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手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演绎
——以秦淮灯彩为例

2023-03-02雷阿梅王麟婷黄雪晗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3年1期
关键词:灯彩秦淮手工艺

张 楠,雷阿梅,王麟婷,黄雪晗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长三角自古便享有风物雄丽的美誉,该地域中众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多年,传承与发展至今仍熠熠生辉。如今,社会需求的扩张促进了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与精神享受。然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相对于快速扩张的社会需求来说则相对滞缓,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产品依然以原始形制呈现于市场之上,创新度不高,很难受到当今消费群体的青睐。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优秀的编织扎制类传统手工艺——秦淮灯彩为对象,聚焦于探究如何使这一传统手工艺以更为多元的形式,融入到现代产品的创新设计之中,使其在新时代中重获生机,契合当今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与使用需求,更好地展现与传播其特有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1 秦淮灯彩的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

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是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之一,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产生于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时代背景之中。据记载,灯彩在三国时期东吴王宫“表佛”之时已经出现,随后达官贵人们也在自己的宅邸内加以效仿张挂灯彩。随着造纸技术的愈发成熟,灯彩的材质不再局限于昂贵的锦缎丝帛,艺人开始使用纸张制作灯彩。这也使得灯彩从此降低了身价,从深宫府邸走入了寻常百姓家[1]。成本的降低大大推动了灯彩作为民间艺术的快速发展,逐步融合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社会风俗与文化典故。六朝时期,南京地区文人聚集、商贸兴旺,秦淮河一带聚居了众多扎制花灯的艺人,灯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淮灯彩的流变及发展的过程不仅内嵌于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框架之中,更是民众因地制宜、民生自给的一种生产方式选择的结果[2]。作为我国传统灯彩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客观地反映了民间灯彩由祭典之火、自然之火、生活之火到艺术之火的历史演变进程[3]。

1.1 文化特征

秦淮灯彩的文化特征首先体现在题材上。秦淮灯彩种类繁多,表现题材具有极强的象征借喻性,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灯盏之上,有着“燃灯拟星”的文化象征。常见表现题材有反映着人民期望子孙绵延的麒麟送子灯、象征着高洁情操或寄予虔诚祈愿的荷花灯、代表着一年昂扬向上精气神的金鸡报春灯,以及纪念玉兔为百姓送来治疗瘟疫良药的玉兔灯等。大多数传统秦淮灯彩具有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社会和谐的象征意义,常常通过“谐音取吉”来倾注古时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景,如谐音“百财”的白菜灯等。新式秦淮灯彩则更加迎合当下人们的喜好与个性潮流,发展出饶有趣味的星座灯等主题灯彩。

秦淮灯彩的文化特征其次体现在民俗性上。每逢佳节秦淮河便会被灯彩的光芒点亮,构成一大胜景。无论古时还是如今每年正月十五在南京城举办的灯会,都印证了灯彩作为一种具有民俗性、节庆性的文化象征而存在。1985年开始,南京市恢复了每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到来,其不仅是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活动,更是一张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展示的名片。

1.2 艺术特征

秦淮灯彩的艺术特征一般体现在其形制与工艺两个方面。

形制上,秦淮灯彩大多具备鲜亮明丽或大俗或大雅的色彩,鲜亮却不妩媚,质朴却不俗气,并被赋予了传神的造型,“以形写神”是其造型的艺术特点。色彩方面大都采用红、黄、金、橙等强烈明快的暖色调,辅以银、白等颜色,较少采用暗色或黑色作为主色调[4],常使用撞色与补色进行搭配,正如艺人们口口相传的“红配黄,喜洋洋”“大红大绿,吉祥如意”。造型方面多取自于自然,艺人们在这些自然形态中融入个人的艺术感悟与独特的技艺特点等隐性知识,探索出了许多惟妙惟肖的艺术形态,通过夸张变形、对比呼应、抽象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如动物灯(图1)、植物灯(图2)、器物灯(图3)、人物灯(图4)等独具特色的多种造型种类。灯彩材质大多以纸张、竹篾、铁丝为主,另外还有羊皮、绢丝、玻璃、塑料等材料配合使用[5]。灯火配置由传统的石蜡、松脂、动物油脂等燃料配以棉质、竹木制灯芯,发展为现代所用的电光源。

图1 动物灯(玉兔)

图2 植物灯(荷花)

图3 器物灯(仙鹤香炉)

图4 人物灯(穆桂英)

