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

2023-03-02李凌方

学习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供需培训教育

●李凌方 龚 欣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体现为知识与视野层面的消费价值以及收入提高、幸福感提升的投资价值,外在价值表现为儿童和成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和对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振兴的推动。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优质的乡村教育公共服务将吸引更多人才驻留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乡村教育振兴的需求调查与适配情况评估

乡村教育振兴不仅需要了解供给层面的情况,而且需要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家长及教师等最终需求主体的教育资源需求情况。基于封闭式问卷提取信息的有限性,笔者选取吉林、江西、湖北和贵州四省的12 个乡村家庭及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实施访谈,对象涉及学龄前至高中学段家庭、农村出身的大学生,重点呈现乡村教育资源供需适配情况。

1.乡村儿童教育需求:优化学习环境与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一是在学习方面,期待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受访者普遍期待“老师帮忙改善粗心、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中学生群体期待“老师对其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以此解决高考志愿填报等事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大学生存在“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与应用脱节”等问题,希望“学校能够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政府牵头学校完善人生发展等课程”。二是在兴趣发展方面,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期待开设更多“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三是在学校配套设施方面,寄宿制学校的住宿条件有待改善,主要涉及热水供应、住宿安排、饮食卫生等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乡村儿童受教育地点偏好(县城陪读、随迁到外地、留守本乡或本村)、内容偏好(学业、综合素养、职业规划指导)、质量偏好(对教师专业性和关爱细心程度的需求)、服务偏好(及时性)等。

2.家庭教育需求:接受亲子互动指导与信息干预

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就读地点选择方面,多数家长偏向让孩子就近上学,部分家长表示可以接受让小孩通过校车远距离上学。在教学质量方面,不少家长表示学校“师资不好”“希望老师不仅管学习,也要管行为”。同时,家长群体接受家教指导的愿望强烈,如“希望提供可回看的专业化视频”“通过线上接受一些关于怎么样和孩子相处的知识”。此外,很多家长提到信息不足的问题,如不了解职业教育,也不知道有“专升本”的可能性,希望有更多的政策宣传和报考经验分享。

3.学校政策需求:提升教师综合待遇和改善结构性缺编

在教育公共治理体系中,学校和教师是“服务者”,负责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许多教师表示,“工资待遇部分落实”“补贴很少,还不够车费”,从而使得一部分教师有较高流动意向。教师工资常被广泛用作教育质量的代理指标,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仍是迫切需求。在培训方面,有教师指出“安排了会去”;有些教师主动表达了培训需求,并且希望是“线下的,有针对性的”。部分学校提供了基础培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那是在线的,形式化而已,主要是用鼠标点点”。在职称评定方面,年轻教师大多希望政策向农村倾斜。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存在结构性缺编,音乐、体育、美术课教师短缺;教师流失;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评定政策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县中衰落”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在政策层面“对农村户籍学生没有特殊照顾”。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特殊需求,希望政府能够在师资配备方面“特殊问题特殊处理”,需要为此类需求提供及时的传递机制。

4.成人教育需求:获得差异化与本地化的实用技能培训

因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接受过高质量的正规教育,大部分家长表示需要一定的技能培训。在问及“您觉得需要接受怎么样的职业培训”时,有受访者表示“我没接受过培训,感觉培训都是给专家培训的,再由专家告诉我们咋干活。但要是有培训,还是可以的。需要农业培训,有俩孩子呢,不能外出打工”;有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培训,因为还有好多不足”,“想学习电焊和钢结构设计方面的技术”;一些受访者表示曾自费学习技能。在职业培训地点选择上,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如在本县工作的受访者希望在本地接受培训。由此可知,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较为强烈,而对应的资源供给不足。

二、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效路径

1.建立乡村教育供需适配机制,建构育人共同体与终身学习体系

建立乡村教育供需适配机制和育人共同体,重点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富有乡情的多样化人才。一是注重培养综合素养。被访大学生多次提及城乡儿童在综合素质、自信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传统目标聚焦学生学习考试能力,然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乡村儿童来说,除了关注其学业成绩外,还应该培养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非认知技能;对于学习“后进”的儿童来说,同样应该重视其情感技能培养和潜力挖掘,让其掌握实用技能,以此共同推进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未来能够投身于乡村建设事业。学习兴趣、学习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成绩,比如,湖南泸溪的“三三微行为”注重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建档立卡户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五育并举”与“双减”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推进能够兼顾学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乡村教育模式。二是注重培养乡情。通过立足乡土资源,发挥乡村自然地理与文化优势,引导儿童热爱乡村,使其无论未来是否留在乡村发展,都能够“反哺”乡村。乡村教育应彰显本土特色,满足地区发展、家庭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共同需要。为了实现共同育人目标,需要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将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传递给乡村家长,并作好及时充分的沟通。

此外,为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必须建立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涵盖0—3 岁、3—6 岁、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等阶段。基于目前的供需偏差,需要加强0-3 岁儿童教育;将高中、大学教育纳入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范围,从而形成资源流动闭环——走出乡村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助推所在家庭和所在乡村的振兴。同时,加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力度,推进乡村家长教育培训工作。分类探索适合家长的辅导形式,比如,山东夏庄小学与附近村居共建家长课程辅导站。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抓手,加强教育与农业、科技、经济的连接,开展个性化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高校在促进农民创业教育方面的潜力。

