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水市麦积区村庄分类深化研究
2023-09-16王昱之霍晓东周立霞
王昱之霍晓东周立霞
(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兰州 730070;2.天水市麦积区乡村规划事务服务中心 甘肃 天水 741000;3.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兰州 730070)
在目前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我国仍有近四成人口生活在乡村。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逐步显现。乡村产业落后、人口流失等问题导致的乡村衰落不仅是我国面临的现实社会情况,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显著社会问题。从发展动能来看,城市的集聚效应正在不断榨取乡村的“血液”,推动城市更加繁荣,而乡村却面临着衰落。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与治理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村庄规划对规划区内各类建设行为有着切实的指导和管控作用,村庄分类成为有效引导村庄规划分类有序推进,指导乡村建设合理有序、科学高效的关键环节。
一、村庄分类探析
(一)村庄分类的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实施,对提振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疆域面积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村庄基数大、分布广、资源禀赋迥异、规模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因此采用统一标准规范显然无法适应村庄发展需要。村庄发展需要在一定层级上统筹把控,有侧重、有时序、有主次地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科学引导。为更好指导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编制村庄规划以促进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及各省市相关政策文件的分类发展要求下,提出了包括特色保护和城郊融合等4 种基础村庄类型,但现行类型在分类实践中存在类型交叠、模糊等问题,导致分类成果无法客观准确指导村庄发展。为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明确村庄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村庄分类已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同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进而指导村庄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先导工作。从这一思路出发,对村庄分类体系进行深入探索,从村庄分类方法、类型确定等多维度开展村庄分类深入研究,建立科学、实用、可借鉴的村庄分类技术路径,实现村庄分类有效识别、村庄类型分解优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相融互通、协调推进,为村庄布局布点提供实践支撑,为分类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方向引导,从而指导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以期为相似地区村庄分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二)村庄分类研究的依据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新时期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谋篇布局、擘画蓝图,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高水平建设成为未来阶段的重点任务。然则乡村地域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生产生活单元,乡村振兴能否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乡村发展能否满足高水平建设要求需要科学分类、协调推进,村庄类型划定作为县域层面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关键环节以及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引导基础,科学合理进行村庄分类成为确保乡村振兴高效稳步实施的重要保障。
村庄分类,广义上是指按照等级、功能或者性质等要素对村庄进行归类,狭义上主要指乡村振兴战略中为了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推进乡村发展,对村庄进行分类。梳理国内外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乡村发展究其本质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行为,其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人才等支持资源要素都需要政策宏观引导和政府支持。在当前发展阶段,村庄分类的基础类型主要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明确的4 种为主,包括:集聚提升类、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和特色保护类。部分地区根据地域实际,对村庄分类类型进行不同程度的优化探索,但根源上仍主要围绕4种基本类型展开。比如甘肃省出台的《甘肃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2022 年5 月)在保留4 种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一种看不准类型,即对短期内无法准确识别类型的村庄暂时划定为其他类。综上,通过对村庄类型内涵特征的梳理分析和深化挖掘,基于村庄发展影响要素视角切入,从“约束-统筹”维度可以对村庄分类归纳为特殊型和普通型两大类别,并据此优化细化村庄类型。
