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作业的实施策略
2023-03-02孙禹童
孙禹童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
“双减”背景下,要求各科作业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精准施策。要彻底提高作业的质量,首先要分析当前作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当前初中历史作业存在的问题
1.初中历史作业形式单一。
通过对教育集团学校七八年级历史老师问卷调查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历史是副科,在思想上不太重视,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课后作业也是用旧的试卷、习题册等现成资料。有些老师为了批改方便,干脆都布置选择题。这些单一题型的现成资料,对书本知识的巩固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历史学习。
2.作业容量大,重复多。
现成的资料往往存在大量知识点的重复。如果老师事先不加以筛选的话,就可能导致同一简单知识点以同一形式反复出现,不仅浪费学生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心态,教学效果较差。
3.作业应试特点鲜明。
有些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背诵、默写,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就是背和默,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4.作业难度不易把控。
采用现成资料,作业的难度不容易控制。如果布置的作业不能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梯度,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作业实施策略
初中历史作业既是历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理解史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如何提升课后作业质量,落实“双减”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从作业设计来看,应该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分层性、融合性等特征。
1.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体现作业的基础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体系整合的附加型学习工具,利用思维导图对书本知识进行梳理,既是对书本基础性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又将看似毫无联系的历史事件进行串联,形成一个知识体系。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用影视资料重现史实,体现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关五四运动的剧情,并总结分析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导火索、口号、结果及历史意义。当前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将先辈们的信仰传承下去,要用满腔热血为繁荣昌盛的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3.分层设计、跨界融合,体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教师设计了三个作业:(1)谈谈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向父母介绍一下他(她);(2)向同学说说最感动你的长征故事情节;(3)画一画长征路线图,并标记课本中重点提及的地点。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
历史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可以考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既是对历史本学科知识的检测,也可以实现学科间的跨界融合。例如,在介绍朱德时,历史教师可以设计一份写《招聘启事》的作业。招聘学生担任朱德总司令事迹讲解员,意在通过朱老总的英雄事迹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总之,历史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特有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采用丰富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尊重历史事实,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