工艺上,秦淮灯彩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了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诸多工艺手法,形成自己的技艺特色[3],是一种综合性、融合性较强的手工艺类型。其制作要经过劈、锯、裁、剪、削、熏、烘、烤、熨、浸、染、扎、裱、写描、绘、雕刻、装配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过程包括选材加工、骨架扎制、外侧糊裱、灯火配置、整体美化等基本环节[6]。以最具代表性的荷花灯为例,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图5),可细化为骨架扎制、浸泡着色、纸张阴干、纸张压模、贴花瓣、吹花瓣、装花头等62个步骤。

图5 荷花灯制作工艺示意图

2 秦淮灯彩类产品的现存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秦淮灯彩类产品的发展现状、挖掘其所存在的问题、寻找创新机遇,采用了实地走访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包括对南京夫子庙景区、民俗博物馆、秦淮非遗馆等地的实地调研,对非遗传承人与现场消费者的深入访谈,以及面向消费者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环节中消费者样本的年龄层次较为多元,涵盖儿童、青年及老年三个群体,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共性大于个性,最终收回有效纸质问卷98份。这一阶段的问卷内容主要围绕着用户对秦淮灯彩类产品的消费倾向而展开,包括消费者购买时的类型偏好、购买动机、购买时机与使用频率等。

2.1 商业化程度过高

通过对南京夫子庙景区、民俗博物馆、秦淮非遗馆等地的实地调研与对灯彩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发现,如今秦淮灯彩除传统的纯手工制作外,常借助现代机械进行制作,比如使用机器完成绕线工序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制作方式常见于节日庆典的大型灯彩制作之中。工厂与企业的介入,导致灯彩制作的各个环节不再由手工艺人全权把控,只能部分参与。这种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灯彩的形制趋于大众化、同质化,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也致使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

诚然,这种形式为灯彩行业带来的利润更高、生产周期更短,虽凸显了经济效益,却缺失了传统技艺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与艺术内涵,缺少了手工艺人特有的个人艺术感悟与技艺特色。手工制作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精髓,这一现象使得非遗产品失去本真,转变为单纯的工艺制品[7]。此外,近年来随着秦淮灯彩传承人年龄渐长、文化修养不足、技艺的传承遗失以及文化商品价格竞争等因素,灯彩样式鲜少创新,致使灯彩艺术走入了雷同的商品化误区[8],年轻人也大多不愿从事这一传统的行业并传承这门技艺,这种大环境之下,现有的手工艺人们对灯彩的生产工艺、造型元素的拓展与创新性演绎可谓难上加难。这也是许多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面临的共同困境。因此,秦淮灯彩亟待通过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加入、创新性的生产制作模式、新的产品形态与产品类型、新的传播模式,来助力其从发展受限的传统艺术产业转型为适应市场环境、广受民众青睐的文化创意产业。

2.2 市场需求有限

在购买动机的调研中发现,消费者购买灯彩类产品的动机由强到弱依次是:因节日需要而购买(占比41.8%)、被外观吸引而购买(占比28.6%)、作为旅游纪念品而购买(占比14.3%)、作为拍照道具而购买(占比10.2%)、作为家居饰品而购买(占比5.1%),可见在消费者眼中灯彩往往被视为节庆时期的专属产品,装饰性较强,实用性不高。在消费者购买灯彩的类型偏好方面,传统荷花灯(占比46 %)与动物灯(占比27.6%)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其次是儿童玩具灯、人物灯与器物灯。前三类灯彩大多具有价格低廉、体积偏小等特点,造型也符合各大年龄层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但市场需求并不稳定,主要集中在旅游景点购买。人物灯与器物灯体积硕大、价格昂贵,属于由政府或企业采购的用于节日庆典等特殊用途的大型灯彩,相对来说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对于一些造型优美但价格昂贵的灯彩,消费者的购入需求并不强烈,更倾向于观赏而非购买。一是受到材料特殊性的影响,如纸质灯彩大多容易损坏,往往需要密封保存,导致使用率不高。二是由于灯彩的造型大俗大雅,与现代家居风格适配度较低,因此作为家居软装饰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这均造成了秦淮灯彩现代发展的一大矛盾,即灯彩艺人投入大量时间成本与情感成本制作的精美作品,难以获得对等的市场回报。

