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聚落的价值基准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

2023-03-01刘国维

中国名城 2023年1期
关键词:遗产价值传统

陆 琦,刘国维

引言

传统聚落是城乡文化遗产及中国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聚落留存了各时期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显著印记,无论是聚落街巷、空间格局、建筑风貌还是营建技术、景观环境,都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性格表达。对聚落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如哲学、民俗、风土及生活观念等方面的传播延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提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1]。同时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2]。传统聚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下需要寻求一种新的途径去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分类科学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而进行保护发展的前提就是对传统聚落进行主客体价值基准把控,并基于价值结构进行传统聚落的综合性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1 类型—要素—空间:传统聚落实体营建的三大体系构成

1.1 传统聚落的类型体系构成

传统聚落作为“聚落”(Settlement)概念中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人类聚居类型,一般指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在其生产、生活地域中的传统城市、集镇、村落实体。城乡文化遗产是现代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类型组成。现代城乡文化遗产中的聚落形态主要涵盖城镇传统聚落、乡村传统聚落及城乡交界区域传统聚落三种类型,而文化范畴下的城乡聚落遗产文化则可容纳传统都市聚落文化、市镇聚落文化与乡村聚落文化三种文化类型。现代语境下传统聚落层级结构观念的分类演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理念的发展迭代。传统城市、集镇聚落在其演化进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及街区形态是我国城市文化精神和个性特征的核心所在。通过现代传统城镇及其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能了解到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城镇发展格局与空间脉络。如不同类型的历史街区在古代城市中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可提供政治管理、商业市场、居民生活等多元功能,促进城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面发展。乡村是人类社会出现的最早聚落单位,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化关联并映射着传统时期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轨迹。乡村聚落与城镇聚落有所不同,乡村聚落的产业过程往往会形成特定属性的地域空间形态,其中介于城乡交界区域的传统聚落也蕴含着村落、集镇等形式,同时也形成了由血缘、亲缘、地缘、宗族等因素为纽带而交织的人际社会形态。

1.2 传统聚落的要素体系构成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及其社会文化结构促使不同地域的传统聚落萌生出独特多样的形态构成及要素体系。传统聚落构成要素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及人居建筑等,以上要素多元组合形成固定的实体营建系统。

从聚落建筑要素体系构成来看,传统聚落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其形制和建造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通过耗损、扬弃和修补得到的结果[3]。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发展,促生了不同的划分标准,也因此诞生了多元的聚落建筑类别。从传统建筑调研来看可分为三类,一类建筑主要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寺观、坛庙、祠堂、民居以及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应尽可能以保护为主,特别是对外观造型与环境氛围进行保护。二类建筑主要指质量尚可的建筑,包括新、旧建筑,其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不冲突,或是经过立面改造可成为与周边较为协调的建筑。三类建筑主要指聚落中与历史建筑风格冲突的近年来建成的新建筑,应尽可能拆除或改造更新,使其与传统聚落风貌协调。不同的建筑类别相互组合形成差异的要素体系。

1.3 传统聚落的空间体系构成

传统聚落的空间构成是多元要素体系交叉形成的一种空间图底关系。传统城市、集镇及村落类聚落的功能差异性促使其具有多元的空间体系构成。传统聚落街区肌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大量民居群落与相应的公共空间体系聚集而成。因地形地貌、水系走向、街道格局、建筑布置的不同,街区的肌理、形态和尺度也各有差异。中微尺域传统聚落的要素体系由格局序列、街巷系统、节点空间、功能分区、建筑类型与景观风貌等方面组成。

传统城市、集镇类聚落中的空间构成可进行如下划分:一是寺观宫庙、署衙及大型府第前规整的礼仪或集散等所需的空间;二是山体、水系形成的山岗、河涌、湖塘等自然或人工景观空间;三是具有边界或交通作用的空间,如城门、码头、道路等;四是聚落民居建筑所限定的不规则的外部空间。传统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可包含入村牌坊、码头水埠、街巷等交通性空间以及祠堂广场等仪式性空间[4]。

