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探索

2023-02-28刘碧莹

客联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居民心理健康

刘碧莹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综合治理的最前端,与居民生活的距离最近,也是基层矛盾产生和解决的主阵地,需要强化自身对居民情绪进行疏导的功能。随着新型城镇化、健康中国等理念的提出,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日益丰富和完善。很多城市逐渐重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成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一、后疫情时代社区居民心理现状与需求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漯河市天桥街道121名社区居民。纳入标准:年龄≥18 岁;识字并愿意配合答题的社区居民。

研究工具:问卷调查及谈话,内容来自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量表。

(二)调研结果

社区居民心理现状:

后疫情时代防疫已经常态化,但外来输入性病例不可避免,全国疫情发展都处在动态零星的变化之中。尤其是2023年春季以来频发的甲流案例和境外登革热病毒流行有上升趋势,国内群众依然表现得十分谨慎,存在某些行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倾向增高、焦虑水平上升、敌对情绪增加,偏执倾向加重等心理症状问题。在不同群体中,男性表现为躯体化反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及猜疑妄想等不良反应;而女性则更倾向于抑郁、焦虑、坐立不安及悲观情绪等。男性群众因承担家庭及社会责任而较多地接触外界,必须加强自我防护,阻断病毒侵袭;女性群众因事实上承担更多家务劳动、子女教育工作,必须更多地与家人或亲友交流,以获得有关疫情向好发展的信息,寻求心灵的安慰,或达到内心情绪的宣泄。此外,农村群众比城市群众表现出更多的恐惧,附近有患者则会加重群众的焦虑与恐惧,怀疑自己被病毒感染者,心理健康水平则更低。

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居民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多,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了解少;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观需求程度较高,但实际接受程度不高;居民愿意求助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居民最认可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居民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是人际关系;居民最愿接受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是一对一面谈;服务费用是影响居民选择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因素。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时代意义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社区工作中,由专业的机构或工作人员,运用科学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给社区成员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矫治心理健康疾病等内容,旨在提高社区居民心理素质,达到保持社区居民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向居民傳递心理健康知识,用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有利于调整居民身心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而维护社区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社区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基层单位,对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可发挥服务网格的兜底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快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 年底,原国家卫计委与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等共22 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针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首个宏观指导性文件。此后,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11月联合中央政法委等10个部门又发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健康细胞工程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

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均面临巨大挑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居民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居民由于处于常态化的高压状态,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个体不良情绪的积累也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并且有可能汇集为社会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和综合治理。当前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意义重大。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疫情后经济活动的逐渐恢复和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人们面临着更加快节奏的生活,这给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社区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诊所,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包括面对面咨询、在线咨询和热线服务等,同时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其有效识别和积极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社区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服务为居民提供情感支持和交流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帮互助,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提高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与归属感

随着熟人社区被陌生人社区所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瓦解。因此,在社会治理中,亟须将社区心理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当前,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已经具有较强的功能认同感,社区在环境、生活和日常所需等方面的服务得到了居民的广泛认可。然而,社区仍需将功能认同进一步提升为心理认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社区除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外,还能够通过加强联系促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推动社区发展和繁荣。

(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这使得社区治理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还对社区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因此,除了党和国家政策对社区建设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支撑。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居民能够获得及时的帮助,预防和化解社区内的矛盾与冲突,培养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

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挑战

(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卫生部门和社区服务机构均对社会民众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视。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但是各级政府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仍然严重不足。一方面,政府在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相对有限,且这种投入主要落实到在校学生的心理服务上,导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在政策设计上仍不够明确具体,缺乏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障,且在协调统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和促进跨部门合作方面的不足也限制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

(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社区心理建设,但是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还没有公布,导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的缺失。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和运行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全局性统筹,服务的覆盖面和连续性不足,难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挑战。且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评估和监管机制薄弱,无法有效监督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性与技术性强,需要从业人员经过系统性的专业素养训练从而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相对滞后,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状况,缺乏专业人员的及时配备,且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线工作人员缺乏系统全面的在岗专业培训,导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低下。

(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缺乏科学的理性认识

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对心理健康的全面与科学认识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许多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偏差表现为面对重大压力和突发事件时,往往刻意掩盖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有限,使得社区居民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轻视甚至忽视,严重阻碍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

(五)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仍缺乏均衡的区域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的差异导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一、二线城市,社区具备丰富的资源,其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较好,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往往缺乏必要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且区域间缺乏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机制,导致部分地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滞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益性质,因此,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在区域间的均衡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必然之举。

四、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路径

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从属于心理健康服務体系,是我国在社会治理体系上又一项重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进入后疫情时代,常态化防控将会持续性、非显著性地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进而对社会心理产生影响。我们应从社区治理层面着手,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加社区居民幸福感,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政府主体责任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得以有效构建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将心理需求纳入政府的职责范畴。

其一,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标准、规范和程序,明确和细化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等主体的具体职责。2016年底,国家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建设,提高人民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也随之增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被社区居民所需要。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必须加以制订补充与完善,以适应新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保障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

