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2023-03-02佘明薇
佘明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实践中,始终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与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勇于理论创新,着眼于解决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在回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党和人民热切期盼的中国之问中、在回应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中、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人民之问中,在如何以时刻保持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一时代之问中,不断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一系列原创性的重要论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个必须坚持”“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是其核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页。,这一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建设方略、实践路径及其成果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一、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发展中最独特、最鲜明的是贯穿始终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16、14、1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就其思维方式、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来看,就是自觉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
(一)“六个必须坚持”是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密钥
“六个必须坚持”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一个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又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之中,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整体性坚持和系统性运用提升到了新境界,是科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立足点,也是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创性贡献理论研究的根本着力点。
“六个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价值维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了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新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发展新的实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从根本立场、基本立足点、原则方向、主要着力点、思想工作方法和格局胸怀等层面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二)“六个必须坚持”最本质的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崇高价值追求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党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任何时候都应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16、14、14页。中国共产党以民心为最大的政治,视人民为决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把政治智慧和执政本领的增长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因而能够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诉求、新期盼,深度解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基础上,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立场推向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从根本价值立场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六个必须坚持”最关键的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我国更加巩固,原创思想理论更加活跃,党的创新理论以守正明确方向、增强定力,以创新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守正与创新的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中实现新作为。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而非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16、14、14页。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尤其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实践、开辟新征程,为党在新时代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推进“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16、14、14页。。“两个结合”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余年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不仅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而且有利于深化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权,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创立途径,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鲜明特色和重大成就,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续发展的途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六个必须坚持”最博大的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宽广格局
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大视野、新境界。习近平指出:“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24页。进入新时代,党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之变,自觉履行大国大党责任,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且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立足中国,也要放眼世界,要把解决当今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置于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中谋划,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地融入世界、引领世界发展,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外开放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该向何处去”的全球性问题的回应探索中,创造性地提出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和伟大构想,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将隐藏在人类发展现象背后的历史本来面貌深刻地揭示出来,指认坚持走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与时俱进的安全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坚守和积极开创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致力于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伟大事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共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际关系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十个明确”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系统概括,是这一重要思想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从整体理论创新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十个明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深刻把握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关系与事物之间本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既不能搞“单打一”,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概括为“十个明确”。这“十个明确”深刻回答了一系列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代性、现实性课题,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涵盖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外交、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创造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最基本的是要揭示“十个明确”内容上关联、逻辑上递进的关系。“十个明确”涵盖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障等重大问题,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实践基础和构成要素,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是一个思想深邃、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从整体理论发展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全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十个明确”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了最高顶层设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8、30-31页。的中心任务,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奋斗的战略步骤更加明晰。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图景,指引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既有发展目标,又有实现路径,不仅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展示和深化认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战略理论的重大贡献。
(三)“十个明确”强调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扬人民民主大旗,坚持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第一次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8、30-31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体人民的民主,是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的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相统一、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统一、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相统一、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既有利于人民民主参与不断扩大、国家治理高效、社会和谐稳定、权力运用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更有利于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制度的制度体系,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紧密融合在一起,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3王晨:《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人民日报》,2022年11月03日。,是党领导人民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四)“十个明确”强调以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根本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要求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中国共产党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和意志,全面治理大党和大国,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体现了党对于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规律认识的新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坚持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有效途径。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提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4《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11页。。依靠人民民主使我们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成为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经过不懈努力,党在新时代找到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习近平强调,“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52、6、22页。的“三个务必”重要思想,为全党同志“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坚定的历史自信、理论指引和实践方向。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52、6、22页。,明确以自我革命为核心内容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建设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略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十四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判断、重大决策举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象化表达与有效性抓手,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起,成为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具体方针和行动纲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用科学理论指导发展实践的智慧结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
(一)“十四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略的科学概括
“十四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思想要义进行了逻辑展开与具体阐述,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对策。“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二十一世纪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十四个坚持”,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1页。。“十四个坚持”以科学有效的战略布局构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根本行动纲领,是对新时代党治国理政实践方略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落实这一思想的实践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治国理政方略思想做出了整体性的原创性贡献。
(二)“十四个坚持”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系统整体领导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政治方向、统领政治体系、决断重大事项、领导社会治理,第一次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52、6、22页。。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并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领域各方面,促进党、政、军、民、学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治国理政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全面领导的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力量理论的突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者,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党的领导也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52、6、22页。。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基本方略要求,全党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行动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领导方略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三)“十四个坚持”是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发展的牛鼻子,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页。。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新的主要任务与新的解决方式,进行新的规划决策,部署战略全局,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以重点突破带动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新时代发展的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52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揭示了当代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承担着解决自身发展和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当代中国越来越担负着为世界发展探路、为人类文明拓展的历史职责。”3侯惠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创新逻辑》,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2期。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四)“十四个坚持”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根本途径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要求中的“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全体党员、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重点是抓住“关键少数”;“从严”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坚持不懈严管严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真正落实;“治”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6、52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方略,勇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锻造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是砥砺奋进、接续奋斗的事业,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全面深化改革,自觉推进社会革命,把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向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理论,最关键的是要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用党的政治建设引领社会革命的发展方向,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拓展社会革命的广度与深度,在新的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把“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推向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发展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立足基本国情,掌握前途命运,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依托伟大实践而创立的。新时代所取得的“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一)“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鲜明呈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引领中国人民焕发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通过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其系统总结为“十三个方面成就”。
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印证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六个必须坚持”“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六个必须坚持”“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彼此呼应、相互贯通、融汇一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历史的、现实的和正在发展着的,高度概括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实践硕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彰显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成就举世瞩目。这些成就概括起来有十三个方面,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成就、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就、经济建设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成就、政治建设的成就、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文化建设的成就、社会建设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维护国家安全的成就、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成就、外交工作的成就,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就与实践成就的有机统一。这些成就的取得,书写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雄辩地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从“人民有所呼”问题入手,到“改革有所应”的全面推进;从“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到组织实施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从如期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到致力于建设“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到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从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充分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厚的人民情怀、使命担当,向时代、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成绩优异的答卷,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十三个方面的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发展的推动器
党在新时代形成的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来自于新时代十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和实践指导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指南针”,是自信自强、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金钥匙”,是坚持团结奋斗、抵御风险挑战、保证行稳致远的“定盘星”。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新的赶考路上,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必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彰显新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时”与“势”,作出了“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们为什么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的中国密码,深刻阐释了新征程上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显著优势,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继续创造令世人瞩目的新的奇迹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必将产生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影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新的原创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