,结合课堂专业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联系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学科竞赛是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度凝练,是科学性、探索性、创造性高度融合的活动。学科竞赛的开展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又能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因此,把《日语视听说》知识和传播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组织学科竞赛,在倡导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日语专业知识的设计与制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比如,“全国高校日语专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微视频大赛”,遵循了党的“二十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到实处,分别以“弘扬四史精神,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和“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主题,于2021 年、2022 年成功举办了两届。活动以竞赛的形式将日语视、听、说技能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既展示了学生的日语应用水平又坚定了文化自信[12]。两届大赛共有170 多所学校参赛,竞争激烈,参赛作品立足中国文化,故事多元,原创性强。如《军垦往事》讲述了传承兵团精神、扎根奉献边疆的故事;《日本外教眼中的临港新片区》则记录了日语外教眼中蓬勃发展的临港自贸区新面貌,这种融合课程思政、文化传播、日语教学于一体的创新路径,为高校中国文化融入日语专业实践创造了平台,达到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理想示范效果。可以多开展中国文化相关的日语听力、朗读、词汇、讲故事、表演、演讲等竞赛,以赛促学,激励学生关注中国文化,激发学生用日语说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积极性。

3.4 借助新媒介平台全方位挖掘中国文化

由于课时及教材内容限制,再加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授课过程中的中国文化融入容量有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对中国文化深度探索的需求。教育部提出: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应该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朝着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方向,不受时空的限制发展。[13]因此,对成长于“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大学生来说,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日语公众号”和“小程序”“日语微信群”等新媒介构成了学生获取日语视、听、说资源的理想平台。因新媒介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可以快捷地通过新媒介平台推送的音、视频、图片等多种传播方式学习中日双语中国文化。如“人民中国”“东方网”“人民网”的日文版、“ICS 中日新视界”等公众号都有日语版的中国文化文章推送。“联普日语社区”不仅以中日有声双语的音、视频推送中国社会的新词、热词、流行语的日语表达,还以外教日语互动直播的形式推送中国时事热点、主题学习、中日文化等与中国社会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这些都是时效性强、内容新颖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反复进行听、读、说的训练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交流群”或“朋友圈”分享各自的解读感悟,传播有益的内容,讨论文化体会。新媒介平台灵活性强,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求随时开展自主学习,突破课堂制约,对课堂内容查遗补漏,将中国文化的内涵挖掘延续到课后,体会到其中的文化乐趣。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得益于高校互联网的全覆盖,这种学习形式对习惯传统型教学的教师高度依赖者的学生来说,能够快捷地通过线上互动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反馈,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中国文化。

4 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的意义

4.1 蓄积力量,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首先,现阶段高校《日语视听说》教学,无论是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是教材内容都以日语语言教学为主,几乎没有中国本国文化的融入要求;其次,虽然日语教师大多具有较强的日语专业水平,但中国文化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较为欠缺,教师传授中国文化的意识不足,对中国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的觉悟有限;另外,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各等级的日语能力测试、中国教育部主办的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及各类校内课程考核评价指标都没有中国文化相关考核要求,这些现状造成了日语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中国本土文化缺失现象。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以日语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文化再认知意识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责任感。如教材中《ポップカルチャー》一课的听力素材介绍了日本社会的流行文化及日本通过“时尚秀”“动漫展”“日语竞赛”“传统节庆的举办”等各种活动向世界各地年轻人输出日本文化的现象。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考虑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传播途径,掌握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变迁、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中国传统节日等文化内涵,可以分专题、分小组、分步骤、指定主题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深度了解这些中国文化现象,以课堂发表或课后提交音频作业的形式,用日语正确介绍这些文化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中国文化的日语表述,还让学生探索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及其对日本甚至世界的影响。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执行中真实地感悟到中国文化的厚重与伟大,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文化自信与自强的决心,在掌握用日语说好中国故事技能的同时,积累了大量中国文化,沉淀了中国故事,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蓄积了力量,切实助力推进中国本土文化“走出去”。

4.2 构筑防线,抵御不良文化入侵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相互渗透、相互碰撞。跨文化交际正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际的一种双向互动,这种互动必须借助于双方的语言,同时要求互相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是语言、文化双向开展的交流互鉴。近年来的日本文化输入对国内的日语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提高了日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影响着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动漫”、“网络游戏”及“非主流”等日本文化潮流的袭击下,出现了大量的缺少规范的网络用语,造成了词汇滥用现象,扰乱了语言环境,甚至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障碍。日本“动漫”及“网络游戏”当中隐藏的“暴力”“色情”“颓废”“消极”等内容极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误导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日本文化中的不良因素,趋利避害,防止对日本文化的盲目崇拜。如《ブログ》中的“ポップカルチャー”内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辩证地对待日本社会的“流行文化”,认识到日本社会流行文化的多元性特征[15]。同时,可以巧妙融入眼下中国社会与时俱进的“国潮”风及中国传统文化“破圈”现象,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习这些中国优秀文化现象的日语表达方式,挖掘“中国风格”流行背后的数字赋能带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内涵,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源于国家崛起的传统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能够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从容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用强大的民族文化内驱力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因此,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课堂,有助于用中国文化构筑一道防线,避免学生对日本文化良莠不分、照单全收,让学生用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剔除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糟粕,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入侵。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融入《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础,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根基。要重视现阶段《日语视听说》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培养师生的中国文化自觉意识,增加教学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内容,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激励学生关注中国文化,借助新媒介平台随时随地全方位挖掘中国文化等路径,在《日语视听说》中融入中国文化,才能蓄积力量,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才能构筑防线,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入侵。

猜你喜欢

日语跨文化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黄金时代》日本版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