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
2023-02-28曾庆庆刘远伦兰宣莲
曾庆庆 周 丹 刘远伦 吴 康 兰宣莲
羊肚菌,别名羊肚菇、羊蘑,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其子实体较小,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 具有独特的香味,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有机锗化合物,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病毒、抑制肿瘤等作用。特别是抗癌作用明显,对肌瘤细胞抑制作用强,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野生羊肚菌在云南、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等地都有发现,一般生长于针阔混交林。 目前,已实现人工大田栽培, 也有部分人在林下种植羊肚菌。林间具有一定郁闭度,能够减少遮阳网的投入(郁闭度60%以上的森林),冬季的温度、湿度等小气候均比大田栽培更有优势。 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 林地的选择
林下种植羊肚菌,要选择相对平坦、坡度不大于25°、靠近水源,并具一定规则行距的林地,如桂花林、红豆杉林、果园等,常绿林优先,起垄前清理林间杂物与灌木丛。
2 菌种、营养袋的准备
2.1 菌种 菌种的来源一定要清楚,从具备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选择抗病能力强、活力强、纯度高的菌种,也可自行采集野生羊肚菌资源进行菌种制备。进行出菇试验后,方可制备原种或栽培种。
母种培养基配比: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维生素B110 mL、硫酸镁2 g、磷酸二氢钾2 g、蒸馏水1 000 mL,或梨(煮汁)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磷酸二氢钾1 g、蛋白胨1 g、蒸馏水1 000 mL。
2.2 菌种扩繁 母种(试管种)或原种需扩繁为栽培种, 羊肚菌的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基本一致,常见的配方见表1。 原种由母种接入,每支羊肚菌母种可扩繁4~6 瓶; 栽培种由原种扩繁,每瓶可扩繁30~40 袋(菌袋15 cm×38 cm)。栽培种一般要在播种前1 个月制备, 正常羊肚菌菌种菌丝为白色转棕黄色, 若栽培种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菌种老化,出现菌被,表面出现浅褐色,易携带杂菌,不建议使用。
表1 栽培种培养料配比%
2.3 营养袋制备 营养袋配方: ①小麦25%~40%,杂木屑25%~45%,草粉30%~40%,谷壳10%~50%,石灰或碳酸钙1%,石膏1%;②小麦70%,谷糠25%,黄豆面4%,石膏1%;③木屑45%, 小麦45%, 黄豆面8%, 石膏1%, 石灰1%。 营养袋12 cm×24 cm。
在制作菌种、营养袋时,原料需发酵,抑制杂菌生长,装袋时保持原料含水量60%。菌种避光培养,空气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不宜太过潮湿,每天定时通风换气。
2.4 灭菌 原种、 栽培种和营养袋制作好后,均需灭菌。常见的有高温常压、高温高压灭菌方式,高温常压灭菌应维持在最高温度(各地区因海拔不同,水的沸点不同,最高温度也不同)18小时以上,高压高温保持8 小时,具体灭菌时间要依据菌袋数量而定。 若无相关设备仪器或技术不成熟,无法保证灭菌彻底,可直接购买菌种和营养袋。
3 土地整理
顺坡整畦,依据林间间距确定厢宽,一般宽80~120 cm,预留排水沟,排水沟宽25~40 cm。 根据土壤酸碱度,耕地时加入生石灰50~100 kg/亩,杀虫、驱虫,土粒不宜过大,直径不超过5 cm。
4 栽培时间
林下栽培时间与大田栽培时间相差不大,可以晚于大田栽培。 一般在10 月下旬或11 月中旬播种,次年3 月中旬开始出菇,具体播种时间还要依据当地气候及土壤湿度等情况而定。选择雨下透后播种,土壤含水量高;若未下雨,在播种前3~5 天浇透水,土壤搓条不散即可。
5 播种
将菌种分为颗粒状, 每亩菌种用量150 kg左右,播种前用浓度低于0.5%的磷酸二氢钾浸种。 沟播或撒播,沟播在厢面上20~30 cm 间距起沟,具体间距依据厢面宽度而定,每个厢面开3 条沟,沟深5~7 cm,播后覆土整平。 撒播即将菌种均匀撒在厢面后覆土3~5 cm,也可使用微型旋耕机翻耕, 厢面未见裸露菌种即可。 播种后,覆盖地膜保温保湿,菌丝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照, 在地膜上刺孔或直接购买有孔地膜 (5~8孔),增加氧气量。
6 放置营养袋
播种7~14 天,厢面铺满白色菌霜,即可放置营养袋,间隔25 cm 呈品字形摆放。 放置前,将接触土壤的一面,用消过毒的刀划破。每亩用量1 500~2 000 袋。
7 生长管理
7.1 撤膜搭棚 次年气温回升后, 揭开黑膜,查看土壤湿度, 确定是否需要补水。 搭建小拱棚,间距按照厢宽而定,高度50 cm 左右。
7.2 温湿度控制 羊肚菌菌丝生长最高温度不超过28 ℃, 温度控制在10~18 ℃较为适宜。温度过高卷起两端通风换气降温, 过低时可覆盖稻草、玉米秸秆等保温。整个生长过程湿度保持在75%以上,喷水要少量多次,喷水时间不宜过长,出现菇蕾后不宜喷水。
7.3 撤棚催菇 林间气温回升,高于10 ℃后,撤去小拱棚,增加氧气含量,便于羊肚菌子实体生长。
8 病虫防治
羊肚菌的病虫防治以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常见虫害有蚊类、螨类、蛞蝓、蜗牛等。 翻耕前后喷施5%~10%石灰水驱逐部分蚊虫,施用噻菌灵、苦参碱、印楝素等药剂预防病虫。 使用杀蚁胶饵(0.03%)诱杀蚂蚁,放置四聚乙醛等预防蛞蝓、蜗牛等。
高温高湿会滋生镰刀菌等引发病害, 随时关注林下温湿度,湿度高及时通风,污染的营养袋及时处理。发现鬼伞菌等杂菌及时拔出,预防其开伞传播孢子。
9 采收与保存
9.1 采收 羊肚菌成熟时, 颜色会发生变化,变为褐黄色或浅灰色, 菌盖饱满, 盖面沟纹明显。采摘时使用刀具将其从菌柄部分割断,不可连基部拔起,以免损伤周围小菇。菌柄部分一般只保留2 cm,去除菇体上杂质,按照大小分级。
9.2 保存 鲜品滞销时, 可放入冷库贮存,无冷库则烘干保存。烘干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35 ℃,湿度70%,保持3 小时;第二阶段40~45 ℃,湿度55%,2 小时;第三阶段50 ℃,湿度35%,2小时;第四阶段55 ℃,湿度15%,3 小时。 结束后暴露在空气中10~20 分钟,装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