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面对人生

2023-02-28珈语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长衫孔乙己人生

珈语

【导语】

生活是个大舞台,每时每刻都有“新剧”上演。无论遭遇挫折还是承受失败,我们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摆正心态,才能掌控好人生之舵,驶向远方。

蜗牛角上争何事

陈鲁民

我特别喜欢白居易的《对酒五首·其二》:“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诗写得豁达而洒脱,睿智而通透,洞悉世态,一语中的,我每次读都有启迪,都有省悟。

蜗角典出《庄子集释》,传说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蛮氏,左角上的叫触氏,双方常为争地而战,动辄血流成河、伏尸数万。后以蜗角比喻微小之地。

人活一世,纵使再轰轰烈烈、叱咤风云,再惊天动地、山宽海阔,其实也不过是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一番折腾,所能生活的空间何其狭小,所能享用的资财何其有限。所以,还有什么好相争的呢?人生苦短,至长也不过百年,与永恒无垠的宇宙相比,就好比石头撞击时所碰撞出来的一点火光那么短暂,转瞬即逝,人这一辈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既然如此,那就应珍惜宝贵的人生,不虚度时光,勿做无益之事,勿为无用之功,力求把日子过得丰富多彩、充实宁静。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都应常怀一颗追求善良高尚的心,而不必事事都斤斤计较、压在心头,应当敞开胸怀,保持心情愉快,做喜欢做的事,与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才是人最从容智慧的处世之道。那些为一些鸡毛蒜皮争得不亦乐乎,不懂得知足常乐,总为一些蝇头小利闹心者,才是不明事理的糊涂人。

白居易在《不如来饮酒七首》中又说:“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司马迁在《史记》里也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放眼古今中外,那些辛辛苦苦挣来的亿万家產,你死我活争来的大权高位,勾心斗角明争暗夺得到的浮名,其实都不过是鸡虫得失。很多人却为此苦苦争了一辈子,从满头青丝争到两鬓斑白,想想也是挺可悲的。

苏轼与白居易有同感,他在《满庭芳》里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为了一点蜗角微利、虚名,犯得着那么忙吗?一辈子很短暂,哗哗啦啦就过去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干,要努力创造生活、享受生活、保卫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以求青春无悔。人生在世,所需十分有限,“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那些强取豪夺、拼死拼活争来的东西,绝大多数都用不上,反倒成了名缰利锁、人生羁绊,这确实是很愚蠢的行为。还不如淡泊名利,看轻身外之物,够吃够喝够用够花就行了,或可参看《菜根谭》的高见:“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既然如此,不妨听听黄庭坚在《喜太守毕朝散致政》里的劝诫:“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人生在世,有时候就要在“万夫争处”急流勇退,这需要有超常智慧、宽阔襟怀,还要有过人的见识。春秋范蠡、西汉张良、东汉严子陵、东晋陶渊明,皆是此类高人,也都得了善果。还有晋人张翰,见秋风起,生出思乡之情,想念老家的菰菜、莼羹、鲈鱼,毅然退出你争我夺的官场,回归故里,既享受了天伦之乐,又避免了受后来“八王之乱”的连累。

不屑于蜗角之争,轻视蜗角微利,既是人生智慧,也是经验总结,若能参透此论,践而行之,不敢保你升官发财、大富大贵,起码可换来个怡然自得、心平气和。

(来源:《联谊报》,2023年3月27日)

【感悟】人生苦短,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与其追名逐利,不如淡泊名利;与其虚度年华,不如珍惜时光。文中,作者一边引用诗文一边阐释道理,指出“不屑于蜗角之争,轻视蜗角微利”的重要性。时光易逝,唯有珍惜;人生在世,胸怀宽广;放平心态,享受生活。很多时候,不是生活辜负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放弃。

相寻不遇亦无妨

韩青

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次的追寻都能让我们拥有满意的结果,就像有些溪流,未能流向梦寐以求的大海。

这样的“不遇”比比皆是。比如,你曾想了很多方法,绞尽脑汁,可某道题的答案就是不肯出来见你;你曾想见到一个人,可你等了他很久,最后他也没有出现;你曾在一件事上下了很多功夫,可还是以失败告终;你曾为了一个目标,竭尽全力地奔赴,而结果还是一枚出乎意料的苦果……

其实,很多的“不遇”告诉我们:那美好的结果与我们没有缘分,这与能力、兴趣、态度、运气等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五音不全的人非得做歌手,那么他只能在空想中如愿。这就说明:一些“不遇”其实是暗示或提醒。

我有一个文友,小小说写得很棒,多次获得全国级别的奖项,可他非要转型写大部头。几年下来,倒是写了一个长篇,可它是一个个故事的拼凑,缺少整体的构思和主题。他找了不少出版社,都没有出版。他也终于发现自己不是搞大部头的料,决定不再写长篇了。于是,他又开始写起了小小说。他应该感谢这样的“不遇”,因为它让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说实话,“遇”与“不遇”,我们还是我们,可是,很多人因为自己的追寻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而垂头丧气。诗人白居易告诉我们:“相寻不遇亦无妨。”要知道,谁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寻找或追寻都能让自己如愿。通往美好之路,几乎全部“斗折蛇行”,稍有不慎,意外就会让我们的愿望落空。