2 价值结构的多元基准:传统聚落保护发展的四大价值基准

价值作为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由价值观在价值基准的前提下形成哲学价值论。基于哲学价值论的价值基准与价值体系是价值结构的基本要素[5]。目前传统聚落研究在聚焦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仍须深入理解并提炼传统人居环境视阈下传统聚落的多元价值构成,可以思考如何对聚落形态模式、地域性居住文化特征和聚落营造理念分解为综合体系下的分领域价值评估[6],探索基于价值结构的“基准—层级”性评估机制或方法。

2.1 历史文化价值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历史文化基因是传统聚落诞生、留存及其保护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传统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主要来源。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经济土壤及社会结构是传统聚落文化创造及文化生态的本质源泉。基于中华文化生态的传统聚落,蕴含了半封闭大河大陆型及逐渐演变形成的大陆海洋型社会的传统聚落地理环境,耦合了文明进程中原始自然经济、地主经济及其与工业商品经济多元组合形成的传统聚落民众物质生存方式,特别是在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下,萌生了传统城市、集镇或村落格局形式,这些都彰显出传统聚落实体营建背后的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结构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基于中华文化生态的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可分解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层面,也可从社会地理环境、物质生存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进行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以传统聚落产业景观中蕴含的农业经济体系为例来解读历史文化价值。传统农耕社会规律的农业经济体系促使人们持续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与自然灾害的不断抗衡中,明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才是平衡发展的生存之道,蕴含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出人们崇尚天地、顺应自然的特点,并且强调了对人与天道之间和谐统一的最高追求。这种理念追求被传统聚落实体所表征并呈现。

除此之外,传统聚落作为各种地理环境中最易被人感知的人文景观,其通过聚落布局和建筑形式的变化形成的人居环境景观内容最为丰富,变化也最为多样,它们的形式与风格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背景的融合,承载着当地人们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虽顺应自然,但并非盲从,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以积极的心态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强调的是对自然的适度干涉,体现了适度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辩证观念,是社会文化心理的价值呈现。

2.2 环境哲学价值

自然景观环境是我国传统聚落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哲学价值的物质基础。我国传统城乡聚落大都呈现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聚落依托于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背景,孕育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3]。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平原的乡村聚落,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顺应自然的水网体系,聚落与自然环境相融,村落水道环绕,街巷随着水道走向而自然曲折,人文历史也与水网紧密相关,如龙舟活动兴盛、水神崇拜祭祀等,处处因水得景,以水为脉,富有水乡特色风情。

传统聚落景观理想图景中“山水-田-居”的模式,其表征不但是自然、生产、聚落三个层面的意向要素,而且是各景观要素在时间、空间秩序下充满诗境的整体景观。其中,“山水”表征的自然景观是乡村景观形成的基础,它所强调的生态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下仍然需要被尊重保护;“田”表征的生产景观是乡村景观发展的根本,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除了原有的农耕场地要结合实际进行重构,新形成的生产场地也应当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要求是其不断变化的重要原因。人类将自然环境纳入景观的视野,过去却只是间接、轻微或偶尔进行影响,环境风貌既保留了野趣天然的一面,又与人保持了可亲可近的关系。传统聚落生产景观以农业生产景观为主,它以土地等自然要素为基础。通过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既创造了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又满足了生活需求甚至审美活动的进行。传统聚落的生产景观兼具了经济、生态、美学的价值[3,7]。

2.3 科学系统价值

科学系统价值基准的确立,是科学系统观下多元价值的耦合,涉及技术价值、生态价值等。传统聚落营建的科学系统价值体现在聚居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及生态层面的科学价值特色上。传统聚落建筑凝聚了人们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以及房屋形制的普遍选择观念,体现了聚落景观的多维度视角,传统聚落的科学性体现在建造体系、营建逻辑、建造材料等方面。

