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破裂出血合并局部组织缺损动物模型制备与评价
2023-03-02姚国泉杨建常
金 海, 姚国泉, 杨建常, 曲 虹
北部战区总医院1.神经外科;2.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16;3.解放军第32683部队,辽宁 沈阳 110000
止血技术为战场急救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同时为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伤员死亡排名第一位的原因[1-2]。美军卫勤救治机构十分重视止血技术的培训,在大动脉破裂出血模型训练时的止血成功率为96%[3]。但目前国内缺乏“大动脉破裂出血合并局部组织缺损”相关战伤模型和救治技术训练的系统研究,这是制约救治能力生成的短板问题,严重影响伤员整体救治效率[4-5]。本研究旨在建立大动脉破裂出血合并局部组织缺损动物模型,为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和考核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18头4~6个月龄健康长白猪为研究对象,体质量80~90 kg,雌雄不限。实验前,运至实验场地适应性驯养1周。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6头。3组实验猪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造模准备。空白组仅解剖显露股动脉,不予动脉造模损伤。对照组动脉损伤造模后不予救治干预。实验组动脉造模后,即刻由6名受训人员行止血、包扎等操作。使用工具为纱布、弹力绷带、旋压式止血带、止血粉等。造模2 min后,记录3组实验猪的生命体征、血常规、出血量等。动物实验得到北部战区总医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食、禁水12 h。经猪耳后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安定10.0 mg、氯胺酮10.0~15.0 mg/kg基础麻醉。经下耳缘静脉应用安定、氯胺酮复合持续滴注维持麻醉[6-7]。
1.3 造模方法 所有实验猪麻醉成功后,用肥皂水洗净皮肤,取仰卧位,四肢固定于手术台固定架上,备皮。胸部贴电极片行心电监护,舌中部夹氧饱和度探头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肛门置温度探头监测直肠温度。耳缘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用于静脉采血,颈动脉穿刺置入动脉血压监测探头用于监测血压。利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记录3组实验猪的脉搏、呼吸频率、体温、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常规消毒铺巾;造模者站于动物右侧,用手触及腹股沟区股动脉明显搏动处。以该搏动处为中心,首先用手术刀切开猪左下肢的肢体皮肤长度15 cm;分离钳逐层分离出股动脉;股动脉近心端使用蚊式钳阻断血流;用剪刀沿股动脉走形剪除大小约8 cm×2 cm×2 cm皮瓣,制造局部组织缺损;分离股动脉(图1),用中号咬骨钳钳开股动脉(图2),缺口大小为股动脉直径的1/2;松开蚊式钳;开始救治训练。
图1 分离股动脉,制作皮瓣 图2 股动脉破裂出血
1.4 模型评估 (1)生命体征:脉搏、呼吸频率、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2)血常规检测:经耳缘静脉采血后,经血细胞分析仪(迪瑞BF-6600)检测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3)出血量计算:采用将10 cm×10 cm的4层无纺纱布血浸湿透是10 ml的评估方法[8]。所有考核与操作结束后,对动物模型给予丙泊酚注射法进行安乐死。
1.5 模型评价方法 研究者设计了一种新型战伤动物模型评价方法。指标采用百分制评分,包括伤情真实感、模型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模型参数、动物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考核要素和训练效果共10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10分:好8~10分;及格5~7分;差1~4分。
2 结果
2.1 3组各项生命体征比较 对照组脉搏、呼吸频率均高于空白组,平均动脉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均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脉搏、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血常规及出血量比较 对照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低于空白组,出血量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实验组动物模型止血训练情况 实验组中,6名参试人员的止血完成时间最短为83 s,最长为105 s,平均为92.8 s;出血量最少为310 ml,最多为400 ml,平均为346.7 ml,均按照止血基本要求完成。见表3。
表3 实验组动物模型止血训练情况
2.4 模型评价 实验组中,受训人员对伤情真实感、模型参数、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训练效果、考核要素6个方面给予动物模型评价较高,分数>9分;对模型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4个方面评价较低,分数≤9分。动物模型总评分平均为90.2分。见表4。
表4 受训人员对实验组动物模型评分情况/分
3 讨论
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均为战场环境下外伤后常见的死亡原因[9-11]。对大出血及其后续并发症的防治在战伤救治中至关重要。战场急救止血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现场伤后短时间内死亡多;二是火线出血造成的死亡比例高。美军早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冲突中的数据显示,不可控制性出血约占伤员后送前死亡的50%[12-14]。此外,严重出血后可引起伤员失血性休克、低体温、凝血病、感染、酸中毒及多器官衰竭等众多严重并发症[15-17]。因此,战场环境中急救控制出血在伤员院前救治方面处于优先位置,早期快速控制出血对伤员的存活及后续康复具有重大意义。赵京生等[18]对243名卫生兵行止血技能操作考核,结果显示,止血技能考核成绩为 65.8 分(满分100分)。另有研究显示,卫生兵能独立完成大出血止血的成功率为53.3%[19]。由此可见,对基层医师和卫生员进行战伤大出血救治培训十分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脉搏、呼吸频率均高于空白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均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脉搏、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实验组止血、包扎等操作有效。实验组中,6名参试人员的止血完成时间最短为83 s,最长为105 s,平均为92.8 s,止血时间尚可。出血量最少为310 ml,最多为400 ml,平均出血量346.7 ml,通过救治,能够较好的控制出血,维持机体循环血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受训人员对伤情真实感、模型参数、麻醉与伦理、模型推广性、训练效果、考核要素6个方面给予动物模型评价较高;对模型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4个方面评价较低。这提示,标准化、造模难度、造模时间、造模工具4个方面均为下一步需要继续改进提升的重点。本研究不足之处:造模前准备较为复杂,需要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和麻醉知识的医务人员完成;目前采取的造模方法在解剖和分离股动脉方面要求造模者具备一定的解剖基础和外科技术基础;战场上可能出现多种类型的大出血,且出血点可能为一条或多条责任血管,可能为位置深在的一条或多条责任血管[20-21]。
综上所述,大动脉破裂出血合并局部组织缺损动物模型成功建立,能够满足战伤救治实战化训练和考核需求,但仍有进一步改进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