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的构建研究
——以中国大运河为例
2023-03-01戴俊骋刘方宇
戴俊骋,刘方宇
引言
近年来,线性文化遗产(linear cultural heritage)越来越得到国家战略重视,受到学界研究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加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中东铁路等线性文化遗产重要点段保护修缮”。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设则进一步强化了线性文化遗产价值[1],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为代表的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均是以线性文化遗产沿线文物与文化资源为基础推进。在这些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在强调其系统性基础上,对其不同层面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分析线性文化遗产蕴含的独特性价值,比较不同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差异,进而才能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手段,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现有的研究中已经关注到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并对黄河、丝绸之路、长城等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估[2-4]。但已有价值评估的实证研究多基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进行,容易忽略线性文化遗产有别于面状和点状文化遗产的特殊价值,对线性文化遗产自身的独特性价值在评估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一类型的文化遗产评估模型亟待建立[5]。由此,本研究旨在从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起源出发,梳理线性文化遗产的主要评估视角与现有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与此同时,研究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评估中,旨在为以大运河为代表的线性文化遗产提供评价参考,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有益支撑。
1 评估溯源:线性文化遗产及其特征
“线性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历史路径(historic pathway)等相似概念[6-7]。这些概念均关注到了时间、空间与社会文化要素,并强调了线性空间中各遗产节点共同构成的文化功能与价值以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影响。就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而言,现阶段一般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对于文化线路的定义为标准:“a)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b)必须在时空上促进涉及的所有文化间的交流互惠,并反映在其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中;c)必须将相关联的历史关系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入一个动态系统中。”[8]在国内,线性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最早由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其关注到线性文化遗产所联接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中蕴含的人文意义与文化内涵,认为线性文化遗产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并指出中国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线路长、内容丰富、影响范围广[9]。张书颖等认为线性文化遗产是以保护、传承人类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为主要目的,依托河流、峡谷、交通线等线性空间,串联与展示相关线性与带状的主题与功能,还原或再现过往历史人类活动形成的文化遗产族群[10]。综上可见,国内外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都强调线性文化遗产至少要具备三大特征:不同尺度(国家、地区)跨区域的线性空间、传承延续的文化时空融合、不同文化区之间的互动交流。现有基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框架在线性文化遗产这一特殊属性的遗产族群类型中面临挑战,主要是由于缺乏对于“线性”特征的充分关注,进而影响对于对应遗产资源价值的认知与后续利用[11]。因此,在现有基于文化遗产的杰出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OUV)评价框架基础上,要纳入对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考虑。
2 评估基础:文化遗产价值评估视角
业界层面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估核心在于提炼出具有说服力的杰出普遍价值,即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性的价值,它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确实是目前在该尺度上重要的价值存在。从利用的角度看,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表述为“珍稀或奇特程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价值评估本身具有一定的跨学科属性,文化遗产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基于其本学科的视角,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讨论。主要包括本体价值视角、旅游价值视角、经济价值视角。本体价值视角主要关注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特征,如文化遗产自身承载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旅游价值视角主要关注游客偏好、旅游供给与需求等要素,如Du从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视角设计了文化遗产商业化与保护的二维矩阵,用于评估和调整文化遗产地的利用策略[12]。经济价值视角则注重对于遗产中蕴含资本的关注,Throsby将文化资本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纳入遗产价值的阐释与评估[13];徐苏斌等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文化资本共同纳入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要项[14]。较早的研究中对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讨论多基于各学科的主要知识与应用场景进行讨论,如地质学、建筑学视角多讨论工业遗产,旅游学视角多考虑旅游开发运营较为成熟的文化遗产,对于遗产价值的认识都存在各自优势与不足。