在以聚居为主的生活模式下,传统聚落在选址上就要充分考虑到整体聚居的环境特点,尽量找到资源配置最为合理、微气候最为和谐的场所,整个基地也应有丰富的物种以满足生活需求。对建筑材料的不同认知会形成对材料的不同利用,对材料的深入理解能够弥补和改善材料的自身缺陷,制造出符合营建需求的构件。例如为了改善泥土不耐雨淋、弹性弱的缺陷,在泥土中添加糯米、白灰、碎石等,甚至通过煅烧的方式来增加耐久性能。传统聚落建筑的“金包银”墙,以夯实的沙土为内心,外皮则用砖砌,以增加墙体的防御性和防潮性能。利用海产的副产品蚝壳作为墙体材料,来构筑沿海地区的蚝壳墙,起到稳固墙体抵抗台风的作用,也具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8]。传统建筑在具体的构造上,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等自然特征。为了营造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建筑在采光、隔热、挡雨等方面的需求,对窗户、墙体、屋顶等局部构造都遵循地区具体的环境特点。

2.4 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审美价值是传统聚落精神化、哲学化、表意化、物质化、世俗化的产物,体现在诸如传统聚落的景观风貌、建筑装饰等之上。传统聚落在满足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是不可或缺的,“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即是中华民族传统聚落对物质与情感双重要求的集中表达[8]。

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在传统聚落营建中缺一不可,将有限的生活空间扩展为无限的情感寄托,因“景”而生“情”,再将“情”具象化为“景”,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优秀的传统聚落不仅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而且满足人们精神情感层面的审美需求。以广东传统聚落为例,建筑主要集中在祠堂、庙宇、大型府第式民居及传统风貌民居群等,许多传统建筑艺术价值很高,保存完好,梁架、立柱、斗栱等采取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嵌瓷等富有地方特点的艺术做法。如民居屋脊部位的装饰有平脊、博古脊、龙舟脊、卷草脊、龙凤脊、燕尾脊、漏花脊等,按用材来分有瓦砌、灰塑、陶塑、嵌瓷等,潮汕民居还喜欢在屋脊上塑置各种神仙瑞兽和戏曲人物,形成一个凤舞龙翔、人神杂陈的“鸟革翚飞”的世界。山墙的细部处理主要在顶部山墙尖部位,各地名称不同,一般称“墙头”或“脊头”。潮汕、客家、琼雷地区的民居墙头有金、水、木、火、土五式及变异形式,粤中、粤西广府地区有人字山墙、镬耳山墙、方耳山墙等,大大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形成独特的地域聚落建筑风貌特色。

3 路径与方法:基于多元价值基准的传统聚落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路径思考

传统聚落遗产的价值体系及评估系统构建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传统聚落遗产不仅是纪念物、建筑群和遗址等建成类遗产,还包含地域辐射广的传统聚落环境及社会文化构成。目前不同地域内的城乡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混杂着跨年代、多类型的多元传统聚落文化遗产,如何整合时空与功能差异性,基于价值理论中多元主体与城乡文化遗产客体并存的价值关系理念,进行传统聚落遗产价值评估体系构建,并实证价值评估机制模型,是未来可以聚焦的问题。

3.1 价值体系建构:传统聚落遗产价值结构体系的建立

人居环境科学下的传统聚落在核心遗产、关联遗产、影响遗产上具有不同层级的价值属性,本文将传统聚落遗产价值综合概括为遗产核心价值、遗产关联价值及遗产影响价值三大价值层级,并基于传统聚落的综合价值基准进行一种传统聚落遗产的价值“基准—层级”体系构建路径思考。

