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理路
2023-02-28王萍
王 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安 7100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高质量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主题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发展和创新。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主题。围绕高质量发展中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在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建设、公平竞争、宏观调控等领域取得成就,从制度优势出发更好克服社会分散个体资本竞争所带来弊端,更好实现整体、长远需要。这一制度建设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和把握党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阐明发展和改革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和实践路径、制度建构的主要内涵和核心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正确改革方法论等命题,对于更好以改革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立足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决策部署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总体适应情况下,主动自觉解决由于生产力动态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制度调整的需要,是对经济制度持续创新要求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改革的实践逻辑在于破解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生产力的动态性是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和内在驱动力。
发展和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两大主题,从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切入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思想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要求日益鲜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较为明显,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问题成为影响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要为发展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是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1]71-72。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如何通过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激发市场经济活力的同时,更好通过宏观调控等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制度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摸清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发展和改革关系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基础上,科学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重点内容以及相关措施。在总目标的确定上,在涵盖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同时,回应改革需要,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和发展,并具体指出完善和发展的基本路径,既包括治理体系,也包括治理能力,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制度构成、制度功能、制度运行的重大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在系统全面阐述国家治理所需制度体系的同时,明确经济体制在整个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所发挥的牵引作用,具有鲜明的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从更好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世界难题、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等方面作出创新和发展,开启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和新境界,回答了一个已经富起来的经济体如何更好建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由局部到全局,由问题到整体,对经济发展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是更好推进发展和改革的关键。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期“三期叠加”状态的科学概括和总结。2014 年12月9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 个趋势性变化分析了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原因,经济新常态成为很长一段时期开展经济工作的现实依据。经济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这些,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发展难题的力度,因此必须勇于推进改革创新”[2]235。2015 年11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主线不断推进更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努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3]2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人民不断升级、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为目的,通过改革的方法来破解实体经济供给和需求失衡、房地产发展和实体经济失衡等结构性问题,从而更好地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优势产能,化解过剩、低端、无效产能,提高整个供给体系的效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政策和工具组合,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丰富和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总需求管理共同构成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研判现状是为了更好谋划未来,准确确立经济发展目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创新性发展提供引领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经济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运行整体,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国外、经济体制等方方面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改革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建设“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更好创造财富。在更好发挥党和政府作用方面,通过更好调整宏观管理部门和组建市场监管总局,“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4]172。
达成目标必须重点突破,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完成必然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国家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诉求和期望,以及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深刻变化,谋求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成为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5]156。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更宽广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公平竞争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夯实市场运行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界定、保护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素市场化制度,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制度等,更好发挥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鼓励经济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建设统一大市场,关键是要从空间上打破商品、服务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软硬件限制,坚决取缔通过各种保护措施形成的市场割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从而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是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构成,趋利是其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其行为表现正确处理鼓励、支持和规范、引导的相互关系。在2021 年12 月8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也要规范和引导好资本,国家要通过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通过有效监管来“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5]211,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和我国所有制改革推向新高度。
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回答了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如何发展生产力,更好创造物质财富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双重优势,是一个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双向适应和改造的过程。在之前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主体塑造更好满足市场化需要的同时,如何进一步用社会主义来引导和规范市场化,体现改革的制度属性,是一个重大时代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已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从价值规律运用和局部商品经济发展方面提出改革思路。这种局部改革思路以尊重和认可不同经济社会主体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在特定经济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方式下农民权益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在计划经济整体框架内局部发展商品经济、发挥价值规律作用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摒弃传统将计划和市场等同于不同社会制度的认知,从手段层面理解计划和市场,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制度建构上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政府宏观调控三个方面的特殊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的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体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通过党的领导始终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属性和不断深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在二者结合的实践中,要时刻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6]64。
制度属性的体现需要有领导主体来总体设计、贯彻执行、监督督导、不断改进,实现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理论优势辩证统一,在高质量发展中设计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并协调处理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内在关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1]118。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将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体现在经济工作当中,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形成并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从科学研判、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政策安排、组织执行、督查督办等方面加强对经济工作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7]。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以及会议所审议和通过的改革方案、经济发展规划、宏观调控政策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方法。
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体现在明确的目标导向,指出要通过制度建设更好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的“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92,而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释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建设更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拓展对生产力内涵的认知,指出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保护生产力,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纳入经济体制改革考虑内容,在资源产品确权、交易以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能耗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解放和保护生产力,需要确立和生产力解放、发展、保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本身并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结合本国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需要我们的经济体制,尤其是其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等要更加促进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价值目标和衡量标准,要求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通过制度改革调动人民积极性,还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受益,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改革发展稳定、城乡区域等一系列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116
以鲜明目标为导引,中国共产党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决策部署特定历史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实践路径等。三大逻辑相结合集中体现为准确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主题,体现在历史逻辑上是对已取得发展和成就的客观把握,体现在实践逻辑上是对当前矛盾和目标任务的清醒认知,同时也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运用。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5]115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体制改革毫无疑问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还需要适应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协调发展需要、绿色发展需要、开放发展需要、共享发展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处理好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方方面面。围绕上述思路,新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框架和重点就要围绕产权改革、生产要素改革、统一大市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对外开放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关键技术的新型举国攻关体制等方面展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需要确定改革思路和方式、协调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社会结构理论的具体运用,强调以一种发展和联系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提供对策,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整体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体现在要始终确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运行,要善于将制度优势、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最新理论和制度创新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将生产、交换、分配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界定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是生产四环节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化大生产必然导致市场经济的产生,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更高级社会形态,必然要应用市场经济,要围绕这一统一不断完善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的结合是有机统一相互渗透的[8]。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还体现在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来决策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政党的作用在于尊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好推动历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思想,深刻回答了改革和发展这两大经济工作主题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和实践创造,及时有效将人民群众的宝贵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实现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把人民立场贯彻落实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注重物质利益调整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始终保障“民生”问题,并且注重将人民诉求反映到改革当中,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建设生态文明。
