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理论视角下的《飞向里约》探析
2023-02-28王光宇
王光宇
摘 要:视知觉理论作为艺术学及美学的重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视觉系统是如何感知和处理视觉信息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海报《飞向里约》美妙而严谨的画面布局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看似怪诞离奇的画面却有着艺术本体内在的井然秩序,画面情趣盎然但不病态。这对于我们进行海报创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也应具有合乎欣赏者知觉经验的式样组织原则。
关键词:视知觉理论;《飞向里约》;电影海报
《飞向里约》(Flying Down to Rio)是1933年的一部歌舞爱情电影的海报,海报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手绘风格呈现。海报中央是一个穿白色裙子的舞女形象,在她身后有两架飞机,飞机上面站满了跳舞的男男女女。该电影海报采用了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姿势,成功地展示了电影的主题和背景,从而有效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鲁道夫·阿恩海姆为艺术美学及艺术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艺术作品的视知觉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给予人的心理感受做了细致的解读与研究。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中用多个著名艺术品作为例子说明视知觉规律对人的心理感受,这为读者了解艺术作品以及创作艺术品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及方法。本文以视知觉原理为出发点,对1933年的一幅著名电影海报《飞向里约》进行赏析,研究该海报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挖掘其中的视知觉规律,这对于受众日后的海报制作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一、视知觉概述
视知觉是指通过眼睛接受视觉信息,并在大脑中加工、解释和理解这些信息的过程。它包括视觉注意、视网膜处理、视觉皮层处理等多个阶段,涉及到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视知觉不仅关注于物体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还包括对物体空间位置、运动和深度等方面的感知[1]。在人类生活中,视觉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都离不开我们的视觉。但是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和大脑的思维之间没有联系,习惯性地把大脑思维与视觉的观看进行分别看待,认为思维与大脑才有关系与视觉不存在关联。然而视知觉不是简单地记录下眼睛看到一个事物的整个过程,因为视觉现象的过程中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视觉在周围的空间移动着,哪有事物存在,它就进入哪里,一旦发现事物以后,它就触动它们,捕捉他们,扫描他们的表面,寻找他们的边界,探究他们的质地。因此视觉完完全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2]。这表明视知觉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一个活动,而且还是具有主观能动的一种心理活动。所谓的视知觉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视觉思维的活动,包括了视觉与知觉这两大部分,而进行视觉观看的过程是会直接影响大脑的思维的。通过对视知觉理论进行研究会不难发现视知觉具有简化性特征,正如我们总是用最简化最直观的方法去观察一个物体。视知觉也具有选择性,在一个复杂的画面中,我们总是能够过滤掉无关紧要的元素和信息而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例如我们在欣赏一个包装的色彩运用的时候,总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包装的色彩的明度和色相以及饱和度上面,这时我们的视觉注意力就不会过多地关注包装上面的插画或者排版这些要素了。另外,视知觉还具有把握整体这样的一个特点,当我们在处理视觉信息时,不会过多地关注单独的元素,而是会把这些元素看成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可以表现为相似性、连续性、闭合性和对称性等特征。整体性使我们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视觉场景。恒常性也是视知觉的一个主要特征,比如在我们的印象中西瓜是红色的,橘子是黄色的,乌鸦是黑色的,马路上的汽车离我们越远则显得越小。但是在一些设计中往往喜欢采取和视知觉恒常性相反的创意,因为当恒常性受到干扰的时候,有一种与我们的期待结果不一样的呈现,这种设计形式给人一种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独到之处。而著名电影海报《Flying Down to Rio》(飞向里约)中可以折射出诸多视知觉相关原理,这或许也是它的珍贵之处。