(三)村庄分类的研究尺度
村庄与城乡社区共同组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网络。村庄分类目标在于推进乡村科学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因此,村庄分类必须立足更高层次站位统筹开展研究,以协调好区域内各类型村庄的发展侧重和建设时序。同时,考虑村庄多样性的自身属性,以及乡村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村庄分类还需综合考虑实施便捷、发展差异等异质化因素。从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机制角度,村庄分类通常从属于县域层面的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因此,县作为我国城乡融合、要素融通的重要地域单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管控的重要行政单元,立足县域层级开展村庄分类研究,能够有效保障村庄分类成果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
(四)村庄分类研究综述
村庄分类相关研究成果自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颁布后迅速增长。在研究导向上,主要以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开展研究,其中,单一视角多基于学科专业特点,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主导产业、地理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等多角度进行探索[1-6]。基于多元视角开展的村庄分类研究,主要从发展基础状况、村庄地理布局、空间管控和发展功能目标等多维度要素出发,通过综合评价等方法识别村庄类型[7-11]。在村庄分类技术路径上,主要以定性筛选和量化评价两种方法为主,定性筛选简便高效,但对于数量规模庞大的一般村庄难以进行科学识别划类,量化评价则主要基于潜力评估,耦合叠加多维度指标要素,并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但一定程度上消匿了样本个体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分类指标上,既有研究从产业、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土地利用和区位布局等多个方面选取因子进行评价分类,但现行指标可操作性尚欠且时效性不足,未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发展和村庄特色化建设的需要。在类型细化上,近阶段研究成果多关注于政策指引的4 种基础类型,并多以集聚提升类基础上增加1种类型来解决一般村庄“量大面广”“个体间差异大”等较为突出问题,但对于各类型之间的匹配识别、统筹优化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
本文围绕类型指导性不强、技术路径普适性不高和分类指标综合性不足三大村庄分类问题,重点探索村庄分类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以指导乡村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分型分类”的村庄分类体系,细化标定8 种村庄类型,深化重构“定性+定量”村庄分类技术路径、优化改进“8+18”分类指标因子。相较既有研究成果,充分考虑研究区发展实际需要和研究样本复杂多样属性,研究视角综合,得出了适用科学、统筹全面的村庄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村庄分类深化探索
(一)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选取天水市麦积区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以区域内17 个镇375 个行政村为研究样本。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中东部区域,截至2021 年末,区域内总人口达64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 万人,农业人口45 万人,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发展后劲充足。全区地域面积3453 平方公里,东西跨度120 余公里,南北距离50 余公里,全区海拔高度极差2500 米,分别是东端海拔760 米的牛背村和3120 米的最高峰老爷梁。麦积区自古作为天水及周边地区传统商埠旱码头,辖区范围内交通运输条件便捷、优越,陇海铁路、连霍高速麦积段和国道G310 线横贯东西,天平铁路、天陇铁路纵贯南北。由于研究区正处于四大地理气候区交汇之处,因此地形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秦岭西沿山地和陇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两大地貌类型。壑区面积2168 平方公里,地貌区内矮山相连、梁茆起伏,沟谷纵横交错、黄土覆盖,土壤受侵蚀、冲刷,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较贫瘠、天然植被少。
本论文研究对象包含麦积区下辖的17 个镇,375 个行政村,1969 个村民小组,空间分布受到地理区位和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地域内呈现西北密集、东南稀疏的空间分布态势。
