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四维特质*

2023-03-0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马 敏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在不断把握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党推动历史前进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力量。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坚定历史自信”[1],将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相统一。在后续召开的会议中,习近平更是多次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动作用,号召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1-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坚定历史自信的过程中,彰显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特质,这四维特质既体现了党对根本原则和前进方向的正确把握,也提升了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深入探寻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四维特质,有助于进一步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在接续奋斗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一、原则性特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历史自信,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既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也以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反哺理论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正向强化党的历史自信。

(一)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方法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3]4。唯物史观认为,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基于对客观历史事实的充分认知和理性判断,不断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愈发坚定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自信,既体现在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客观认识上,也体现在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的坚定上。一方面,人类站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创造历史,社会历史规律是“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支配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4]219。历史自信就是党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展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历史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4]219,历史活动主体只有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自身的历史价值。“从历史主体看,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4]219,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5]470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的。

(二) “理论—实践”双向互动正向强化党的历史自信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理论优势,“理论—实践”的双向互动增强了党的理论活力,正向强化了党的历史自信。理论不是既定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得以完善的;实践不是纯粹的贯彻,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落实。习近平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65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得党的历史自信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被应用于具体实践;另一方面,实践完善理论,实践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我们党百余年历史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最有底气的现实支撑,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论—实践”双向互动的中介,既是丰富和完善党的理论的必要方式,也是掌握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深入探究治国理政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洞悉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总结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经验、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的新规律,在“理论—实践”双向互动中不断坚定历史自信。“理论—实践”的双向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行动自觉。

二、系统性特质: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以谋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展现出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系统性特质。从时间维度谋求全局发展,意味着以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大历史观为基础,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理论视野;从空间维度谋求全局发展,意味着以“中国—世界”的空间视野展开叙事,通过“四为四谋”彰显党的人民立场、民族志向、人类情怀和世界担当,成为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一) 大局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法宝

大局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法宝。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动态关联的。大局意识强调要立足整体、以系统的方法看待事物,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系统全局运行的关键,其本质在于打破原先固有的思维定式,厘清系统及其内部的边界层次和内在结构,洞悉事物背后的根本属性、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明确事物与事物之间动态的、复杂的关联性,最终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性谋划和布局。站在历史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以大局意识洞悉时局态势、谋求全局发展,带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国家大局和民族大义角度出发,选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合国民党团结一致抗日。抗战胜利后,我们党抓住时机解放东北这一对战争全局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地区,表明党在复杂局势中拥有获胜的坚定信心,彰显了党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扭转当时的经济困难局面,我们党曾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彰显了党拥有成功复苏经济的坚定信心。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大局。我们党从党史中汲取经验智慧,提振发展信心,从而探索出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有效方式。进入新时代,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并驾齐驱,我们党从战略高度协同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事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再次强调了大局意识的重要性,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7]2的需要。系统观念要求树立大局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六个必须坚持”就包含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并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提供了可参照的准则。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中国共产党需要运用系统观念统筹“两个大局”,对新形势、新任务作出新的部署;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局势作出前瞻性预判、全局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从而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

(二) 大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视野

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视野。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2]21大历史观不仅仅是单向维度的理论视野,更是“透过历史表象,把握历史规律的重要工具和方法”[8]。历史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大历史观,在考察党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强大信心。我们党“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9]511,从而凝结为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和根基。一方面,我们党把历史视为一个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既能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全面而准确地确立特定事物在历史坐标中的地位,客观且合理地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也能通过系统把握党的百余年历史进程,归纳总结党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成就,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预测历史的发展大势。另一方面,我们党以整体性思维“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10],通过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达到团结更多力量参与实践活动的目的。我们党只有不囿于历史发展的一时挫折和困顿,做到充分肯定过去的经验成就、准确把握当下的实际情况、科学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在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谋求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继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信心。

(三) “四为四谋”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底气

“四为四谋”是指“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21,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底气。习近平强调:“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9]545-546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党以“四为四谋”系统回应了“四个之问”:“为人民谋幸福”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回应了“人民之问”;“为民族谋复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五个必由之路”,回应了“中国之问”;“为世界谋大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破解治理难题的大国担当,回应了“世界之问”;“为人类谋进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回应了“时代之问”。这些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9]65,体现了我们党始终立足整体,以系统思维方式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彰显了百年大党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国家使命与世界担当。在党的第三次历史决议中,“坚持党的领导”被视为党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始终充满信心,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空间维度谋求全局发展,以“中国—世界”的空间视野展开叙事。一方面,面对“人民之问”和“中国之问”,我们党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辉煌;另一方面,面对“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我们党用宏大的全球视野审视世界历史,在中西对比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寻求中国发展的新机遇。“四为四谋”是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政治底气。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愈发坚定历史自信,在世界舞台上持续彰显中国力量。

三、预见性特质:在洞察历史大势中未雨绸缪主动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洞察历史大势的基础上科学预判事物发展走向,主动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彰显了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预见性特质,为坚定历史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 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是科学预见历史大势的必要前提