然而,世间的美好几乎都在前方。正如《诗经》中所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生不知会邂逅多少意外。它们就像一个个黑夜。黑夜是时间的一部分,而它们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因此,任何意外来袭,都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大惊小怪。虽然它们阻碍了我们跟某个美好的相见,但这也可能说明,我们为某个美好的付出还不够,而量不足,就不足以引发质变;没有质变,那美好就不肯露面。当然,我们选择偃旗息鼓还是继续努力,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有的美好,就像天边的星,终其一生,我们也不能与它相遇。“遇之”,我幸;“不遇”,我命。如果为了遇见自己想要的而不择手段,那么即使得到了,也不光彩;看似如愿了,其实得不偿失——在这个过程中,你丢失了原来的那个自己,而这损失不是你所得到的东西所能弥补的。

真理最简单,平常心最珍贵。有了这样的心,才能看淡遇与不遇。而遇与不遇就像起起落落的琴键,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波动,世间才有美好的乐章流淌。如果面对沉浮一惊一乍,那将是怎样杂乱不堪的噪声!

我曾有一段时间毫无灵感,写不出一篇稿子,为此甚是苦恼,可静下心来一想,为何要这样伤害自己?于是,苦恼烟消云散,我心云淡风轻。那些等了我好久的书,我终于有机会可以阅读了。在一些“不遇”里,遇见更多的书,而那些书又给了我很多营养与想象。一段时间后,写作灵感大增……

可见,不遇也是遇,遇到的,是另一片更好的天地和另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说,相寻不遇亦无妨。

(來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3年第6期)

【感悟】遇见是一种美好,不过相寻不遇亦无妨,毕竟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文中,作者先列举“不遇”的种种现象,再分析“不遇”的原因及其意义。有时候,“不遇”并不是件坏事,反而让你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从而找准人生的坐标。比如,文友与“大部头”不遇,却重操旧业、找回自我。文中,作者从思辨的角度阐述了“不遇”与“遇”的关系,论证了“相寻不遇亦无妨”的观点。

脱掉“长衫”好干活

陈鲁民

网上流传一段视频:一个肤白貌美的年轻女子,穿着精致的高跟鞋,一身白色旗袍紧紧绷在身上,手中拿着一把锄头,装模作样地在泥泞的田里干活。这明显是摆拍。这段视频引起网友一片讽刺之声,说你就是摆拍也得认真一点,多少要像那么回事,至少要把衣服换了,谁见过穿旗袍下地干活的?

这使我想起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着长衫,意味着是个文化人,但因读了点书,便做不了也不屑于做其他工作,因而穷困潦倒,连喝酒还得赊账。现实生活中,不少年轻人也有着“脱不下的长衫”,比如学历,它是资本也是牢笼,是财富也是包袱。他们读过一些书,有个拿得出手的学历,工作干得却很不如意,想要干点其他的,比如赚钱但要下苦力的工作,又放不下身段,拉不下面子,于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其实也不是多大的难题,只要下决心卸下包袱,转变观念,放低身段,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机会多多、天高地阔,什么增加收入、改变命运,都不成问题。关键是要勇于脱掉“孔乙己的长衫”,不要让其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就说鲁迅笔下的另一个人物阿Q吧,因为没有“孔乙己的长衫”,所以他什么活都能干,叫撑船就撑船,叫舂米就舂米,叫割稻就割稻,日子远比孔乙己过得滋润,要不是后来碰上糊涂案子,说不定还真能混个寿终正寝。其实,他也有穿长衫的机会,从城里回来时就带了一大包衣服,长衫马褂都有,可他嫌穿长衫干活不方便,就卖给了乡邻。

孔乙己、阿Q毕竟是小说人物,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脱掉长衫好干活的例子。

1945年,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来,毛泽东要求他脱掉学生服,再读“劳动大学”,跟延安劳模吴满有学种地。毛岸英和农民一样下地干活,与农民同吃同住,足足干了半年多,才算“劳动大学”毕业。因为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增进了和群众的联系,去掉了洋气和娇气,毛岸英后来成了一名优秀党务干部。

1956年,钱学森从美国回来,立刻脱掉西装穿上中山装,和大家打成一片。他朴实低调,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名闻中外的大科学家。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衣服可以只是本来意义上的衣服,用来御寒保暖;也可以是身份、地位的体现。衣服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不合适、不方便,那就干脆脱掉;文凭、学历是为人加持升值的,如果发现它影响到就业选择,那也要毫不犹豫地把它搁在一边,坚决脱掉“孔乙己的长衫”。

如今,博士生干家教、当幼师,硕士生送外卖、送快递,本科生当护工、拧螺丝,都不算啥稀罕事,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是因为他们及时脱掉了“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精神包袱、心理羁绊,于是路就宽了,选择余地就大了。

也有人说这是大材小用,但从社会实际出发,并不需要那么多大材,需要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劳动者。而且一个人是不是大材与多读了几本书关系不大,因为读书固然可能会读出“黄金屋”与“千钟粟”,也可能读成“百无一用是书生”。

(来源:《联谊报》,2023年4月11日)

【感悟】本文从一个网络视频写起,引出“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个热点话题。孔乙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不忍心丢掉自己虚荣的形象。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背着学历的包袱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文中,作者将孔乙己与阿Q进行对比,来批判虚荣心理,又举毛岸英、钱学森的例子从正面论述“放下身段、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其实,只有脱掉“孔乙己的长衫”,才能以坚实的步伐走好人生路。

猜你喜欢

长衫孔乙己人生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人生中的某一天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长衫悠悠数风流
独一无二的你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