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思考

2023-03-01马立平

海河水利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水利水利工程信息化

马立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 新疆 昌吉 830000)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不仅是工程验收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于纠正偏差、质量控制及事故剖析的关键信息[1]。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地点常在野外且建设周期长,因此质量检测较为复杂,难度系数也相应加大,加上质量检测行业存在数据上报缓慢、漏检、少检等不规范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水利工程质检工作的有序推进[2]。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由于各责任相关单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原因,无法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出现问题也无法溯源追究等,不利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虽然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且效果良好,但总体来看,我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工作尚不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管理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以便及时反映出检测对象的真实状况,提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发挥其在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和监管方面的实际作用[3]。

1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1 背景

2020年12 月,水利部领导在高层会议时指出,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水利系统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21年,相关领导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水利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要在2025年实现该项改革任务的显著提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必须积极补齐信息化建设这个短板,把握时代契机,将信息化技术高效应用到质量检测领域中。近年来,一些地区已率先开展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领域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相继开发出质量监督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监管检测数据,加速提升了质量检测工作的效率[4]。

1.2 意义

1.2.1 有利于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具有参建单位多、实施周期长、技术问题复杂等特点,这也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加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利用数据交互、在线统计等智慧功能,实时掌握信息差异,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智能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管控效率[5]。

1.2.2 有利于提高检查针对性,增强信息精准度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能清晰呈现水利工程的三维空间布局,自动记录各观测点位之间的信息数据,保障数据的有效性,提高检查对象的针对性,增强问题整改的精度,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误差造成的不利影响,使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逐步实现精准化管理。尤其是在力学检测设施配置上,应将智能化技术与信息采集功能紧密结合,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智能化和实时化。如,可以在设施更新时适当匹配控制系统,提升检测数据精准性。

1.2.3 有利于提升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

通过调取水利工程运行中的信息数据,分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施工进度,判断质量认定工作的准确度,进而评价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将工程施工情况详细录入计算机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分析,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提升了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6]。

1.2.4 有利于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通常会产生入档不及时、档案丢失、查阅手续繁杂等问题,信息化技术则能将工程档案自主分类归档,实现电子化处理,方便网上传输和存储,并通过设置权限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能,使档案管理更加严谨和规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水利的推进与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常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不利于工作的顺利推行。由此可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1 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地域间存在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的现象,同一工程中的质量监督软件也与其他软件互不关联,缺乏统一的设计与协调机制,使得信息系统兼容性较低、信息交流不畅通,从而形成多个“信息孤岛”,影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7]。

2.2 软件开发技术有待提高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因为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交流不充分,致使软件设计人性化程度欠佳,以至于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额外增加了工作负担,整体应用效果不佳。还有部分软件开发技术不成熟,只能进行档案资料的存储而不具有统计、分析等功能,无法满足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部门规章制度不完善,没有及时更新技术与设备,会逐渐与社会需求脱节,影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效率[8]。

2.3 数据采集系统不健全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基础是数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当前,一些水利工程在信息数据采集中方法较为落后,部分数据依旧需要人工录入,而且一些检测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素养,持证上岗的人也较少,数据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同时,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不健全,功能开发不完善,降低了数据采集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度,进而影响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效果。

2.4 法律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实践与推广,得到众多工程师的青睐,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缓慢,致使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优势难以有效发挥。例如,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还未完全认可数字签名的新模式,部分项目采用纸质和电子2 种存储方式,从而无法达到电子数据信息存储全面性、准确性的目的,不利于信息化功能的展现。

2.5 尚未形成可持续生命周期管理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并未实现全覆盖,大部分地区只是依托单个项目完成信息化建设内容,甚至仅限于应用到某一阶段,而没有与信息软件之间形成互联,无法采集和汇总准确的基础数据[9]。在信息化建设基础程序应用方面,大部分单位也没有考虑工程实际使用需求和部门监管需要,信息化建设缺乏可持续性,不适用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维护。

3 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水利的重要标志,抓住时代机遇,利用信息科学技术,解决技术难关,以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水平,主要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落实。

3.1 统筹规划,统一管理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既不是一项独立工作也不是一项短暂运行的工作,而是长期贯穿于整个工程中的系统工作。因此,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时,应从长远角度考虑,统筹规划,统一设计,制定一套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已有平台纳入统一服务管理平台,并为再建工程预留开放接口,实现统一管理和维护,方便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同时,要为各级各类用户开发应用权限功能,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