由于研究区处于多气候区交汇地带和不同流域分异地理区,分析乡村的形成过程多是依山而建或临水而居,乡村生产生活发展与环境要素密切相连、水乳交融。因此,乡村在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不同资源要素的影响或者约束进而演化形成了不同形态的乡村风貌。从所处的地理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内村庄依照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将村庄的主要特性其归纳为河谷型、山地型、城镇型、林区型、平原型五种类型(表1),不同地理环境的空间形态直接影响着村庄生产生活方式,也间接影响着村庄的发展方向,为村庄特色化发展道路奠定了一定基础。
表1 麦积区村庄地理空间特征类型表
(二)分类体系构建
1.研究思路
现行村庄分类体系在类型划定上抽象笼统、对于村庄分类方法模糊空洞,本文主要着眼于从分类技术路径到类型的村庄分类体系优化,进而通过体系构建,对村庄分类开展全流程研究,以期改进完善村庄分类方法、简明实用村庄分类成果。在文章研究过程中,统筹考虑“资源、空间、功能”三大主体要素,明确提升补齐短板弱势、创新发展特色优势的总体思路,坚持立足乡村地域实际、科学指引规划发展的分类研究宗旨,开展村庄分类深化研究。为更好提升村庄分类体系的实用性和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秉持“强优补短”的总体思路,研究从“约束-统筹”逻辑层面探索村庄振兴发展内生机制,优化细化村庄类型(图1),并制定“分型划类”的村庄分类体系(图2)。通过构建特性筛选模型对具有特殊发展要素的村庄进行筛选提取,识别特殊型村庄类型,同时构建发展评价模型对研究样本进行发展水平测度分级,识别普通型村庄类型,最后对两个模型成果进行综合,得出村庄分类深化成果。该分类体系既能有效避免村庄分类类型交叠、指导不精准、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又能实现村庄归类更加科学准确、客观合理,为村庄分类更好指导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决策依据。
图1 村庄类型优化分析图
图2 村庄分类体系建构思路
2.特性筛选模型
通过在前文中对于村庄类型的细化调整,针对村庄分类的核心要求与村庄类型的本质特点,其中针对搬迁、保护、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村庄未来发展具有较强的单因子识别性,因此,针对村庄发展现实需要,构建基于定性因子的特性筛选模型(Village Classification System-Characteristic Screening Model)。例如,村庄是否受到影响无法继续存续可以直接划为易地搬迁类;村庄是否具有社会、自然等特色资源需要保护发展可以划为文化保护类和特色发展类。
利用定性的方式开展特性研判能够简化类型划分工作方法,同时能够清晰研判村庄发展方向和目标。首先,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和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等基础资料能够鉴别筛选易地搬迁类村庄;其次,基于政府颁布的传统村落等相关名录、筛选判定文化保护类与特色发展类村庄;最后,将位于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和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建设集聚区完全连接或者部分连接的确需长期存续的村庄划定为城郊融合类。
(1)特性因子选取。通过前文对村庄类型的细化梳理和基础分析,某些类型因为受到空间或者社会等层面客观存在因素的影响,在判定类型过程中需要视其特性依据对部分村庄进行类型划定。本模型对类型细化成果中易地搬迁类、文化保护类、特色发展类和城郊融合类4 种类型进行识别。因此在村庄分类深化研究过程中对以上4 种类型开展定性研判,依照类型发展方向和内涵特征选取8 项指标因子建立筛选指标体系。各类型筛选指标因子如表2 所示。
表2 特性筛选模型指标选取表
(2)特性筛选框架。在特性筛选模型建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研究的分析梳理,结合对乡村振兴诉求和村庄发展建设、特色营造以及功能定位的综合考虑等等,首先对确需进行定性研判的类型进行筛选,识别得出特殊型村庄类型。
利用8 个特性因子指标研究编定了村庄分类特性筛选模型,用以明确村庄分类体系特性筛选部分的工作流程,并尽可能通过客观指标因子明确村庄类型,该模型工作程序好比一个“沙漏”,各村庄被逐一放入模型进行识别筛选,模型过程中根据不同命令对特征各异的村庄进行归类,从而达到村庄精准分类的目的。在特性筛选模型中,依据村庄发展底线约束、乡村振兴管控要求以及村庄类型判定重要程度,对村庄分类筛选进行了优先级排序,按照是否存续、地域特色、城镇化的逻辑顺序,确定易地搬迁类、文化保护类、特色发展类和城郊融合类的序次开展村庄类型的特性筛选识别。综上,村庄分类特性筛选模型基于8 个不同维度的指标因子开展定性研判,从而确定4 种村庄分类结果(图3)。
图3 特性筛选模型结构图
3.发展评价模型
现行村庄分类在实操过程中在类型划定标准和规范层面上稍显混沌,对于类型划归的描述趋于定性和抽象,导致分类过程中出现类型交叠和类内差异性较大等情况。尤其是集聚提升类作为普通型村庄的主要类型,相较其他三种基础类型,在规模数量上占据绝对大的比重,类型内部各村庄样本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国家总体战略和顶层设计的分类要求,调研研究区客观实际,构建具有差异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村庄分类发展评价模型(Village Classification System-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以深化普通型村庄分类成果。
发展评价模型由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构成。评价目标主要是对研究范围内评价对象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得出评价对象发展等级分布情况。在指标内涵方面,划分为“目标层-系统层-指标层”的体系结构。探索从多个村庄发展目标的维度来选择与之有关的评价因子,并对其进行加权和制定得分标准,最终对研究对象依据标准分别进行赋值,计算得出研究对象发展评价模型模拟结果并辅助归类。