2.3 产品生命周期与销售周期短

秦淮灯彩的销售旺季极短,主要集中于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据问卷结果显示,近79%的用户只有在节庆之时才会购买灯彩类产品,说明灯彩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象始终是一种与节庆高度相关的标志性符号。而在非节日期间,由于缺少契机去接触和了解秦淮灯彩,大众对其的熟悉度不高,往往仅将之视作旅游纪念品,购买欲望较低。从灯彩类产品使用频率的调研中发现,首次使用过此类产品后,绝大多数消费者会将其进行封存收藏或将其闲置,仅21.4%的消费者会再次使用,这一结果反映出灯彩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不长。此外,材质的特殊性使得这类产品不易包装与运输,售卖途径大多局限于线下实体店铺,难以通过线上店铺进行销售,因此无法大规模打开市场。长此以往,秦淮灯彩在大众生活中的影响力与存在感愈发下降。

3 秦淮灯彩类产品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如何降低秦淮灯彩类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扩大市场需求、延长生命周期与销售周期,是秦淮灯彩当代传承与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向。

其一,通过加强人文与艺术内涵来降低秦淮灯彩的商业化程度。

一方面,在秦淮灯彩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手艺人应提取并突出表现秦淮灯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同时融合个人的艺术创作风格进行创新,使之更具辨识度,以此打造个人或地域品牌、树立品牌文化,与大众化、高度商业化的流水线产品拉开差距。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衍生品或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载体,将其文化属性传递给消费者[9]。手艺人们可主动与设计师开展合作,通过产品的创新寻求生机[10],以知识的互补与技术的交流进行开放式的跨界创新,让不同的设计思维进行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艺术形式,使之由受众群体较小的传统艺术转变为受众群体更广的文化创意类产品。

此外,将非遗文化与体验研学活动相融合[11]。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通过现今十分流行的传统文化类研学旅游活动,来推动秦淮灯彩人文与艺术内涵的传播,削弱浓重的商业气息。研学旅游活动是指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以达到综合实践育人目的的一种体验形式。秦淮灯彩的相关产业则可采取这一“旅游+教育”的形式,开发出具有特色的非遗研学课程,在南京地区的各大景区或博物馆中开设基于秦淮灯彩的研学活动,邀请技艺传承人介绍灯彩的历史文化、展示灯彩的艺术创造过程、指导大众动手制作灯彩作品,旨在将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与传统文化普及、传递给更年轻的人群,让他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来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其二,通过迎合消费取向、拓展更多的使用与消费场景来扩大市场需求。

一方面,为了扩大受众人群,需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造型取向、色彩取向、购买倾向等方面的研究,从而挖掘秦淮灯彩的创新设计机会,以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与使用需求。另一方面,现今的秦淮灯彩不再局限于民俗性、节庆性的使用场景与消费场景,开始与某一特定场景下的氛围营造与个人风格营造产生联系。随着“古风”(现代社会流行的古代潮流)的盛行,灯彩逐步成为“古风”营造的元素之一。如南京地区的金陵小城景区,随处可见的是身着古装的游客手持灯彩游园的场景,灯彩成为了助力他们营造古风氛围的必备装备,使之成为一种风格或潮流的象征。这进一步拓展了秦淮灯彩新的市场需求,创造了新的使用与消费场景。

其三,主动融入现代审美生活,与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密切相关的实用性产品相结合[12],使秦淮灯彩以新的形式融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打破其在大众印象中仅属于节庆产品或旅游纪念品的固有印象,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同时,可通过“互联网+传统手工艺”的开放式网络平台[12]来拉长其销售周期。

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应将灯彩从传统工艺品的形象中剥离出来,从造型、色彩、功能、结构、材质等多方面与现代元素结合,衍生出更丰富的产品类型。例如,可沿用灯彩最基本的照明功能,提取其代表性元素与现代灯具形式相结合,使其与现代家居环境相协调,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再如,可将灯彩与DIY类玩具产品相结合,将灯彩的制作材料设计为不易损坏、可折叠的扁平化玩具材料包,消费者购买后可自行拼接形成立体化的产品形态,既方便了产品的包装与运输,又提升其趣味性与大众的参与度。与此同时,这种形式使得相关产品的线上销售成为了可能,可通过如小红书、抖音等开放式网络渠道进行宣传与售卖,既扩大了秦淮灯彩的知名度,又可拉长产品的销售周期。

