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3-02-28王静吴平芳郭少卿

客联 2023年1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

王静 吴平芳 郭少卿

摘 要:“四史”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爱国思想的重要源泉。高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要找到“四史”教育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融合性,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本文认真研究了“四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在“知情意行”的结合点,指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这个道理要经常讲、反复讲。”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而落实“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就是深入学习“四史”。

一、“四史”教育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融合性

(一)“四史”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认知基础

从认知出发,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爱国是建立在对国家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要明确自己爱的是什么。其次要保持严肃并且认真对待的态度,表现在关心国家、社会和人民,而非毫无知觉或者漠不关心、有意的误解、丑化。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会思考的人,不是冰冷的机器,爱国的情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强行灌输理念,而要以具体的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作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说:“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以对祖国的具体认知为基础,“四史”教育是進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

在学习了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后,学生就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在学习新中国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并了解在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签订“大包干”契约、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圳蛇口港40年变化、国企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生通过一个个重大事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能感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在了解了500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后,使学生从源头上搞清楚我们党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综上所述,我们得知,通过“四史”的学习,使爱国主义教育具体鲜活与深度兼顾,从而有助于被学生接纳,使学生有感而发的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认同,防止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

(二)“四史”教育为爱国主义奠定情感基础

从情感出发,爱国主义反映的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可程度,个人对国家的信任程度,是人们对民族身份的归属感等,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能够从主观上认识到国家对于我们每个公民的内在价值,并且在内心深处对国家持有赞赏和珍视的态度。

情感来源于对党、国家、社会主义的“认知”基础上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在纪录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其中一期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那个追求速度、追求赶超的年代,地质工作者们夙兴夜寐、满怀热情建设新中国的故事,地质专家们的求学、工作的足迹就是祖国发展的缩影。当被誉为“中国地热之父”的第一批留苏学生任湘在节目中用“淞沪浦江畔,哺育上桑城,少饮延河水,肄业于关东,就读莫斯科,终生地质兵。”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我们能够通过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的人生了解新中国发展史,并在这些历史中感受到对一个地质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感受到祖国和个人唇亡齿寒、命运与共的关系,这种感情令人动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四史”,学生才能在祖国、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使人们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改革开放为什么灵、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1]

(三)“四史”教育为爱国主义奠定意志基础

从意志出发,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能够客观的看待祖国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其次,能够自觉奋进或克服阻碍的意识能力和心理趋向或取向,表现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积极参与勇于开拓,不惜牺牲一切的忘我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刻意否定、扭曲历史事实和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高职生更加需要通过学习“四史”了解真实的历史,理清历史脉络,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担当和本领。党和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遵循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难题,高职生要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思考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通过“四史”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智慧,而不是意气用事或者用错误的方法或标准去评判党、国家的发展。

(四)“四史”教育为爱国主义行为指明方向

从实践出发,爱国主义体现在能够按照特定的方式去行为,并且避免某种行为。爱国行为是个人在国家认知的基础上,实践自己的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稳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的行为。

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八路军359旅开进南泥湾屯垦、抗日战争等中处处充满着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实现人民解放视死如归的故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朝鲜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将最好时光献给一穷二白的祖国的归国科学家,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在时代责任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的经济特区创造了举世惊叹的物质文明奇迹,这和青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开拓创新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勇担历史使命,用青春创造着新的奇迹。通过“四史”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历史使命、最终学有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中包含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不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四史”融入愛国主义教育缺乏顶层课程体系设计,使得“四史”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更倾向于随意化、碎片化。

在“四史”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大多是通过思政课或专业课教师较生硬的将“四史”的知识添加进了课堂知识当中,在内容上缺少融会贯通。在教学形式上,实地参观等实践类教学较少,再加上有些理工科院校对文史类科目重视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四史”对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二)教师历史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将“四史”教育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知情意行”中,这要求教师将丰富的历史知识与相关学科融会贯通,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其次,教师本人“情怀要深”,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使学生能够“真学、真懂、真信”。与要求相比,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的历史知识相对缺乏,个人魅力不足,讲课方式缺乏创新和发展,不能让学生“亲其道信其师”。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否定本国、本民族的基本文化、信仰和道路。近年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将相关内容包装成短小精悍的网文,利用高职生人生阅历少、“浅阅读”习惯,以及高职生缺少在“求真实”的基础上“求信仰”的精神,迎合了高职生在学习“四史”相关知识中的“猎艳”心态,以及容易对“揭秘”“爆料”“真相”等字眼充满好奇心的倾向,蛊惑学生“一切别当真”,质疑主流,将严肃庄重的历史“娱乐无底线”,歪曲历史认知、弱化民族认同和高职生对党的信心,颠覆人们原本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四史”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从教学内容上看,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仔细挖掘和“四史”的结合点,再根据结合点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如找出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或群体,研究其人生经历或者群体历经的重大事件,在人生经历、重大事件中贯穿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的教育,使得人物和精神都是饱满的,而不是干瘪的。

专业课程也可以有丰富的历史资源,专业教师应深挖课程相关的历史资源,通过专业历史了解行业历史,通过行业历史了解社会历史,通过社会了解国家和党的历史,通过专业课与“四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内容会更加充实,更丰富。

从教学方式上看,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四史”教育的形式,广泛组织实践活动,如学校定期组织讲座、参观红色革命圣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二)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和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要在学通弄懂上下功夫。”有人认为思政课没有技术含量,思政课就是“心灵鸡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思政课是“理”和“情”结合的课程,只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首先教师自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付诸行动,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会将思政课讲的有趣,教师要不断精进自己的讲课能力,不能出现“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尊重的教师。同时,高校要组织定期的培训和相关的教学比赛,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将“四史”课和学生的职业教育、寒暑假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创新寒暑假社会实践,创立“四史”教育积分制,如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书籍、诵读红色经典、演讲比赛、组织或参加相关党史知识问答活动等都有相应的积分,学生在达到相关积分后可以兑换学分并且获得相关证书。利用积分制来引导学生学习“四史”特别是党史教育的热情。

将“四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上在“知情意行”上有学习的标准和参照,将“四史”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用更加成熟理智的眼光看待个人和祖国的关系、深刻体会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实际行动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 智.“四史”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修课[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3):69-7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3

课题来源:2020年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XTSKFZ2020087)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