随着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不同学科的研究者相互借鉴,涌现了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视角也越来越多元,构建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宋刚等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与熵值法考量了建筑遗产的基本价值与附属价值[15];Zhang等建立了文化遗产同旅游发展之间的联系,提出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纳入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评价[5]。在遗产价值评估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以专家打分为代表的评估模式为主导[2,16],少数研究从游客视角出发构建了对应价值评估模型[17-18]。
3 评估实践:线性文化遗产价值特征如何彰显
现有研究中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多结合评估案例地实际,参考以往较为成熟的量表与指标体系对遗产地进行价值评估[1-2,16]。表1展现了国内外学者围绕线性文化遗产进行的价值评估。可以发现,线性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如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是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与此同时,以旅游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为代表的衍生价值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指标同样被研究者考量[2,4,19],这与国际古遗迹组织、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对于文化线路内在精神的阐释具有一致性,如《文化线路宪章》颁布伊始,就有专门的章节强调了文化线路同旅游活动之间的联系,关注文化线路的可持续利用及其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即文化线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8]。
表1 国内外学者与机构对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案例地与指标选择
部分研究结合了文化遗产的线性特征,进一步提出针对线性文化遗产自身特色的价值评估模型。Božić等提出的文化线路评估模型(CREM)整合了遗产内在/科学价值(包含文化、历史、艺术、教育等方面),结合以往研究者关注的经济价值、保护价值、功能价值、附加价值,并创新地提出基于线路价值指标,形成最终的文化线路评估模型[11]。在该模型中,基于文化线路的价值指标中包含文化线路在相关区域的独特性、该文化线路的地理特征(地方/国家/国际)、文化线路上吸引物数量、文化线路主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等维度,这一模型得到了后续研究的引用与讨论[5,22-23]。刘炜等则从线性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角度出发,从遗产整体价值和协同价值双重视角进行讨论[21]。通过分别计算整体价值指标(包含科学价值、保护价值、经济价值、功能价值、旅游价值5个一级指标)和协同价值体系指标与文化线路的协同价值指标(包括资源协同、保护协同、利用协同、管理协同4个层面)体系实现对案例地的评价。Božić等模型的突出特征是将线性文化遗产自身价值作为重要变量纳入价值评估模型考量,在评估指标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特征[11];刘炜等的评估模型则从系统协同的视角出发强调了不同区域的线性文化遗产共同发展[21]。
4 评估突破:构建LINE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
尽管已有许多研究围绕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但是在构建价值评估模型与体系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于线性文化遗产“跨区域的线性空间”特征的凸显不足,反映在构建的相关评估模型中涉及的线性指标仍然相对较少,多数研究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仍停留在对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基础框架的应用上,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线性价值特征需要进一步彰显,未来可以考虑将线性尺度独特性、线路吸引力等指标纳入评估模型进行评价。二是现有指标体系没有过多体现不同文化区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不仅包括不同文化区之间的人人交流,还包括不同文化区不同的人地关系模式互动。在具体指标层面体现在对于“协同价值”的强化,凸显从资源本体到保护、利用、管理等众多维度的协同。三是现有遗产价值评估数据主要来自专家评价与对应政府网站的遗产相关信息,前者在客观性、样本选择上存在一定缺陷,后者在评价适用范围上存在一定不足。已有部分研究从游客视角出发,对相关线性文化遗产地进行评估,基于相关价值评价指标讨论游客对于遗产地的多维度价值感知与评价[3,24],游客日益成为重要的评价主体。也有学者从新的视角探讨了未来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评估,如将游历记录[25]作为文化线路的界定依据、构建素材核心主题与重要地方想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遗产价值。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图片与文本数据成为讨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重要素材[26]。线性文化遗产的跨区域特征使得相关评估的素材获取较为困难,而社交媒体数据通过生成游客行为的数字痕迹则有助于进一步辅助评估线性文化遗产价值。因此,未来应考虑进一步将网络大数据、游客问卷评价数据等多元数据纳入价值评估中,以进一步在评价结果客观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内容丰富性上实现突破。四是在兼顾指标维度多元化的过程中,指标间权重的分配与计算仍需要加强。现阶段研究主要应用层次分析法分解指标要素,根据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定性和定量分析模型,最终比较确认不同指标间的权重关系[16,20]。在未来,可以考虑针对线性文化遗产这一特殊遗产类型,设计对应权重计算模型,以促进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科学实践。
结合上述分析,研究提出LINE(linear-integrated-naturalexternal)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图1),重点反映“突出线性-时空连续-协同系统-多元数据”的模型特色。基于已有遗产评估实践,将线性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作为其遗产价值合法性的基础。就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趋势而言,遗产活化这一背景转向促使线性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结合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战略,线性文化遗产的休闲旅游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的识别、评价与发挥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与方向[10,27]。与此同时,基于现有评估框架的不足,进一步构建线路价值与协同价值两大评估维度,提升对于线性价值的识别与认知,促进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图1 LINE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
