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常州市金坛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初报
2023-03-01张海艳段云辉韩敏洪爱梅吴佳文金纯子吕连庆邓国建
张海艳 段云辉* 韩敏 洪爱梅 吴佳文 金纯子 吕连庆 邓国建
(1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州 213200;2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南京 210036;3江苏省常州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常州 213001;4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金城镇农村工作局,常州 213233;5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农村工作局,常州 213251)
小麦白粉病是由杀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f.sp. tritici Bgt)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1],在我国各主要产麦区均有分布。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生,小麦受害后,表现出叶片早枯、成穗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发病田块可减产40%~60%[2-3])。种植抗耐病品种是目前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小麦白粉病病菌是专性寄生菌,病菌变异速度较快,小麦品种经常出现抗性丧失的问题[4-5]。因此,在目前抗病小麦品种数量相对缺少的现实下,药剂防治仍是控制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效药剂三唑酮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该类药剂的长期单一使用,也使抗性菌株的产生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近几年,三唑酮类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治果已不再理想,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亟需筛选出一批能够有效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药剂。在此背景下,笔者于2022年选用9种杀菌剂,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对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小麦白粉病有效防控的药剂,从而为当地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为400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40%氟嘧菌酯悬浮剂(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4%四氟醚唑水乳剂(意大利意赛格公司)、40%环丙唑醇悬浮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2%苯菌酮悬浮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5号’,于2021年11月6日播种,播种量为180 kg/hm2,小麦生长期间采用常规田间管理措施。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建春村,海拔高度为1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为15.5 ℃,年均湿度为78%,年降雨量为1 084.7 mm。试验田地势平坦,常年进行稻麦轮作,秸秆均常年全量还田。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处理(药剂每次施用量):(1)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375 mL/hm2,(2)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3)40%氟嘧菌酯悬浮剂187.5 mL/hm2,(4)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5)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6)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7)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8)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 g/hm2,(9)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0 mL/hm2,(10)空白对照(CK)。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50 m2,小区四周设1.0 m宽的保护行。
试验共施药2次,分别于2022年4月5日(田间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4月12日进行第2次施药,每次每处理药剂兑水量均为450 L/hm2,空白对照区喷施等量清水。施药器械为金扬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型号为3WBD-20L,工作压力为0.2~0.3 MPa。
1.4 调查项目及方法
1.4.1 防效调查
分别于第1次施药后7 d(4月12日)、第2次施药后7 d(4月19日)、第2次施药后14 d(4月26日)、5月上旬小麦白粉病病害基本定型后(5月9日),调查各处理区的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即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株,记录每株上部3张叶片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程度,5点数据分别记录,最后取平均值,计算防效。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张叶片面积的5.0%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张叶片面积的5.1%~15.0%;5级,病斑面积占整张叶片面积的15.1%~25.0%;7级,病斑面积占整张叶片面积的25.1%~50.0%;9级,病斑面积占整张叶片面积的50.1%以上。
计算公式:病叶率=(发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病叶率防效=[(对照区病叶率-处理区病叶率)÷对照区病叶率]×100%;病情指数=[∑(各级别病叶数×相应级别)÷(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别)]×100;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1.4.2 药剂安全性调查
分别于第1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7 d、第2次施药后14 d,目测观察各药剂处理区小麦植株各部位的药害发生情况(是否有褪绿、灼烧、斑点等明显药害症状),从而评估各试验药剂对小麦生长的安全性。
1.5 数据处理分析
运用WPS office 10.1和SPSS 20.0版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1.1 第1次施药后7 d的防效
由表1可知,在第1次施药后7 d,空白对照区的病叶率为64.44%,病情指数为8.54,明显高于各药剂处理区,可见在不进行药剂防治的条件下,试验田的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各药剂处理中,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处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分别为99.31%和99.42%;其次为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处理、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6%以上;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0 mL/hm2处理、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 g/hm2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处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37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0%以上;40%氟嘧菌酯悬浮剂187.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差,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96%和81.21%。
表1 第1次施药后7 d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1.2 第2次施药后7 d 的防效
由表2可知,在第2次施药后7 d,空白对照区的病叶率为71.56%,病情指数为10.52,明显高于各药剂处理区。各药剂处理中,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处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分别为96.27%和97.18%;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375 mL/hm2处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4%以上;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处理、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处理、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 g/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在88%以上,病指防效均在90%以上;剩余两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低于90%,尤其是40%氟嘧菌酯悬浮剂187.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5.84%和65.73%,防效最差。
