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洞察人性的先哲
2023-03-02李任飞
李任飞
关于人性,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讨论。最著名的是孔子“食色性也”,以及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本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管仲对人性也有非常深刻的洞察,并且深入细致到可以执行的层面。
这里先列举几个事例。
在说到土地政策时,管仲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上,一家人的劳动积极性就会爆棚,起早贪黑不知疲倦。
在讨论军事问题时,管仲说如果一个人的祖坟、官爵、老婆孩子都在这里,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加以保卫。
在谈到报酬问题时,管仲说了很长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做了贡献没拿到报酬,他就会选择离开;如果贡献很多但报酬很少,用现代话说就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他就没有积极性了,不再卖力;如果贡献少还能拿到高报酬,他就很容易变狡诈,习惯于偷奸耍滑;如果没做贡献白拿报酬,他就常常心存侥幸。
管仲谈的这些其实都是人性。
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追求幸福、逃离痛苦,这是基本人性。管仲称之为“欲利而恶害”,也就是趋利避害。但是由于人在同一个社会中生活,所以从社会的角度看会对人性有善恶的判断。就是说一个人可以追求幸福,但不能以危害他人为代价。管仲主张在无害的前提下,从人性出发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一点上,现代管理学恰与管仲相通。比如绩效考核以及各种奖励制度,都是首先从基本人性出发的。
有一年,管仲算了算账,不错,国库收入就有四万二千金。这里的金,不是黄金,是青铜。于是他向齐桓公报告,并且提了个建议:选个日子开个会,把这些钱赏赐给将士。齐桓公这人比较大大咧咧,满口答应,就照你说的办!于是管仲组织了一场大练兵。他请齐桓公在主坛上站好,大臣们左右簇拥。管仲先击了一阵鼓,然后问:两军交战,谁能首先攻入敌阵,打垮敌兵?
将士们一头雾水,所以没人吭声。管仲又击了一通鼓,再问一遍,还是没有回应。直到第三遍,才有一个人问:请问是多大的敌阵?管仲说:一千人。那人说:一千人的敌阵,我能!请注意,一千人这个数字没有必要较真,因为现在已经无从了解这个人是否也是军官,到底带着多少人马了。这个时候管仲说:好!记下名字,战场上如能做到,赏赐一百金。
接下来,管仲又问:两军交战之时,谁能擒获对方的军官?这次没用三鼓,立即就有人问:多大敌阵的军官?管仲说:一千人。那人说:我能!于是管仲又说:好,记下名字,战场上如能做到,赏賜一百金。
这一下,军人们的豪气就被激发起来了,纷纷承诺自己杀敌的数量。至少要承诺杀掉一个敌人吧?没人会承诺自己只能是被杀的。就这样,四万二千金一会儿工夫就分完了。
看到这儿,齐桓公开始后悔了,苦着脸说:仲父,您这个搞法我怎么看不懂啊?管仲笑了:您啊,不必忧愁。这些将士在外做了承诺,相当于为乡里争得了荣誉,乡长就会夸奖他的英勇表现,父母会受到尊重,老婆孩子跟着荣耀。为了这些,将士们打仗就不再怯阵。靠这样的将士打仗,收获的东西那就远远不止区区四万二千金喽。
旁边的大臣听懂了,原来如此,有道理。齐桓公也认了,那就这样办吧。
接下来,管仲又吩咐高级将领说,对下级军官一定要以礼相待。他们来了,一定要降两阶相迎。走的时候,要送给他父母四石酒、四鼎肉;父母不在了怎么办呢?那就给他老婆孩子送三石酒、三鼎肉。那时候酒的度数虽然不高,但也不会便宜,毕竟农业还不发达,没有那么多粮食用来酿酒。
结果这套政令推行了半年,人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百姓都在谈论齐桓公的仁德。于是父亲教育儿子,兄长提醒弟弟,妻子鼓励丈夫:国君对我们这么好,你如果不在前方英勇杀敌,还有脸回来见我们吗?所以那个年头,男人如果没去杀几个敌人,全家老小还真不好意思见人。
接下来,管仲趁热打铁,发起了针对莱夷的战争。
历史上莱国一直与齐国有摩擦,管仲后来曾经用经济手段降伏了莱国。从那儿以后,管仲开始从莱国进口食盐,然后转手卖到中原其他诸侯国。按此推测,这次战争应该发生在管仲采用经济手段降伏莱国之前。
结果两边的军队根本没照面,莱夷就溃退了。齐国的军队声势太大了,那口号声、锣鼓声,听起来太恐怖了。所以,管仲相当于用金钱、荣誉、感情,三管齐下,激发起了将士们的勇气,结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现代人都非常熟悉“以人为本”这个成语,而历史上“以人为本”是由管仲第一个提出的。人是一种生命形态,说到人,齐国人、楚国人、晋国人都是人;但如果管仲说到民,一般是指有齐国国籍,并且地位在官吏之下的普通百姓。
以人为本在现代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共识。一般来说,对古典的解读,很多人希望避免受当代意识影响,原汁原味最好。但是一旦接触到管仲,则往往情不自禁地发现很多他与现代意识的相通之处。品读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开创未来,其中洞察人性,对现代人来说也非常之重要。而向管仲这位洞察人性的先哲学习,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摘自《穿越春秋品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