三、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建设,并不能自然而然生成,需要有领导主体主动自觉改进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不断增强。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其一,围绕着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转变,要求不断改革市场体系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不断通过产权改革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让微观经济主体成为决定生产种类、数量、方式的决策力量,要减少乃至消除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二,在政治改革上,有效应对经济多元化可能带来的权力多元化趋向,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领导,建设廉洁高效的党政组织,根据生产力发展有效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其三,在文化建设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先进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有效防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及蔓延。其四,在生态保护上,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其五,在社会建设上,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贯彻落实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要求党和国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从整体出发解决好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顶层设计来破解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从市场机制、政府经济职能、所有制完善等方面阐述了当前改革的思路和重点所在。其一,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市场关系。核心问题的界定是对自党的十四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成就、问题和解决路径的理论反映。成就体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已不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问题体现在对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产生阻碍的因素基本指向政府和市场关系;解决路径在于通过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挥经济职能激活市场活力,体现制度优势。其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一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作用认识的深化,从理论上阐明市场经济就是让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为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和生产要素体系建设、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直接干预和对交易秩序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从而为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供理论指南。其三,在政府经济职能方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两方面的要求,政府作为行政执行机构,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体现制度优势方面要积极有为。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政府要退出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并不断进行商事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具体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方面,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是维持总量平衡、促进结构优化和防范重大风险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作用。其四,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方面,通过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将过去的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转变,设立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或运营公司,提高管理效率,赋予国有企业更大自主权;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显性和隐形壁垒,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公平竞争格局;鼓励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之间交叉持股,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度安排来发挥二者优势。其五,继续深化对自然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业的价格改革,放开竞争环节,形成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在把握经济体制核心问题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要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双重优越性。“市场机制有效”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化大生产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规律性认知,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构想共产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提出了计划经济的设想,但实践证明,在社会分工和利益主体多元化背景下,资源配置方式需要采用市场经济方式,发挥市场机制在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邓小平提出要从手段层面理解计划和市场关系,冲破了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传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从规律高度指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有效就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需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产权界定和保护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当然,市场机制有效并不能涵盖一切领域,在关系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重要民生领域,公平是重要考量因素。“微观主体有活力”回答的是确立什么样的交易主体,达到什么样的经济效果。我国在实践中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所有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性的交易主体。公有制经济从发展趋势来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对生产关系需要,能够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从实践来讲,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能够提升公有制和国有企业效率的制度改革,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塑造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放权让利不断提升效率。“宏观调控有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需求侧总量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统一,涵盖由中国特色调控目标、调控理念、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方法等内容,是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进一步阐明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绝不是孤立进行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顶层设计下开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其牵引作用,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原则,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改革思路是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实践运用,回答的是在经济基础已经改革的条件下,上层建筑所应做的调整和创新,体现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
重视制度建设,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属性,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构成,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路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9]。在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的同时,将我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改革发展相结合,提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中心工作的领导,创新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扩充和深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强调从社会制度层面理解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建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构成,以及由此形成的多种类型资本,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主体,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各种类型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增值是其内在要求,资本之间的竞争必然促进效率的提升,这是资本的共性。不同类型所有制和资本行为规律不同,要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以所有制优势来体现制度属性,用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规定和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
四、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
经济体制改革既要部署正确的目标任务,又要坚持和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根据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握好时、度、效。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主要矛盾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教条出发、他国经验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的运用在实践中呈现为一个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动态过程,理论创新、改革方案和客观实际之间处于永恒的适应—不适应—适应—不适应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在过程演进的关键时点上,为了更好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尤为重要,成为继续推动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动力。面对攻坚期影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来自体制内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1]8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其根本属性而言,具有鲜明的革命和批判性,是唯物辩证法中国化运用的光辉典范。
(二)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实现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明:“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在实践中获取真知。”[1]68摸着石头过河反映出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基础和来源,是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自觉把握。摸着石头过河主要是在局部领域进行,其本身就是在顶层设计下进行的,一旦掌握其规律,还需通过顶层设计在大范围内推广应用。顶层设计反应的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断吸取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的整体部署,二者共同存在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其侧重点随改革形势和任务变化而变化。新时代,随着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系统原则和大局意识,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实现不同领域改革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顶层设计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党中央通过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制度变革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实效。
(三)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场规则制定和监督执行、市场体系建设、公平竞争、政府职能转变等,同时还涉及经济改革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改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1]68。整体推进就是要做好各项改革之间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从大局需要、长远发展、整体利益出发,加强改革方案和内容的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实践中,各部门各行业在提出改革措施时,不能局限于本行业本部门利益,要从各部门互动联动的整体需要出发做决策部署。同时,国家层面要有领导机构科学部署和整体谋划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整体推进过程中时刻确保性质和方向正确,既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重点突破就是要立足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确立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起到一子落而全局活的作用。
(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十八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需要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指的是经济不能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追求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高质量增长,GDP 的增长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但这种转化一定是持续稳定转化,不能出现大起大落。按照经济规律,一定的经济增长带动一定数量的就业,经济增长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因此要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确保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根据经济发展形势用好总需求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指的是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更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内在动力和制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