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是党在自觉探究和运用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全面考察历史现象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继而科学预判历史发展趋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刻分析了敌强我弱的社会现实,准确预言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1947年,毛泽东预言新中国将在5年内成立:“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消灭国民党全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1]130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毛泽东科学预见了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可以取得“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效果,并为新中国的生存发展争取到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62年1月,面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尚且缺乏经验的事实,毛泽东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2]302而今,中国正在努力赶超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思考。1987年,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把握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3]364,预见性地指出共同富裕是解决贫富分化的重要举措。江泽民在《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文中提到,“预计到2020年,国际上微电子技术水平将发展到14纳米”[14]300,强调核心技术要自主创新,这一论断在当时极具前瞻性和洞察力。我们党之所以能科学预见历史发展趋势,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党遵循事物运行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作出利于事物发展的总体部署。新时代,我们党应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判。

(二) 科学预见历史发展大势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行动指南

我们党对历史发展大势的科学预见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党在洞悉和预见历史大势的实践中愈发坚定的。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施等都是顺应历史大势的结果,都是我们党在重要历史关头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抉择。进入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15],“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9]487。科学预见历史发展大势是坚定历史自信的行动指南,意味着我们党应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深刻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需求,提出与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战略决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顺应世界人民的合作与发展的共同愿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16]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我们党在有序开展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刻洞悉历史发展大势,而且还将国家的发展规划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坚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决心和信心,在顺应历史潮流中紧紧把握发展机遇。

(三) 对历史大势的科学预见有效提升了我们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科学预见历史发展大势是我们党妥善应对时局变化的信心来源,有效提升了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纵观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也曾面临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风险挑战,但我们党主动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在预见和洞察历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愈发坚定历史自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国内外各种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党准确把握整体局势、科学预见发展态势,愈发坚定了革命终将取得胜利的必胜信心。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客观分析了当时局势,科学预判了我们党一定能走向胜利的革命形势,满怀信心地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1]1195的论断,大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勇气,提高了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预防党员干部在革命胜利后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腐蚀,毛泽东有预见性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告诫全体党员同志务必继续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改革开放时期,面对国内矛盾加剧和国际联合围堵的双重风险,我们党开始再次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洞悉局势的基础上作出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工作方法,党在“走一步,看一步”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及时调整并迅速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愈发坚定历史自信。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变幻莫测,改革任务繁重艰巨,党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减反增、愈发多变。只有“常观大势、常思大局”[17],才能科学预见形势的发展走势。习近平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3]17从党史中汲取历史智慧和前行动力,是我们党科学预判历史大势的最好经验,也是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有力保证。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科学预见历史大势,不仅能使我们党提前防范风险、占据发展先机,还能使我们党凝聚起妥善应对风险挑战的磅礴力量,为党坚定历史自信夯实基础。

四、创造性特质: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导向

基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自信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主观精神状态,而是物质动因在精神层面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我们党通过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现实成就。

(一) 党的历史自信生发于人民群众主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力量源泉,历史自信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愈发坚定。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8]287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9]304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历史和实践表明,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揭示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前行动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伟大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彰显了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愈发凸显。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等一系列成就,使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逐渐加深,进而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坚定了党的历史自信。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我们党才拥有了完成历史使命的坚定信心。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就需要在深刻认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二) 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创造了其他政党不可奢望的成就

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创造历史成就的必由之路,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巩固并增强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引领型历史主体[8]。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我们党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其他政党不可奢望的成就,这些成就促使党愈发坚定历史自信。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我们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取得了四个“伟大成就”、四次“伟大飞跃”的累累硕果,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现了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超越、协调发展对物质优先的超越、和平发展对掠夺扩张的超越,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成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因此,我们党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精神动力,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实践指引。我们党正是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础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进而愈发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强调:“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9]545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党在统筹“两个大局”中抓住机遇,维护和巩固“两大奇迹”的现有成果,继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努力开拓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

(三) 以“三个务必”把握历史主动是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重要遵循

以“三个务必”把握历史主动是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重要遵循,也是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主动作为的精神姿态创造伟大成就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2]1-2“三个务必”是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的必然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在“两个务必”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使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并创造新的伟业。“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20]新时代,我们党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不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还巩固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党的历史自信。“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延续,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指南,彰显了我们党的责任和担当。“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推动我们党由弱小走向强大、由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我们党自警自励、自省自律、自信自强的政治智慧。新时代,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多重阻碍,积极发扬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科学技术等领域攻坚克难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既彰显出我们党敢于在艰难险阻中奋起反抗、顽强拼搏的魄力,又体现了我们党自觉运用历史规律应对风险挑战的本领。新时代,在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进程中,我们党积极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斗争本领,不仅主动化解了斗争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还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实现了主动求变。“三个务必”为我们党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了重要遵循,使我们党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历史自信。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