二、形状视知觉平衡
首先,我们观察这副海报的版式会发现是竖向的版式构图,画面的宽和高的比例大致为1∶2,使得画面看起来有一种往上下两个方向的拉伸感。以上是画面的整体感受,接下来再看画面的各个元素部分会发现不管是身着白色衣服的少女还是身后的飞机以及五角星和字体都是竖向的形式,身后的两架飞机一上一下构筑了一定的上下平衡感,舞女身后的白色光束则贯穿整幅画面的上下部分,竖向版式使得这种拉伸感大大加强。而舞女本身也是呈上下形式在画面中出现的,并且舞女所占面积比较大,大约占据了画面四分之三的高度,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竖向感逐渐增加。于是我们就会发现画面中不管是背景上的光束还是画面中的主体亦或是画面中的两架飞机以及字体,场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都形成上下拉伸的这样一个队列。画面中还有一种呈上下方向运动的态势,这股力量甚至超越了画面的上下界限而延申到了上下界线以外的地方,这样的话画面就缺乏稳定平衡感。考虑到这点,作者在海报中做出了一系列的细节调节。画面中最大的主体物也就是舞女的形态是呈半坐姿态的,臀部重心是往右边靠的,而且她的裙子飘出来的一部分也是往右边的,有一个往右边运动的趋势。除此以外画面中最夸张的部分当属这个舞女的手臂了,双手呈展开的态势,左手臂最大程度的往后面伸展并与水平面之间大致有15度的夹角,双脚弯曲并往画面的左边伸展,双腿往左伸展而一个手臂往右伸展这就形成一个横向的布局。刚刚谈到整个画面因为多竖向布局具有不稳定感,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这个元素就把竖向的拉伸感中和了,画面给人的感受也变得稳定了很多。仔细观察背景上的白色光束,我们会发现有兩个白色光束自左下方向右上方穿过,在此基础上画了第三束光线-一条金色的光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穿插而过,就是这个巧妙的设计赋予了背景的稳定感,如果没有第三条光束,我们不难发现画面有一种向右倾倒的感觉。
其次,在画面中是有三架飞机的,而且每架飞机上面都站了很多人,三架飞机在画面中的位置之间呈一个三角形。其中最大的那架飞机在舞女的右下方,另外两架飞机分别在舞女的左前方和右上方,这三架飞机在画面中的位置分布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感。想象一下,如果右下角的飞机缺少的话画面的重心往上半部分倾斜就会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画面就会失去平衡感;而如果是最左边的飞机缺少的话画面重心则是偏向于右边,画面的左右两边就达成不了平衡;那如果最上面的飞机缺少则画面的上下部分便失去平衡感。所以三架飞机的位置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是随便画的,是作者经过推敲之后画上去的,看似不经意间的细节其实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再来观察画面中的字体会发现字体主要处于画面的上面和下面的位置上,最上面是一行英文字体,往下部分是一组做了弧形变化的字体,最下面是做了立体效果的弧形字体,字体的面积较大。为何要在最下面的字体做立体效果并且写这么大的字呢,如果和上面的字体一样大可不可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仔细观察这副画面会发现如果去除下部分的字体,下部分的空间就占据了整个海报画面的大致二分之一,在如此庞大的空间里如果字体和上方一样大,那么下方依然会有很多留白,而留白过多则会显得空旷并和画面的上方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则会失去平衡。
三、色彩视知觉平衡
关于色彩,它有三个主要的属性:色相、饱和度和亮度。色相指的是颜色的种类,如红色、蓝色等。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纯度或浓淡程度,即颜色中掺杂了多少灰色。亮度指的是颜色的明暗程度,即颜色的亮度高低。这些属性可以用来描述颜色,并且在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色彩的研究与对图形的研究并不相同,没有像研究图像时有坚实的基础和稳定准确的环境,人们在色彩识别上常常出现一些混淆,例如有着微米差别的颜色可以称为褐红、紫红[3]。因此,研究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主要通过视觉经验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这张海报而言,从色彩方面来讲,整个画面中面积最大的人物也就是舞女的明度最高,色彩非常亮丽,因此当观者在欣赏这副海报时,视线立马会被这个元素所吸引。白色给人的感觉是传达能量和希望,在文化上,白色也经常被用作纯净、清洁和无暇的象征,画面中白色的舞女在跳动着活泼的舞姿,正是给人一种正能量又充满希冀的感觉。金黄色的字体代表了富丽堂皇之感,似乎是在营造华贵的舞厅的氛围感。飞机上的人物的衣着都适当地降低了饱和度和明度,看起来更加柔和与淡雅,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使主体物颜色更加突出。另外,降低颜色的饱和度也有利于观者减轻视觉疲劳的效果。背景选择了偏冷色的蓝色,与图形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冷暖对比,非常有利于区分图底关系,图和背景一目了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画面中的重要信息。背景中的三条光束降低了明度和纯度,相互穿插,丰富了层次感也丰富了画面效果,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感觉。综合看来,画面中有四个层次的画面,明度依次减弱,白色的舞女与金色的Flying Down to Rio字体为第一层次,明度最高;身后的三架飞机为第二个层次,明度有所降低;更底层的光束和五角星为第三个层次,明度继续降低;背景颜色为最后一个层次,明度降低了很多,甚至有种沉闷的感觉,为的是突显画面图案效果。四个画面层次关系由近到远,由大到小,层层递进。
