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青年”的出场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3-03-01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韩 成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培养、团结、依靠青年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和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来谋划、实践,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青年培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这一问题多次阐发新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的目标,是党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对青年提出的更高要求,对我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对广大青年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71的要求,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成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由此,进一步从学理上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深入理解“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新时代好青年”所彰显的现实价值,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由何而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对青年的培养目标
随着时代变迁、任务变化,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培养目标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不断进行解构和重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从历史逻辑进行审视,“新时代好青年”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党的使命任务和自身发展紧密相连,是基于党在不同时期对青年工作的经验积累演进而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德才兼备的“革命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总指挥,“青年运动是共产主义运动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4]。因此,动员中国青年参加革命斗争,指导他们走向“自觉斗争”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启发青年的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意识。当时,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的任务是“在扩大共产党主义的宣传与共产党的意识和政策的影响到扩[广]大的革命青年群众中去,吸收他们在共产主义旗帜之下积极参加共产党所领导的各种斗争”[5]。中国共产党人在青年中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和国民党当局的堕落腐败,鼓励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勇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在开展学生工作中注重对于青年自身利益斗争的领导,同时为了争取青年工人的利益、肃清工人中的封建关系和思想,“发动学徒经济斗争减低学徒年限一直到反对学徒制度的宣传”[6],把青年群体聚集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旗帜下。第二,注重培养“革命青年”的素质能力。1937 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迁驻延安,延安成为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面临着国统区封锁的困难和陕北自然环境的严酷,发展生产力、建立好根据地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当时的青年们满怀革命热情,但理论高度和实际斗争经验不足,思想状况也比较复杂。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些青年,期望他们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建设革命根据地服务。1938 年5 月,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在杨家岭成立,陈云兼任书记,冯文彬任副书记。1939 年5 月,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冯文彬提出模范青年要具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群育等素质。毛泽东提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着“永久奋斗”的优良传统,“永久奋斗”也应成为模范青年最重要的素质。第三,丰富深化“革命青年”的内涵。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热切希望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准备“对付必然要到来的内战局面,方不至临事张皇,遭受挫折”[7]。1946 年9 月,党中央发布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1949 年1 月,党中央决定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1949 年5 月召开的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全国青联主席廖承志作了题为《中国青年基本任务》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时任全国青年要积极参加消灭反动残余的斗争和建设新中国的事业;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为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力而奋斗;为了适应时代和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需要,青年要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具备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培养自身成为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专门家”[8]。这些要求进一步体现了“革命青年”应遵循党中央指明的方向,奋不顾身地为挽救民族危亡、建设新中国而奋斗的使命任务。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政治性突出的“劳动青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9]1这一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和迫切,这就需要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充分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
中国从1953 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方向。为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号召广大青年,“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0]。这为知识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它不断地鼓舞着成批的知识青年志愿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并在农村落脚生根”[11]。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在贫下中农和农场工人的教育影响下,真正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的农业劳动者”[12],他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1957 年2 月27 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226。“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更加明确和丰富了“劳动青年”的内涵。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而不是旧社会的只专不红,脱离生产劳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3]。体现了党把提高青年的政治觉悟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以青年的实际行动来衡量其政治觉悟的程度。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同“为教育而教育”、“劳心与劳力分离”、“教育只能由专家领导”等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陆定一撰写的《教育必须与生产相结合》一文时提出,要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9]399。这一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先锋力量。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养“四有青年”
1978 年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此背景下,国家对于专业人才需求极大,急需具备现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邓小平认为,青年如果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真才实学,是无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14]262,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并且领导广大群众,按照专业的要求,去学习和工作”[14]262。