5 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示例:中国大运河遗产价值评估
运河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线性文化遗产。1996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组织(TICCIH)编制了《国际运河史迹名录》;2002年,作为世界遗产的特殊类型,其申报导则被加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8]。《国际运河史迹名录》构建了对运河的价值评估标准:(1)是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杰作;(2)对于科技重要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代表了人类历史中一个重要阶段的构造和特征的突出实例;(4)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性的经济或社会发展相关联。该标准与《世界遗产的登录标准(2005)》相互对应,也存在着上述进行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时探讨到的不足。因此,本文在既有以杰出普遍价值评估为基础的运河遗产评估标准基础上,尝试将LINE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框架应用到运河遗产的评估中,以实现对已有遗产价值评估指标的传承与创新,促进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科学实践。
大运河评估模型延续了LINE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中内在价值、衍生价值、线路价值与协同价值这四大维度,力求经典文化遗产价值指标与线性文化遗产特色指标的平衡与统合(表2)。进一步对四大维度指标设计具体评估项目,并阐述了评价指标来源。其一,内在价值层面从历史、艺术、科学三大方向进行评估,是对经典遗产价值评估指标的回应,旨在反映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普遍性价值。其二,衍生价值层面关注了旅游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3个方向,就遗产保护与发展而言,这些指标具有一定意义,直接影响多元利益群体参与大运河的建设与保护的程度。其三,线路价值尤其关注了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并从线路尺度独特性、线路吸引力、重大项目(当前制度情境下的国家文化公园)支撑价值和线路空间功能价值4个方向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将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最新成果应用在大运河评估中,可以更好地凸显其线性特色。其四,协同价值层面是对大运河线路上不同文化区交流互动特征的回应,具体从资源协同、保护协同、利用协同、管理协同4个方向进行评估,以期从系统均衡发展的角度评估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
表2 基于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的大运河评估模型构建
研究对每个维度下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指标来源。整体来看,构建的指标模型以专家与游客打分为核心,这继承了已有多数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范式[11,16,2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遗产价值评估量化困难的缺陷。在不同维度指标评价中,充分考虑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价的组合形式,如在内在价值、线路价值与协同价值评价上涉及较多专业知识与行业经验,应以专家为主;在衍生价值,因同游客、居民关联密切,部分指标的设计(如旅游价值、社会价值等)是对游客与居民经验与体验的直观反映,因此当以两者为主。在具体评估实践中,将进一步结合具体评估对象、评估目的拟定不同评估维度间的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权重分配、同一评估维度下主观与指标客观指标的权重占比。如可以借助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等较为成熟的权重测度方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细化。
最后,研究指标还兼顾多样化数据的融合,一方面重视史料、地理遥感信息、线路周边土地利用等数据的应用,将其作为主观指标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挖掘以游记、评论为代表的网络大数据的信息,突出其中对大运河遗产吸引物特征、情感形象、流行程度与旅游价值的反映,进而完善现有大运河遗产评估模型。
6 结语
随着国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利用,线性文化遗产日益成为文化遗产研究中的重要对象。线性文化遗产具有不同尺度(国家、地区)跨区域的线性空间、传承延续的文化时空融合、不同文化区之间的互动交流等特征,其区域跨度大、涵盖遗产类型多、时空联系丰富,对于现有较为成熟的文化遗产评价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29-30]。本文在现有以OUV为基础的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内在价值、衍生价值、线路价值和协同价值的LINE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注重从“突出线性-时空连续-协同系统-多元数据”角度进行模型内在价值和外在数据融合的评估方法创新。以大运河为对象的评估模型示例,正是对现有《国际运河史迹名录》价值评估基础上的模型延展。本研究所提出的LINE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将有助于为同类型线性文化遗产的评估工作提供建设指引与评价依据,与此同时对中国大运河的遗产价值分析有利于其进一步响应新时代线性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该遗产价值的保护与开发。
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可以结合二十大提出的“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指示精神,开展以长城、长征、黄河、长江为代表的多元线性文化遗产评估实践外,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模型优化。一是线性文化遗产的内在逻辑是以路线为依托的多类型文化遗产族群的整合与重构,族群中个体加总评估的方式是对“1+1=2”逻辑的复刻,不能够突出线性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特征,由此更为复杂的跨区域、跨尺度系统与协同的评估模型是未来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方向。二是已有针对线路特定价值的文化遗产评估指标还相对较少且不够完善,其成熟度也不及内在价值的相关指标,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探索。三是对于LINE线性文化遗产评估模型权重的测度亦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