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研究*
2023-03-01王继武汉城市学院
文/王继 (武汉城市学院)
从本质上看,公益社团不只是提供公益服务,而是具备更深刻的发展内涵,强大的育人功能便是公益社团的外延之一。
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如火如荼,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使公益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及思政教育的载体,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履行责任、奉献才华、积攒经验和增强素养。但随着社会发展模式及格局的变化,公益社团既需要契合时代需求,更要打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借助品牌发展的优势创新路径,增强公益社团的渗透力度,以产生积极且强大的社会效应,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公益社团,尤其是突出艺术类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力争发挥艺术专业的品牌价值,打造新时代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亮眼名片。
一、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
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属于志愿服务范畴,且具有更加完善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可以在实践中发挥出更显著的功能性。在公益社团的发展宗旨上,体现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利用多元化的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帮助大学生零距离接触真实生活[1]。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通常会在艺术专业上投入大量精力,而忽视了对思政能力的培育,而借助公益社团的实践载体,将能够促进大学生专业与德育、美育并行,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每一次公益活动实践之中,培育出良好的爱国情怀、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使艺术类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功能
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内容,公益社团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体现。如在公益活动过程中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行动实践为主,能够让大学生切身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让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充分彰显。因此,公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价值不言而喻,为此,更应利用好公益社团的培育平台,利用实际行动帮助大学生理解公益服务和自我成长的关联,学会关心他人、感恩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良好品质,逐步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也让艺术类大学生致力于公益社会,成为一支重要的品牌力量。
(三)校园文化生活的塑造功能
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除了能够实现对大学生个体的培育外,还将给予高校较好的回馈,尤其在校园文化生活方面体现最为明显。由于公益社团所从事的均为公益性质的服务,这与高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紧密契合,通过公益社团的品牌化发展,势必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掀起公益服务的校园公益浪潮,让大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服务和实践,强化大学生的校园互动性,感受到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另外,利用公益社团的各类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维护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构建更加和谐趣味的校园环境。
二、品牌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管理模式
通常情况下,公益社会的管理模式涉及两个纬度,一方面是宏观的管理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以公益社团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内容的管理模式,主要涉及公益社团的内部管理结构,旨在推动各类活动的有效实践。
(一)宏观纬度管理模式
由高校成立社团联合会,负责对全校的公益社团进行管理和维护,由学校党委、团委加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保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和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教师的引领作用,并突出公益社团的服务自主性[2]。利用多方力量之间的协同管理,有助于增强管理的融合性,实现对公益社团服务能力的推动,将品牌化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另外,依托品牌化对于公益社团的推动,将进一步明确社团的公益服务方向,展现出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价值,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公益社团宏观管理模式
(二)社团内部管理模式
根据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管理现状,其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管理结构,尤其是借助科学化的内部管理,将极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管理由社团理事会统筹,需要下设诸多的管理部门,再结合相关项目小组的实施,建立相对完善的公益社团运转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公益社团内部管理模式
三、品牌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建议
(一)构建多方联动的社团支撑体系
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之间的支持与配合,通常需要涉及政府、学校及社会的共同推动,以寻求各方之间的支持,营造出优质的发展环境。其中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鼓励引导、社会氛围营造等,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应利用好多方之间的联动优势,获得更大的品牌发展特征和优势。
首先,获取政府政策支持。在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中,应当注重品牌效应的内在优势,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政策引导文件,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纬度出发,如以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针对公益社团的品牌发展实际为抓手,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为公益社团提供明确的发展方案。另外,可以利用《慈善法》《红十字会法》等一系列法规,增强公益社团的内在活力,做好公益服务类型的全面覆盖,实现最有效的制度保障[3]。其次,注重高校鼓励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和保障功能,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培育的重要平台,应当在公益社团的发展中给予充分支持,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针对公益活动资源短缺、组织乏力、需求多元等特点,提升公益社团服务活动的内在动能,力争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包括活动器材、设备、场所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自身需求,将公益社团发展纳入考核范畴,增强学校保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最后,强化社会氛围营造。社会是艺术类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对象,良好的氛围将为其提供活力,因此,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类新旧媒体平台的配合,形成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服务专栏,定期推出公益活动的主题品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提升公益社团服务的品质,还应注重榜样人物的宣传和塑造,通过榜样的力量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让大学生公益社团具备品牌价值,从而影响公众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认知。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公益社团多方联动体系