一方面,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日程。1983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提出,“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5]28。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推进,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涌入,严重冲击和侵蚀着青年的理想信念。由此,邓小平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标。1982 年5 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中提出,要“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这不仅是学校和共青团的责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 整 个 社 会 的 共 同 努 力”[16]。1987 年2 月,邓小平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指出,“所以,我们提出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15]205。邓小平也认为,在青年的发展中“有理想”最为重要,“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最强调的,是有理想”[15]190,“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5]110。20 世纪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期。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也更加需要注入青年一代的创新创造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17],鼓励广大青年要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深化对青年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求广大青年努力成为“四个新一代”(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要求进一步做好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工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新时代好青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关怀关切青年成长,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职责使命、实践要求,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一方面,历史任务的实现需要勇担大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21。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接过前人接力棒奔向终点的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将落在他们肩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的主体,其重要性来自“新时代”的重要性,意味着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另一方面,“青年强,则国家强”[3]71。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让每一位青年能够自觉地认识到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动地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努力前行,也是当前青年培养之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都在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青年都是社会所需、国家所盼。“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18]209,时代呼唤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需要广大青年与祖国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二、以何为要:“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要义
“新时代好青年”作为一个系统性目标,充分体现了人的内在本质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动态平衡,彰显出了人的能力的多维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自觉性。
(一)范围上:突出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动态平衡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源于具有自我意识、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尽管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有所差异,但每个人的意志和力量无论大小,都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9]。
在合力论视域下,“新时代好青年”体现了“现实的人”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动态平衡。第一,“先进性”是测量学范畴的常用术语,“常指进步比较快,水平比较高,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即能力水平较高,站在前列,处于进步状态的根本属性”[20]。而事物的先进性又是经过对比得出,从时间维度看,“先进性”体现为事物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从空间维度看,“先进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比所具有的相对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就此而言,青年的先进性也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但此处探讨的青年培养目标,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青年在社会各领域表现出能力水平较高,站在前列,处于进步状态的先锋性。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将人生目标与国家前途命运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勇立潮头、踔厉奋发、争当先锋,“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3]71。
第二,“广泛性”指适用面广、范围更大、更具普遍性。从发展规律来看,人的发展是逐渐地、连续地进行,同时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的发展和所能达到的目标不尽相同。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18]147。“新时代好青年”是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要之举,只有不断打破阻碍青年发展的各种约束条件,才能让青年在为党为国为民为人类作贡献的同时发展自我、圆梦自我。
(二)内容上:彰显内涵多维性
回顾中国共产党青年培养史,基于时代任务的不同,党对青年提出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内容看,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培养目标经历了由培养“四有”新人,到培养坚持“四个统一”的跨世纪人才,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一代青年,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18]1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就“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进行了论述,强调广大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高尚品格、有担当,等等。从素质构成维度看,重点在于培养青年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发现,重视培养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他一直关切的问题,因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1]。从内在性与外显性维度看,精神的内隐性特征,决定了任何培养目标只有外化为青年的使命责任和奋斗实践才能得以彰显。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时代新人”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具体要求[18]7。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好青年”,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培养对象和范围,是对青年培养目标的守正创新。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看,“新时代好青年”是对“时代新人”内涵的理论深化与创新发展,既是党对中国青年的要求,也是更具广泛性的青年培养目标,彰显出青年培养的素质构成、精神状态、使命作用三个向度。