首先,是基于物质实体的传统聚落遗产核心价值。人居环境科学视阈下传统聚落遗产,其核心价值具有相应学科属性,即以物质实体为核心标准的价值选择基准。传统聚落实体在“类型—要素—空间”构成上具有“属性—范畴—维度”等不同的价值论域,涉及基于价值内涵的价值实体、价值形式与价值评价系统,是传统聚落遗产核心价值的主要构成。其次,核心遗产及遗产核心价值耦合传统聚落在非物质文化形态中的实体与价值组成,核心遗产价值结合关联遗产价值,不断扩大传统聚落在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价值分解与提取,进行传统聚落基于核心价值的关联价值扩展。第三,是基于核心遗产与关联遗产,继续增补遗产范围,进行影响遗产及遗产影响价值的第三层级价值扩充,完善“核心遗产—关联遗产—影响遗产”的三大层级传统聚落遗产价值体系,结合价值基准、价值体系构成及哲学价值论阐释形成传统聚落的价值结构系统化构建,为传统聚落的价值评估体系奠定基础(图1)。

图1 传统聚落的价值结构

3.2 价值评估路径:传统聚落遗产价值评估长效机制的建立

传统聚落价值评估应有科学的指标及度量体系,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需要建立综合价值基准的地域评价标准。整合学界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保单位等不同传统聚落实体的价值评价方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认知及价值评估体系,耦合人文社科类研究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体系及遗产价值评估方法,初步提炼传统聚落遗产价值综合评估技术路径,构建传统聚落价值“主体—客体—价值”评估机制模型(图2)。

图2 传统聚落价值评估机制的路径方法思考

传统聚落实体种类的多样性与价值的多源性,造成城乡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及评估体系的独特性。通过价值主客体沟通式模型对比,依托人居环境科学下传统聚落实体的客体对象,建立聚落实体耦合多元价值基准的评估机制模型。未来研究也可基于价值挖掘、价值评估组合现象,建立传统聚落综合性的价值评估长效机制,从而沟通不同城乡聚落类型,构建一体化的研究框架,为未来基于传统聚落价值结构提炼具有针对性、可沟通、能落地的聚落遗产保护、更新方法奠定基础。

3.3 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思考

传统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特点形成了传统聚落中独特的文化遗产景观,以血缘、亲缘、地缘族群为纽带形成的传统聚落,拥有着独特且厚重的文化底蕴。但是经济发展和传统地域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聚落文化日趋式微。现代社会中城乡居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促使聚落建筑及环境功能发生变化,部分居住生活空间因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而废弃。除此之外,中国许多城镇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改造甚至拆除新建,传统村落的规模和数量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明显的减少。历史文化名城虽然较早采取保护规划等措施,但是仍有诸多未被评级的城乡传统聚落形态,由于保护规划未能及时跟上城市化的发展而境遇堪忧。

基于价值基准的传统聚落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路径可以促进当代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与改造再利用。传统聚落中最显著的多元价值及地域特色,可以综合“类型—要素—空间”的传统聚落实体综合价值评定标准来衡量聚落综合价值,并对其保护修缮、改造利用或有机更新进行指导。以传统建筑为例[4,9],具体步骤可以通过确定核心保护区及历史建筑本体,以及具体的修缮方法和改造方式;对失去原始功能和废弃的建筑进行评定,因价值需要进行修复,或植入新的建筑功能,使其重获新生[7];拆除影响街区整体风貌的建筑,评定对后期新建建筑是进行风貌协调,还是改造更新[10];挖掘聚落中被忽视的潜在利用资源等。

4 结语

传统聚落是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载体[11],如今众多的专业学者对于传统聚落地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通过不断反思与论证,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工作,也使得更多的人认清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应以国家、省市各级政策为指导,以城乡传统聚落实体为对象,以多元价值为基准,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新时代新机遇下对于能带给我们历史文化、环境哲学、科学系统及艺术审美等多元价值的传统聚落,应寻求一种新的途径去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聚落及优秀文化思想得以保存延续。

猜你喜欢

遗产价值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遗产怎么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千万遗产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