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利用间作控制小麦蚜虫实现农药减量的示范试验初报
2023-03-01王红梅顾月萍吴惠秋
王红梅 顾月萍 吴惠秋
(1泰州市华港镇农业农村局,泰州 225529;2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农业农村局,泰州 225529;3泰州市姜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泰州 225529)
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作物大面积单一种植模式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下降,严重影响了作物-害虫-天敌的动态平衡关系,天敌和其他生物数量会急剧减少,有害生物危害日益严重,从而导致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1]。近年来,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控制小麦蚜虫的方式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间套作方式被认为是能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较好地控制小麦蚜虫的方法之一。为此,姜堰区对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来控制前期麦蚜发生数量进行了示范研究,以期为控制整个小麦生育期蚜虫为害、实现农药减量、丰富麦田病虫害绿色示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作物品种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33’,油菜品种为‘彩油’(元种),大蒜品种为常规品种,大葱为章丘大葱,洋葱品种为‘连葱9号’和‘连葱1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位于姜堰区三水街道大杨村的井贤农场内进行。试验共设4个处理:(1)小麦单作(不施药)、(2)小麦单作(用药防治)、(3)麦油间作、(4)麦蒜(葱)间作,每处理面积均为300 m2,试验田四周种植1.5 m宽的小麦作保护行。
1.3 试验过程
小麦于2021年11月12日—13日播种,于2022年6月2日收获。在麦油间作田中,油菜∶小麦按1∶4的面积套种;在麦蒜间作田中,大蒜∶小麦按1∶2进行间作,大蒜于2021年10月8日开沟封闭种植;在麦葱间作田中,大葱∶小麦按1∶2种植,大葱于2021年11月15日移栽,洋葱于2021年9月17日播种。试验期间于2021年12月21日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对间作田进行除草,于11月20日对小麦单作田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各处理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防治均保持一致;于2022年4月11日用15%噻虫·高氯氟悬浮剂防治单作麦田(化学防治)蚜虫,于4月25日用2%阿维·吡虫啉乳油防治单作麦田、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小麦蚜虫。
1.4 田间调查
于2021年12月—2022年5月,采用5点调查法,对各处理区的小麦蚜虫进行调查,每点调查10株,记录有蚜株数、单株蚜量,并计算蚜株率、百株蚜量和防效。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间作方式对麦田前期蚜虫发生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小麦生育前期蚜量较少,各间作方式的蚜株率和百株蚜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小麦的生长,各处理小麦的蚜量逐渐增加,小麦抽穗后田间蚜虫数量激增。4月7日各处理百株蚜量表现为单作麦田>麦蒜(葱)间作田>麦油间作田,在小麦生长后期麦蒜(葱)间作田和麦油间作田的麦蚜发生数量也均低于单作麦田(不施药)。5月19日各处理百株蚜量表现为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麦蒜(葱)间作田>麦油间作田。
表1 不同间作方式麦田蚜虫发生情况及防效调查结果
2.2 不同间作方式对麦田蚜虫的控制作用
由表1可知,4月7日,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防效分别为54.9%、37.5%,说明利用生态调控对小麦前期蚜虫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蚜株(穗)率分别为4%、5%,未达防治指标;单作麦田的蚜株(穗)率为13%,超过了最高防治指标,故于4月11日用15%噻虫·高氯氟悬浮剂对单作麦田(用药防治)进行蚜虫防治。4月24日(单作麦田第1次用药后13 d),单作麦田(用药防治)的防效为81.8%,说明化学药剂对蚜虫数量起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防效分别是56.3%、46.9%,说明间作生态调控的防蚜效果比化学防治差;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蚜株(穗)率分别为13%、15%,已达到防治指标,故于4月25日用2%阿维·吡虫啉乳油对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进行蚜虫防治。5月5日(单作麦田第2次用药后10 d),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防效相仿,分别为96.0%、95.2%、95.5%。5月19日(单作麦田第2次用药后20 d),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防效分别为80.4%、88.3%、86.0%,麦油间作田和麦蒜(葱)间作田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单作麦田(用药防治),说明小麦间作种植对后期小麦蚜虫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2.3 不同间作方式对小麦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影响
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3个处理区最终对小麦蚜虫的控制效果相仿。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需进行蚜虫防治2次,麦油间作田和麦蒜(葱)间作田仅需防治1次,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比单作麦田(用药防治)减少化学防治1次,每667 m2减少人工及农药成本12元左右。同时,连续用药还会提高蚜虫对同类农药的耐药、抗药风险,所以麦油间作和麦蒜(葱)间作对于提高小麦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结与讨论
2022年早春泰州市姜堰区气温较低,麦田蚜虫基数不大,前期利用间作方式对控制蚜虫发生有一定的效果,随着气温回升,蚜虫繁殖加快,穗期蚜虫数量激增,利用间作方式控制蚜虫发生的效果不明显。为防止麦田蚜虫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应搭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蚜虫防治,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单作麦田需进行2次蚜虫防治,麦油间作田和麦蒜(葱)间作田仅需防治1次。
3.1 间作方式对蚜虫生长和种群消涨具有持续性的影响
小麦与油菜、蒜(葱)间作形成的间作系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油菜开花能为蚜虫的天敌(瓢虫、蚜茧蜂)提供花粉、花蜜等食物资源。小麦生长前期,在未用药防治的情况下,麦蒜(葱)间作田和麦油间作田的蚜虫发生数量均低于单作麦田。小麦抽穗后,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的蚜虫数量虽较前期有所上升,但未达防治指标,而单作麦田蚜量上升明显,超过防治指标,故针对单作麦田蚜虫需进行单独防治。在小麦灌浆期调查发现,间作田蚜虫数量较单作麦田偏高,故在单作麦田第1次用药防治后14 d,对单作麦田(用药防治)、麦油间作田、麦蒜(葱)间作田均进行了蚜虫防治,以控制蚜虫穗期为害。
3.2 受天气影响,各种间作方式小麦穗期蚜虫发生量偏大,仍要用药控制
2022年5 月姜堰区气温偏高、雨水偏多,十分有利于蚜虫繁殖。通过调查可知,单作麦田连续2次用药防治虽能短暂控制蚜虫数量,但一旦化学药剂失去控制效果,小麦穗蚜虫将会发生爆发性增长。而麦蒜(葱)间作田和麦油间作田麦蚜发生数量虽有上升,但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蚜虫增长幅度低于单作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