(1)模型指标选取及权重确立。从乡村振兴大背景出发,以乡村发展自身需要为视角,选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层面作为县域村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层进行聚类。通过指标体系的多维度复合评价,从县域层面对样本村庄从资源禀赋、经济社会、人文要素和空间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水平测度和发展评价。依托指标因子选取多样性、客观性和政策性原则,参考现有村庄划类考评指标的研究成果,充分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选取模型指标因子,经过专家评价打分筛选后共包括农村社会总产值、集体经济收入、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教育资源、村民共建参与度和宅基地闲置率等18 个指标(表3)。
表3 村庄发展评价模型指标及权重
由于村庄发展评价模型指标因子内容庞杂,且研究样本数较多,传统层次分析法的单一方法具有一定主观倾向,且单一方法评价结果科学性不高。因此,本研究探索将运筹学和信息论的理论方法引入村庄发展评价模型,通过AHP 法的简洁实用和信息熵的客观准确复合确权,采用优势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因子进行权重计算(表3)。组合赋权计算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单一方法的偏执情况,是一种更为有效、稳重的权重评价体系。避免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优势结合、劣势互补,既能有效克服单一方法面临的问题,也能使得权重计算结果更加科学、有效。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αj表示层次分析法计算中j 项指标所得的权重结果,βj表示熵值法计算中j 项指标所得的权重结果。
(2)发展评价模型结构。依据“分型分类”的村庄分类体系所构建的两步骤村庄分类模型,发展评价模型主要针对所有研究样本进行发展水平测度,根据测度分级结果剥离特殊型村庄类型后识别划归普通型村庄类型。模型从产业兴旺等5 个系统层选取人口总量、用地适宜性、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8 项指标因子对村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对评价结果利用ArcGIS 自然断裂点法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根据普通型类型优化和特性筛选模型分类成果对Ⅰ—Ⅳ四个等级分别归类为中心集聚类、产业提振类、整治提升类和撤并重组类(图4)。
图4 村庄发展评价模型结构图
4.村庄分类深化成果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传统城乡关系高质量转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任务。科学精准开展村庄分类是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先决条件和前期工作,对促进乡村振兴高水平开展具有深远价值。本文着眼村庄分类深化研究核心在于深度解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内生驱动机制,根据村庄划类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困境,深入梳理分析村庄分类相关研究成果,探索制定“先分层、后分类”的村庄分类深化策略,从“约束-统筹”维度构架了村庄分类深化体系,并针对目标路径的发展差异分别构建特性筛选模型和发展评价模型对村庄进行识别划类。由此,根据模型模拟结果继而确定村庄类型深化成果。本文确定村庄类型深化成果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村庄类型深化成果
三、村庄分类成果
(一)基于特性筛选模型的特殊型村庄分类成果
依据前文构建村庄分类体系,首先对具有特殊发展要素的村庄进行识别判定,根据研究样本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按照研究制定的村庄特性筛选模型,逐次从8 个筛选指标,对全部375 个研究样本对象代入进行模型分析计算,最终筛选出易地搬迁类、文化保护类、特色发展类和城郊融合类4 种特殊型村庄146 个(表5)。其中,易地搬迁类包括甘泉、麦积等8 个镇共计53 个行政村,占总样本数的14.13%;文化保护类包括麦积、党川、渭南和马跑泉等13 镇合计17 个行政村,占总样本数的4.53%;特色发展类涵盖花牛、甘泉等7镇共计13 个行政村,占总样本数的3.47%;城郊融合类分布于伯阳、党川等13 个镇合计63 个村庄,占总样本数的16.80%。麦积区在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中作为重点城镇发展区,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该模型分析过程和结果中,城镇开发建设因素也是对村庄分类产生最大影响的维度指标,这也与上位规划编定发展重点相一致,根据其影响侧重的不同分别辅助筛选出易地搬迁类和城郊融合类两种类型。
表5 麦积区村庄分类成果
(二)基于发展评价模型的普通型村庄分类成果
通过对18 项指标数据的分析整理,对样本村庄各指标数据按1—4 分标准进行分级打分,经过加权求和得出各研究样本的发展水平测度值。运用ArcGIS 软件自然断裂点分类法对375 个样本测度值进行4 级断层。通过发展评价模型分级成果与特性筛选模型分类成果做集差,识别得出普通型村庄分类成果。通过村庄分类体系综合模拟,识别确定普通型村庄229 个(表5),其中中心集聚类村庄17 个,占总样本数的4.53%;产业提振类村庄65 个,占总样本数的17.33%;整治提升类村庄91 个,占总样本数的24.27%;撤并重组类村庄56 个,占总样本数的14.93%。
(三)麦积区村庄分类深化成果