其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和宣传推广,并鼓励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金,接受社会捐赠。资金是当前影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缺乏建设资金,价格较高的心理服务费用对于社区居民也是沉重的负担。政府必须明确资金投入,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经济上的保障。政府要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合适的场所。设置服务需要的心理咨询室与情绪宣泄室等专门的房间,展示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可靠的良好形象,以提升居民信任感。政府要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承担部分必要费用。当前高昂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费用并非普通家庭与低收入群体能负担得起。因此,政府必须设立专项资金,承担部分费用,以降低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费用负担。政府可以考虑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医保体系的一部分,以居民熟悉的形式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要拓宽资金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资金;在市场规则运作下,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拓宽经费来源。

其三,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跨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推进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例如,在学校、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信息共享与资源分享平台,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无缝衔接和协同推进。

(二)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长效运行机制

构建系统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是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通过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支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保障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有序开展并持续地进行;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落实到每一个市、区和每一个街道社区,让心理健康服务逐渐融入基层,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一,制定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必须进行系统的管理。相关部门应列出详细的规范准则,作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工作的依据,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长效运行。

其二,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作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方针。预防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做好预防工作才能避免问题的发生与扩大。因此,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上,建立立体、高效、多层次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居民的心理素质。宣传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居民预防意识,努力减少或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做好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普查,方便居民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使居民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对测试结果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居民进行提前干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处理突发性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对有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的干预与治疗,帮助他们逐步恢复健康,能够正常生活。

其三,制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收费标准。当前心理咨询服务收费一小时少则近百元多则几百元,精神障碍与心理疾病的恢复治疗费用更是昂贵,致使居民难以承受。调查结果亦显示服务费用是影响大部分居民选择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规范心理健康服务的收费,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使大部分居民能够接受。

其四,构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评价与监督体系。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满意度,依此来评估服务水平与效果。同时,搜集居民意见与建议,及时调整、改进工作方式,确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行之有效。通过制定督导考核指标,接受来自地方政府、卫生部门、心理卫生协会与居民的监督,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与效率。

(三)构建专业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力资源体系

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关系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开展的质量,也关系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因此,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至关重要。

其一,必须做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

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人员应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专业的心理科医生,他们要具备心理学专业的学历,并取得国家认定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士。杜绝非专业人员随意上岗,重视现有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在职业务培训工作。聘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定期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服务知识講座、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测试等形式,检验并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以保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要规范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增加社区居民的信任感。

其二,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当前,社区工作者工资普遍不高,要想发展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就要提高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或给予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职称晋升制度、建立专门的心理服务工作室等方式吸引专业人才,使他们在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其三,整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力资源。

根据调查发现,居民对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需求最高。社区可以与当地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大高校、医院精神科医生建立合作机制,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医院精神科医生定期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可以设置兼职岗位,吸引具有心理学知识的、愿意提供心理学服务的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加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队伍。

(四)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与形式

其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内容要有针对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可以根据居民的服务需求将居民进行分类,为不同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帮助老年居民调整心态,适应退休生活,建立老年健康保养意识;向家长宣讲建立亲子关系的沟通技巧,改变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态度与行为;帮助青少年解决青春期的困扰,缓解学业上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居民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虽然种类上大同小异,但实际内容会因个人的差异而大有不同。因此,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能简单笼统地将不同种类的问题归为一类,每次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都照搬已有的范例,要分析每一位居民的具体心理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

其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形式要多样化。在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是最基本的工作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基础。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必须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做好前来咨询居民的一对一面谈服务。组织社区心理互助小组是较为高效的服务形式之一,社区居民相互间比较熟悉,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能够促进小组工作的开展。通过社区心理健康人员的积极引导,使有相似心理健康问题的居民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电话咨询服务也是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之一,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是重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在互联网融入社会生活的信息时代,许多人已经习惯在网络上获取知识与帮助,建立网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可以整合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使有需要的居民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学习。还有,网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便于建立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数字化档案,详细记载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变化轨迹,建立社区居民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五)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应急心理服务体系是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应急管理体系之中,注重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心理建设,强调关注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民众的心理需求。目前,我国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部门多是为处理突发事件而应急组织成立起来的,主要考虑的是短期目标,缺乏长期的规划,很容易形成不同的组织管理部门、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各自为阵地开展心理援助。实际上,在突发公共事件善后和居民生活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是应急心理服务过程中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其一,要建立应急心理服务的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相关体制建设,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分级管理有机体,同时鼓励和允许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协作,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同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要建立应急心理服务的预案体系。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进行分级响应及干预。细化具体心理服务措施,积极进行培训和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演练的实际结果,对相应的应急心理服务预案进行修正,使应急心理服务预案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实用。

其三,要普及应急心理知识,提高居民参与水平。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对居民应急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居民互相影响的恐慌心理,帮助居民树立主动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活动的意识。心理服务涵盖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和跟踪的各个环节,扩大受众群体,增强应急心理服务的效果;将社区常态心理健康服务与社区应急心理健康服务整合起来,有利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长效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

[2]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杭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庭洋,马尹超,聂水林,方丹辉,严利华. 后疫情时代公众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1,43

[4]方芳.我国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现状和展望[J].沈 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居民心理健康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