2.专设乡村教育综合治理机构,遵循“调研—设计—实施—优化”政策路径

通过专设地方城乡教育统筹委员会或乡村教育发展协调机构,集中开展需求调查与评估、需求整合、需求管理、需求监测、供给监测与评估工作。需求信息采集不限于恳谈会、听证会等自上而下的形式,还应包括自下而上的形式,如需求登记表、政务平台、热线。此外,需要完善乡村家庭表达教育需求途径的立法保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教育需求进行分类评估,划分县城陪读儿童、城市随迁儿童、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乡镇初中生、乡镇高中生、乡村大学生、单亲儿童等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设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村教育供需偏差现象较为突出。比如,学前教育玩教具补助“供非所需”,且财务报销手续十分繁琐;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不符合教师工作实际;视频见面这种心理帮扶形式并非留守儿童所需;技术培训或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培训内容与农民需要不符。在教育需求信息收集和评估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那些未感知、未表达但有必要提供的教育服务。由于文化习惯差异、反思能力不足,有些家庭意识不到或不能及时表达需求。

在适配机制建设上,政策供给方需要重视农村家庭的教育需求表达意愿与能力,有效开展教育需求调研,结合专家意见来研判需求信息,评价需求的合理性。综合运用调研、座谈、热线等方式,构建政府与农村家庭的对话平台和问题反映渠道,实现乡村教育的精准供给。此外,可借助“一网通办”“市民云”“政务通”等政务服务平台提高需求表达与管理的便利性。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建立申诉救济制度,搭建农村家庭教育需求与政策供给连接的“桥梁”。政府应及时回应教育需求,并将供需适配情况作为区县教育发展督导指标之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对话平台,促成政府与农村家庭的经常性对话;通过动态适配机制的建立,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政策设计遵循“调研—设计—实施—优化”路径。

3.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关键资源,激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乡村教育建设

要以需求为导向,在资源配置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上下功夫,重视分析政策各环节的供需适配情况,激发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一,基于乡村教育发展需要,推进资源向乡村倾斜。第二,选择适合乡村儿童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基于需求为教师提供精准补贴,加强县域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信息干预;将更多公共资金投入家庭教育。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教育振兴。根据“供需适配”理念,通过多元综合治理,形成教育发展合力。一是上级政府通过绩效考核与奖励等方式,激励地方政府将资源投入到教师培训和发展中;传递“公共利益”价值观,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二是培养本土教师,完善激励制度,引导教师扎根乡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人生观与成才观。三是提高办学自主权,设立有针对性地绩效考核指标。四是通过政策宣传、公益项目、专业支持和结对帮扶等方式调动家长、社区参与教育改进的积极性。注重供需双向适配,通过家庭教育讲堂、家校合作等方式纠正非科学理念。五是激励乡村民间艺人参与课后服务供给,鼓励乡村能人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经济常识教育。六是鼓励人才回乡、入乡。如通过税收、土地优惠等方式激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通过乡情教育、政策宣传和荣誉激励鼓励大学生返乡返校交流。

4.基于学生就读地点偏好优化学校布局,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

农村户籍学生就读地点的选择偏好是乡村教育公共服务建设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乡村教育供需适配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后相关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政策供给与部分家庭就学区位偏好的不匹配。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根据学生就读地点偏好合理优化学校布局,提前了解相关人群的就读地点计划,注重软件和硬件投入的灵活性。应该适度保留对于保障部分乡村儿童就读便利性的小规模学校。对于一部分资源丰富的乡村学校,可以发展小班化的优质教育模式,或者将部分硬件投入转变成教师福利,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此外,推动实施城乡课程师资共享、研学基地共建等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举措,构建城乡教育共生格局。从乡村教育的内生发展来看,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优势,吸引和激励来自城市的建设者进入乡村。山西长治关头村大城市家庭入住乡村开展“全生命三亲启蒙教育”是很好的例证,鼓励学生家长租住民居陪孩子读书,同时以新村民身份进行生态村建设。

5.提高乡村教育公共服务递送质量,多措并举及时纠正供需偏差

为引领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议按照供需适配理念要求抓住“精准”目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质量。地方政府在进行教育政策设计时需要在需求调研基础上深入考察供需双向互动情况,建立和完善适配机制,注重服务递送细节,打通痛点堵点,实施精准管理,及时纠正供需偏差。从服务递送细节上看,依据“相关性”原则,乡村教育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品质、早期投资和理念建设,提供家庭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根据便利、可及原则,应为教师提供网络化、灵活化的培训。基于“相适性”原则,乡村教育政策要注重约束机制的人情化与灵活性。湖南泸溪将“青年教师必须要有三年支教经历才能评职称”修改为“先评再补后聘”,同时进行时间规划和非认知能力发展训练,优化了服务递送细节。

猜你喜欢

供需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