4 秦淮灯彩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4.1 内在基因的提取

根据现存问题的解决方向,开展秦淮灯彩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尝试。为了更好地明确创新的切入点,本阶段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秦淮灯彩的内在“基因”而展开,即调查哪些“基因”要素最具有典型性与辨识度,能让消费者第一时间联想到秦淮灯彩。在开展创新设计时,需将这些内在“基因”进行巧妙转化并演绎于现代产品之中,在传递秦淮灯彩文化与艺术意蕴的同时,既满足人们的玩赏需求,又能融入到现代的家居环境之中。

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实地调研的总结,凝练出了秦淮灯彩的五个内在“基因”,即特定造型、肌理效果、骨架结构、灯火配置、色彩搭配。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秦淮灯彩最具有代表性的“基因”为以下三个(图6):首先是特定造型,如市场上常见的荷花灯、玉兔灯的造型最受消费者欢迎;其次是肌理效果,如荷花灯中荷花与荷叶上一道道经模压而出现的条状经络,其所形成的浅浮雕效果使平面的纸张立体丰盈起来,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植物特有的自然形态,让人印象深刻;再次是骨架结构,秦淮灯彩属于有骨花灯,一般使用硬质竹或木条搭建起外部造型的内部支撑,竹或木条的交错无形中将灯彩的结构划分为多个几何块面,在灯火的映衬下若隐若现,呈现出朦胧的结构之美。

图6 秦淮灯彩代表性“内在”基因

4.2 设计元素的转化

(1)基于特定造型“基因”的设计元素转化:选取秦淮灯彩中最受欢迎的荷花灯、玉兔灯特定造型,运用现代设计思维将其简化与概括为高度抽象化的几何形态,使造型更为简约与现代。

(2)基于肌理效果“基因”的设计元素转化:提取秦淮灯彩具有代表性的肌理效果,并利用新材料进行创新演绎。选择具有类似荷花灯条状肌理效果的长虹玻璃等可塑形材质、具有类似于玉兔灯点亮后半透光视觉肌理效果的幻彩塑料复合膜等防水、防油、不易破损的材料来代替花灯的原有材质,在模拟秦淮灯彩特有肌理效果的同时,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之更易于保存与使用。

(3)基于骨架结构“基因”的设计元素转化:通过对灯彩内部硬质骨架的拆解重构,发现秦淮灯彩往往使用细线、铁丝缠绕或用胶水粘结的形式来加固骨架的交接处。因此,考虑以此连接方式为转换点,尝试将磁吸拼接的交互方式引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灯彩各部分可拆解为小块的几何磁吸片,磁吸片通过磁力进行连接,平面的几何化磁片在拼接之后可塑造成为几何化的立体造型。

4.3 设计方案的呈现

最终的设计方案提取了秦淮灯彩中的玉兔灯造型,运用几何形态将其抽象重构,设计了两款模块化磁吸灯。这两款灯均由多块几何形状的灯片组合而成,每块灯片都以金属材质包边且内置磁铁,方便拆解与拼接,在保证其美观性的基础上,增强了消费者自行动手组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提升了人们的参与感。

方案1:选择以幻彩塑料复合膜材质来呈现灯彩点亮后的半透光视觉肌理效果,这种材料利用光干涉原理可形成丰富的光效与色彩,灯体由多块灯片的磁吸拼接构成完整的兔子形态(图7-图8),灯体内置光源。该方案体量较为轻盈、便携性较好,除了可作为家居装饰灯使用外,还可以用于外出赏玩。方案2选择了与灯彩条状肌理效果类似的彩色长虹玻璃材质,各个灯片的拼接方式与方案1相同。由于材质的关系,本方案整体较为厚重,仅可作为家居装饰灯或艺术摆件使用(图9)。

图7 方案1

图8 灯体的拼接形式

图9 方案2

5 结语

秦淮灯彩不仅是江苏省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长三角地区历史进程、文化艺术传承、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物,但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开发程度不容乐观,难以与其本身所蕴含的高价值所匹配。因此,如何对秦淮灯彩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再创新,改善其目前存在的商业化程度过高、市场需求有限、生命周期与销售周期短的问题,使之从传统文化艺术走向现代文化艺术,实现新时代的华丽转型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向,最终选择将秦淮灯彩与现代灯具类产品相结合,从最具典型性的特定造型、肌理效果、骨架结构这些内在“基因”中转化设计元素,进而开展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演绎。旨在助力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在展现其文化与艺术意蕴的同时,更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融合,与当今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及使用需求相契合。

猜你喜欢

灯彩秦淮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秦淮古今不了情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秦淮看月记
手工艺·温州发绣
秦淮是道任意门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