表2 第2次施药后7 d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1.3 第2次施药后14 d的防效
由表3可知,在第2次施药后14 d,空白对照区的病叶率为73.33%,病情指数为14.27,明显高于各药剂处理区。各药剂处理中,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处理、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处理、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5%以上;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处理、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37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病叶率防效在91%以上,病指防效在95%以上;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0 mL/hm2处理、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 g/hm2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在85%~90%之间,病指防效在90%~95%之间;40%氟嘧菌酯悬浮剂187.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差,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40.00%和53.97%。
表3 第2次施药后14 d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1.4 病害基本定型后的防效
由表4可知,在小麦白粉病病害基本定型后(5月9日),空白对照区的病叶率为90.22%,病情指数为21.58,明显高于各药剂处理区。各药剂处理中,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处理、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处理、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病叶率防效均在96%以上,病指防效均在98%以上;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 g/hm2处理、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处理、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处理、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病叶率防效均在90%以上,病指防效均在95%以上;40%氟嘧菌酯悬浮剂187.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差,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48.27%和68.65%。
表4 病害基本定型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
2.2 药剂安全性
根据试验期间持续跟踪调查,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植株没有出现褪绿、灼烧、斑点等明显的药害症状,表明各试验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均对小麦生长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9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病叶率防效为40.00%~99.31%,病指防效为53.97%~99.42%。其中,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0%以上;400 g/L氯氟醚菌唑SC 375 mL/hm2、430 g/L戊唑醇SC 300 mL/hm2、50%醚菌酯WG 300 g/hm2、25%吡唑醚菌酯SC 3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除430 g/L戊唑醇SC 300 mL/hm2第2次施药后7 d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低于85%外(病指防效在87%以上),其他调查时间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85%以上;40%氟嘧菌酯悬浮剂187.5 mL/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差。
近几年,小麦白粉病在常州市金坛区小麦生产上呈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三唑酮作为三唑类杀菌剂的优秀代表之一,多年来一直作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药剂进行使用,但是,该类药剂的长期单一使用,导致其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逐年下降[6]。因此,亟需筛选出适于常州市金坛区使用的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高效药种。
氯氟醚菌唑也是三唑类杀菌剂,属于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抑制剂,其分子中独特的异丙醇基团,使其在结构上又与其他三唑类杀菌剂不同,是一种全新结构的杀菌剂,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是病害抗性治理的首选药剂[7]。在本试验中,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52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6%以上;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375 mL/hm2处理,经先后4次调查,除小麦白粉病病害基本定型后(5月5日)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低于90%外(病指防效在93%以上),其他调查时间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1%以上。以上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四氟醚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其杀菌谱广,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且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持效期长达6周[8]。在本试验中,4%四氟醚唑水乳剂1 171.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除小麦白粉病病害基本定型后(5月5日)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低于95%外(病指防效在97%以上),其他调查时间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6%以上。以上结果表明,四氟醚唑对小麦白粉病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也较好。
环丙唑醇是1987年研制开发的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病原菌等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9]。同时,王金凤等[10]也研究发现,环丙唑醇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其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远高于三唑酮。在本试验中,40%环丙唑醇悬浮剂225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1%以上。本试验对该药剂的研究结果与王永青等[11]、徐东祥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
苯菌酮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一种二苯酮类杀菌剂。芦昕婷等[13]研究发现,经过苯菌酮处理后的白粉病病菌孢子萌发数明显减少,菌丝体的正常发育和生长受阻。同时,白粉病病原菌已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而苯菌酮与已知的甾醇类、核酸分解代谢酶抑制剂等多种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已产生抗药性的白粉病病原菌仍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14]。在本试验中,42%苯菌酮悬浮剂300 mL/hm2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经先后4次调查,除第2次施药后7 d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低于95%外,其他调查时间对小麦白粉病的病叶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均在95%以上。
综上所述,氯氟醚菌唑、四氟醚唑、环丙唑醇、苯菌酮等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这些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这为小麦白粉病防治药剂的选用,特别是为交替用药延缓小麦白粉病病原菌抗药性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