(三)实践中:强调主体自觉性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具有系统性,同时在实践中也反映了青年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性。一是强调要将青年的能力、素质、精神状态转化为社会实践。青年在具备或拥有时代发展所需的能力、素质后,最终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就是要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使命责任,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释放其力量。二是强调要有“肯奋斗”的前进姿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18]10。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就应该体现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积极响应“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召唤,将青春建功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从这一层面来说,“新时代好青年”强调要积极主动迎接社会变化的挑战,不当“佛系者”,不做“躺平者”和“摆烂人”,勇毅前行,绽放青春光彩。主体自觉是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反映,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基本价值取向。主体自觉的实质就是主体的认识活动自觉和实践活动自觉,使不全面、不丰富、半自觉的主体成为全面、丰富、自觉的完整主体[22]。从抽象的人具体到青年群体,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不断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青年主体自觉主要指,在培养青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自觉和参与自觉的基础上,最终落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自觉,这是青年主体自觉必经的“三部曲”。因此,“新时代好青年”的特质体现了青年主体的自觉性,即“有理想”——认同自觉,“敢担当”“能吃苦”——参与自觉,“肯奋斗”——行动自觉。由此可见,主体自觉性直接决定着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深度和效度,主体的认识形成的一切思想观念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接受检验,具备一身“武艺”却犹豫、观望、退缩是毫无意义的。
三、意旨何在:“新时代好青年”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好青年”基于深厚的历史和理论逻辑基础而提出,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构建、青年运动的方向和主题、青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引导中国青年勇做新时代的先锋队、生力军、排头兵,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价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蕴含着对“人的形象”的价值关切和理想设计。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使人异化的过程中,展开了对“人的形象”的构建。在资产阶级统治下,人的生活也陷入了悲惨的境况,人除了出卖劳动力没有其他办法维持生计,是“非人”状态。对此,马克思对人的实然性形象作出判断,即资产阶级统治下的人是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的,是片面的、僵化的、畸形的“人”。马克思主义倡导塑造全面发展的“新人”,认为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改变世界、改变社会关系,才能丰富人的本质、推动人的发展,构建人具体、生动、鲜活的价值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培养路径中,理想、道德、责任、知识、才干等是核心关键词。2021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23]。这一重要论述生动描绘了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才智形象、责任形象,为“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提供了认知理路和根本遵循,也构建了青年的总体价值形象[24]。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新时代好青年”是党在遵循青年价值形象规律的基础上,对广大青年发出的伟大号召,体现了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系统思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要求是一个系统性结构,广大青年只有同时具备这些价值特质,才能更好地在新征程中绽放青春之花。精神形象是青年主体内在精神品格的重要部分,是青年人生理想、价值取向、信仰追求、精神风貌的具体表征,对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指引作用。“有理想”就是要塑造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形象。“敢担当”是责任形象的彰显。责任形象是青年主体主动自觉承担时代责任、担当历史使命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属性,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能吃苦”“肯奋斗”是劳动形象的具体表征,构建了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形象。从人的需要看,劳动是决定人本质的实践活动,能满足人“真善美”的发展向度,“勤劳、美德和善行是最高的品德”[25]。所以,新时代好青年不仅要在精神上不怕吃苦,更要在能力上学会吃苦。从人的实践本质看,劳动精神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人内蕴的勤劳品格、厚植的劳动情怀、外化的奋斗姿态都源于社会实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广大青年更要在工作中苦干实干,以实实在在的成绩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从人的社会本质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流砥柱,既要增强对党、政府、社会的信任度,也要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时代要求,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而形成全社会、全民族的团结合作。
(二)指明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方向
纵观中国共产党青年培养目标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新时代好青年”的四条标准逻辑严密、内在统一,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有理想”的发展目标犹如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对青年发展发挥着引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6],深刻阐明了理想信念作为意识而存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8]209,新时代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从理论维度上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能力本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分析时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敢担当”是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27],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对民族、对历史的担当,也饱含着把历史重任赋予青年的殷切希望。党对青年担当素质的要求经历了从“有担当”到“敢担当”的变化,“有”是相对“无”而言,“敢”是在“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只有敢想敢干,一切才有可能。“能吃苦”是中国青年应有的坚毅品格。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不断铸就新辉煌。能不能吃苦决定着青年能否砥砺前行,尤其在物质条件相对丰裕的当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吃苦不仅表现为承受生活的艰辛,更体现为经历精神的磨炼,它决定着青年本领的深度和劳动成果的厚度。在前进道路上,新时代青年不应惧怕“吃苦”,而要“自找苦吃”,提高吃苦的能力和本领,在攻坚克难中成长成才。“肯奋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18]211青年的奋斗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势态。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得益于一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奋勇向前。从实践维度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青年要加快奋斗的步伐,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为国家发展积聚力量。从现实维度看,当前我们也面临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奋斗价值被淡化、削弱,更加需要青年回归奋斗者的行列,紧抓时代机遇,不断建功新业绩、创造新功勋。
(三)凝聚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18]218凝聚整个社会最积极、最富朝气的青年力量,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之举。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有利于凝聚青年力量,画好青年“同心圆”。一方面,“新时代好青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使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这与青年的本质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28]。青年也不例外,其本质是由社会属性所决定,即由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9]。青年只有置身于社会关系中,将个人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秉持对自身、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历史负责的态度,不断提升自身资本、积极投身劳动力市场,青春才有意义,人生才有价值。另一方面,青年是社会客观存在的具有特殊性的社会群体,在生理、心理方面有别于其他群体,有着特殊的利益诉求和自身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青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并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因此,“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遵循全过程育人的原则,将立德树人的要求置于各年龄段青年培养的中心位置,循序渐进地助推个体在各个阶段成长、成熟、成才,促进培育目标与青年自身发展规律充分衔接、紧密交融,从而形成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整体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