本文选取天水市麦积区开展实证案例研究,确定研究样本为麦积、甘泉、渭南和伯阳等17 个镇下辖的霍坪、胡家大庄、街亭和卧虎等375 个行政村。通过构建村庄分类体系模型对研究样本进行模拟研究,得出麦积区村庄分类成果。分类成果具体情况如下:整治提升类村庄91 个,占总数的24.27%,此类型村庄普遍分布于黄土丘陵地区,整体规模相对较小,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处于同地域较低水平,村庄生产生活水平一般,是下一阶段乡村振兴补足短板的重点。产业提振类村庄65 个,占总数的17.33%,此类型村庄主要分布于南部缓坡山地和渭河-国道G310 一线,村庄发展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城郊融合类村庄63 个,占总数的16.80%,此类型村庄主要分布于城镇周边及东柯和颍川河谷区域,村庄具备良好交通区位优势,与城市连通便捷高效,村庄人口保有率普遍较高,能够承接城市功能转移或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转型。撤并重组型村庄56 个,占总数的14.93%,此类型村庄均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黄土丘陵区,村庄发展基础条件薄弱、人口流失大、产业基础差、乡村人居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总体发展程度处于地域内末尾水平。易地搬迁类村庄53 个,占总数的14.13%,此类型村庄多分布于三阳新区和麦积山自然生态保护区两大重点项目规划区内,村庄发展基础整体较好,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受到规划项目建设影响需要进行易地搬迁安置。文化保护类村庄17 个,占总数的4.53%,此类型村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能。中心集聚类村庄17 个,占总数的4.53%,此类型村庄主要分布于河谷区域和城市近郊,交通便捷高效、人口保有率高、村民收入高是其显著特性,村庄发展基础雄厚、人口规模较大、产业规模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建设好。特色发展类村庄13 个,占总数的3.47%,此类型村庄具有非文化性质的特色发展资源,且资源优势具备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村庄振兴发展能够展现地区特有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在充分研究梳理村庄发展内生机制的前提下,理清村庄发展各类影响因素,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村庄分类技术路径和类型两大维度进行村庄分类深化研究。构建分类体系对村庄进行科学分类,以研究区促进乡村振兴高水平发展。
1.分类有序促进村庄规划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统筹在县,落点在村。乡村振兴建设能否取得高质量成效,关键在于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有效深度衔接。本文探索深化村庄分类体系,在已有四大基础类型的框架下,统筹发展引导与类型管控,综合村庄自身发展特色要素和综合发展潜力水平对村庄进行深化分类,最终细化得出易地搬迁、撤并重组、中心集聚、文化保护、产业提振、城郊融合、特色发展和整治提升共8 个村庄类型,以期更好指导村庄分类有序发展,提高乡村振兴实施成效。
2.扎实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麦积区村庄分类深化研究,并对研究成果归纳分析。麦积区村庄发展水平南北差异明显,村庄发展水平受通勤便捷程度、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明显,村庄振兴水平也在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度、发展资源丰富度以及产业经济贡献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位于区域西北部黄土丘陵区的村庄受制于土地资源有限和交通联系不便等因素的束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该区域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乡村振兴补短板的重要发力点。位于渭河-国道G310 一线和南部秦岭山地的村庄,得益于便捷的区位优势和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村庄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中位等级,以村庄第一产业为主体同第二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潜力较大。位于麦积城区近郊范围、东柯和颍川河谷区域的村庄,地理区位优越、基础配套丰富、用地适宜性好、交通便捷程度高,受到城市功能辐射带动作用影响,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村庄整体发展水平保持高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讨论
村庄分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理气候差异明显、资源禀赋迥然有异,进一步导致了村庄基础面貌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乡村振兴能否取得切实成效,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加强对村庄发展的客观引导和协调管控,扎实推进县域层面统筹村庄分类工作,以指导城乡融合高水平发展。本文深入梳理分析了村庄类型划分的体制机制和内在逻辑,面向实践需要对村庄分类体系进行了深化探索,通过类型优化和技术路径重塑为村庄分类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村庄分类有序发展提供参考,但其构建体系的普适性和分类型的适用性、科学性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