(二)探索三位一体的社团服务模式
为实现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创新,可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团服务模式,持续提升整体的发展动能,包括管理体系创新、交流平台搭建、品牌典型示范等。依托不同纬度的品牌发展力量整合,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公益社团的发展为其提供了除专业发展以外的成长平台,将有助于学生对美育的感知能力,持续助力学生的综合成长。
首先,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得益于各级政府对于高校公益社团的支持,尤其需要关注“管”与“放”关系的处理,避免对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的过度干预,如对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要慎之又慎,给予公益社团发展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让社团公益服务活动具备生命力,真正与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相匹配,竭力发挥出其积极的公益性价值。从宏观的育人角度来讲,公益服务活动中包含丰富的意义,可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并且从实践中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丑,增强大学生的甄别能力,将美育价值贯穿于公益服务的始终。其次,搭建校际交流平台。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应提供渠道保障,采取“适当鼓励,合理引导”的管理原则,注重采取“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等方式,为公益社团的发展提供平台支持,进一步放开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的空间[4]。特别是引入校际交流平台,推动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趋于广泛、完善、科学的组织管理结构,吸纳更多的高校大学生社团成员,跨越物理空间上的局限和束缚,整合各联会成员及资源优势,开展更加成熟、更加系统和更有实效的公益活动。最后,树立社团品牌意识。品牌化发展是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重要目标,必须要时刻对标时代的发展特点,从品牌发展的角度开展高质量的公益活动,保证能够切实利用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形式化问题。从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来说,公益社团是极其重要的培育平台,每个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使公益社团成为具有理想的组织,因此,面对未来的挑战,必须树立统一的品牌意识,并发挥重要的辐射功能,实现品牌活动的持续创建。
(三)夯实品牌建设的社团组织基础
要想推动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品牌发展,无疑需要依赖于科学的组织基础,从队伍建设及组织建设等方面,促进公益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加强公益队伍品牌化建设。艺术类大学生公益团队的人员组成,通常是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同校学生群体所组织,这为团队共同的目标和个体目标统一提供了基础,更为公益社团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但公益社会犹如组织细胞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与重构,那么公益社团同样需要建立完善的准入和退出制度,以便于加强社团成员的管理,也为待加入的艺术生提供渠道,让公益社团无论如何变化,始终能够保持队伍的纯洁,以及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品牌发展视角下的团队管理,公益活动的目标及内容极为重要,应当利用好多元化的方式,包括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现场培训、实地实训等形式,让艺术生不仅具备公益服务的意志,更要具备公益服务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公益组织品牌化建设。从目前的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而言,要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势头,有必要依赖于学校组织的保障,尤其是发挥好学校党委、支部等基层组织优势,为公益社团提供管理者及组织构架服务,发挥出公益社团中的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在服务活动中展现出大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用于激励广大公益社团成员。同时,要利用党建工作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好公益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引领,致力于抓好各类制度的建立健全,包括团队章程、管理条例、管理结构、会议记录、活动安排、档案保管等,助力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健康发展,切实利用高校党建工作优势开辟品牌化发展之路。
(四)利用美育品牌活动营销推广
品牌视角下的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发展,应紧贴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致力于各类品牌公益活动的打造,如充分挖掘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美育取向,打造新时代公益社团下的美育品牌,做好相应的营销推广,使公益社团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5]。首先,丰富美育品牌服务类型。由艺术类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明确公益社团美育品牌服务目标,从共同的理念、专业与思维入手,立足于区域性的社会需求特点,关注孤寡老人、精神病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和纾困公益服务,开展系列化的公益服务活动,如打造“艺术进社区”“曲艺送温暖”“基层文化舞台”等公益活动,打响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服务品牌,为群众带来艺术领域的文化盛宴,完成由艺术专业向服务社会的转化。其次,持续丰富活动内涵。公益社团的服务品牌发展,要求公益社团必须具备相应的理念、特色、价值和文化,使公益服务能够具备更深刻的影响,也让社会切实了解公益社团的价值和取向。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要科学选择服务项目,关注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红色基因等特色主题,尤其是要充分融合自身能力及特长,进一步提升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品牌服务活动的营销质量,如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开展中,可选择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注重品牌服务活动的创新设计,开展基于美育品牌下的文创作品,保持公益活动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力争获得最大的社会认同,并逐步利用公益社团的发展带动公益宣传、树立文化品牌,增加校园公益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同样应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在品牌视角下的公益社团发展,必然需要利用全新的发展思维,竭力发挥出品牌效应,利用品牌发展引领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创新,使社会公益服务更具影响力,并保持良好的育人功能,实现公益社团品牌服务与高校全面育人相衔接。具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品牌发展,应当从管理联合、互动模式、组织优化及品牌营销等纬度,持续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发展路径,为大学生公益社团的进一步孵化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更多的大学生公益社团与社会对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