四、画面中的运动与张力
一幅作品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是否具有运动感,因为作品是静止的,如果在静止的画面上可以让人感觉到动感的话那么说明这个作品就“活”了。物理领域的运动指的是一个物体在某个力的驱动下在某个方向上的运动,在艺术领域我们都知道一幅作品的画面是静止的,不可能真正地产生位移,所以阿恩海姆用“张力”一词来形容画面中的“不动之动”。这种所谓的“动”既不是来自物理的驱动也不是幻觉所产生的动。这种所谓的“张力”产生的原因源于感知系统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元素之间会相互影响,并在视觉感知中产生紧张状态,具体来说,张力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空间关系,物体的大小和位置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是会影响我们对它们形状和结构感知的。其二是当两个元素或者两个物体在某些方面互补时,它们之间的张力会增强。另外就是当一个元素或一组元素在空间上连续出现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紧密,产生较大的张力。使人产生视觉式样的效果可以让人感觉有一个力的存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力才让人可以在一个静态的作品中感觉到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画面中的舞女姿势夸张,有一只手臂做了出血版效果的处理,另外一只手臂后伸,双腿前倾,腰胯臀却是后倾,我们在看到这个图案的时候就感觉有一个拉力在拉着舞女的手臂往前拽。正是有了这个力,这个人物的形象就极大地丰富了起来,因为在人的心理感官上她是运动的,又像是在翩翩起舞。而同时她的臀部像是坐着的,有一个向右下方的力,这样一前一后两个力相互抵消,就得到了暂时的平衡或动态平衡。人在观看比例不等的四边形时,视线习惯沿着四边形的宽和窄的两边来回移动。画面中的光束正是不规则四边形,而且都是自画面底部贯穿至画面顶部,因此,它们的运动倾向都是从底部向上的。但是我们看这副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与光束相比画面中的飞机更具有动感,从右向左的力量似乎要载着舞女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首先,在心理学中,我们会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面”和“图底”来表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即判断哪些图形会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形成图面,哪些仍留在背景中作为背景的图底。我们的大脑会对人物进行优先认识,所以三架飛机相比较于光束而言更容易被受众注意到。其次,飞机与飞机之间形成梯形,加剧了纵深感,让人感觉画面是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而飞机正从深处飞出欲冲出画面,每架飞机都会产生一个力,给予观者视觉导向。最后,在色彩上暖色相比较于冷色而言更容易抓住观众的目光,三个光束中两个是冷色调,而飞机都是暖色调,飞机的画面也更丰富。
五、结语
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合乎欣赏者知觉经验的式样组织,使观者在第一眼就被其震撼与折服[4]。海报《飞向里约》(Flying Down to Rio)美妙而严谨的画面布局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看似怪诞离奇的画面却有着艺术本体内在的井然秩序,画面情趣盎然但不病态。这对于我们进行海报创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可以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也应具有合乎欣赏者知觉经验的式样组织原则。
参考文献:
[1]向悉嘉.视知觉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2.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刘海洋.色彩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23.
[4]张程程,汪代明.视知觉理论视域下的《星月夜》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5):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