3.2 增加硬件设施投入,注重软件开发及应用

在构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应将其作为当下的重点工作,制定合理系统的工作方案,预判工作重点与难点,更要依据项目短期目标和工程长期规划,购买计算机、传感器等网络专用设备,适当增加硬件设施投入,保障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后期需求。

此外,相关研发人员应结合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内容和发展趋势,注重检测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选择优质的软件开发商及具有水利专业背景的高素质软件研发员进行开发,增强软件的可操作性,做好软硬件调试等基础工作,为现代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应考虑到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由于先进的技术具有相对性,因此应始终坚持适用性高于先进性的原则。同时,注重系统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平衡好开放性与标准化的关系,从技术角度解决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问题,加强软件开发的兼容性,预留充分的拓展空间,提高系统建设的效益。

3.3 组建专业管理团队,提升相关人员业务素质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包含项目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不同工种,每个工种管理人员应具备不同素质。领导层,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项目经理,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监理工程师,应具备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业务处理经验;检测员,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参与过类似工程的设计、检测等工作,以保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由此可以看出,项目法人应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并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质量检测技能、管理技能、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团队的管理水平。

3.4 加强前端数据采集和后端管理运用工作,发挥质检信息化管理作用

一般而言,信息化管理系统通常分为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和后端管理运用系统。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将数据资料通过表格、图片等形式录入信息采集设备,再将这些信息传输至后端管理运用系统进行展示和分析,实现从前端到后端的无缝衔接,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任务量,进一步保障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但同时,还要加强完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优化和维护体系,发挥质检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3.5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各地区应强化管理人员运维意识,改变传统“重建轻管”的落后观念,树立维修养护管理优于新建的新观念,引导相关人员重视信息化运维工作,关注系统运维问题,保障系统的高效运转,以便为水资源调配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同时,各地区应根据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需求和应用现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制定配套的政策,以保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3.6 深化系统管理理念,实现长远发展

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科学认知是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当前,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对信息化系统的了解,因此,要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基础培训,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注重技术推广与应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等活动。增强相关管理人员对水利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认可度和重视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力和协调力,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全域覆盖,完善和优化信息化系统,促进水利工程质检监督体系的长远发展[10]。此外,为了长效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效能,应注重数据的持续更新工作。数据资源是软件系统的生命力,如果只储存而不进行定期更新,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业务内容的处理没有实际意义,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4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从实际需求出发,强化软件应用研究。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着力满足重点工程、重点工序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检测目标。同时,应以信息化数据采集方式为主要手段,强化软件及各类设备的应用与研究,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2)建立组织关联,打破技术壁垒。加强水利工程参建单位之间关系互联,针对应用对象,打破数据壁垒,注重提高信息交换水平,业务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间也要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使得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更加贴合实际。此外,还应重视信息安全,依据国情独立打造信息化系统,形成软件开发的良好生态,尤其应针对各类算法进行应用研究,增强密钥管理能力。

(3)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监督水平。依据水利工程现行质量检测工作内容,建立规范化的标准体系至关重要。统一的执行标准,有利于区分功能模块、改进设计方案,为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扩容或兼容空间。将力学检测仪器与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衔接,实现从数据实时采集、保存、检测、审核等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制定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做好建设规划和科学课题研究工作,围绕工程建设程序,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的探索,不断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应安排专人进行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保证质量检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4)运用智慧水利建设理念,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智慧水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阶段。运用智慧水利建设理念,能充分保障水利工程的实施效果,实现智能化综合管理与运行。通过水资源、水生态等智慧建设项目,完成新时代水利改革的任务,提高防汛抗旱和水生态保障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构建采集、传输、存储及管理为一体的智能体系,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利建设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

(5)注重信息化安全建设,构建安全管理机制。信息化安全建设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工程效益和信息化技术的长远发展。当前,随着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遇到的安全问题逐渐增多并复杂。基于此情况,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必须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信息安全与信息资源视为同等密级,严格按照保密要求,构建安全管理机制,并不断加大反黑客等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力度,保障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有效发挥。

5 结语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是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的主要方式。基于大数据兴起的时代背景,应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效率,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借鉴国内外优秀做法,加强基础应用研究,提升质检队伍专业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水利水利工程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水利工会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安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