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内在关联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析
2023-02-28靖倩倩
靖倩倩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631)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0。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2]11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展开,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了“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3]的时代命题。“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无疑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而“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4],它本质上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运用。
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有怎样的深层关联?深入梳理二者内在关联,既有助于深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进一步推进它的总体构建和实践展开,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助益于我们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还有助于深化对如何发展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因为“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及其重点关涉对象都是新时代要完成的重大课题。
一、尊重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大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科学性上同源共振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5]。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有价值的地方,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它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历程,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6]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揭示了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也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普遍的基本规律,当代“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一定要符合这个基本规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党带领人民尊重这个基本规律的正确选择。
这种选择就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宣告中国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7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10 月下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周年纪念会上就曾提出“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的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将坚持胸怀天下、“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总结为百年大党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在其背后,是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透过历史规律的望远镜细心观望,选择做符合历史规律的事情、不做违背历史规律的事情,深知“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这符合唯物史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7],相反,“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8]。“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就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规律所作的正确的历史选择。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文明进步是建基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上的历史进程,在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支配下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质量和水平。因此,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绝不能以某种单一标准来评判人类文明,从历史尺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社会机体构成等历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准。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唯物史观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衡量标准出发,始终秉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态度来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第一,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态变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9]9这不但揭示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历史规律,也表明了经济实力是人类文明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由此来说,判断一种文明形态是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主要看它为提高人类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实实在在作出了多少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探索,明确强调,“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10]314。由此,想方设法促进社会生产力又快又好地发展,就成了我们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来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要求。我们很快认识到,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并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发明来推动发展生产力。新时代,我们继续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92。为此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所孕育出的中国经济的体量和活力对增加人类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3 年到2021 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1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中国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具有超大人口规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还有力推进和拉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经济发展,这正是中国“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充分彰显。
第二,不同文明之间交往形式及交往关系的发展也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人类文明史就是生产和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历史。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概念,交往包括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两个核心构成。交往形式是指人们进行交往的具体方式;交往关系指人们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结成的关系,制约着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一整体[12]。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3]568-569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它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3]520。具言之,在从地域性交往到世界性交往、世界历史的时代,各个民族、国家在普遍交往中可以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成果以创造出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更或者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国家在面临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极端冲突时,形成了社会发展中的跨越现象。也正因如此,人类文明既是统一的也是多样的。马克思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文明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形成为前提。因此,由世界交往推动世界“一体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的探索,始终坚持世界历史眼光,从未偏离人类文明发展大道。我们愈益明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个历史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1]510。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科学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的重要性彰显出来。历史大势、时代大势或潮流往往是某一历史阶段的趋势,它们是历史规律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或者说历史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1]510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们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敏锐地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我们清醒认识到“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4],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主流中,“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15]。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258,人类虽然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16],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7],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把我们一贯倡导的不同文明共生互鉴理念推向新的高度。这正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质之一,即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尊重不同文明形态的和谐共生。
总之,与西方国家大肆鼓吹的“零和博弈论”“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等违背历史规律的错误论调大相径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2]298。而这同样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要求的遵循,又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凸显。如前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将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维系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新时代“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的典型,根本上就是因为它们是顺应历史大势、时代潮流的结果。
第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也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维度。社会全面进步、协同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指出,人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本质统一的系统存在,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3]604,表现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在结构的、客观内在机制的系统存在。此外,社会有机体并不只限于单一的民族国家内部,在世界性交往系统的推动下形成的则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机体。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开放发展,当今现代文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这“三大矛盾的加深”。由此,文明的进步也取决于对这“三大矛盾”的破解。中国道路为解决这“三大矛盾”进行了有益探索,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破解这些难题有着极强的借鉴示范效应,为推进人类文明整体进步、协调发展作出了独有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开拓者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总体性特征,“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0]250,继承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现代性的整体性要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虽然贯穿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自然以及人的心理结构之中,但却是片面的、畸形的“一元现代性”,只重视经济领域的发展,而马克思提出的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多元现代性”,即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创新、社会进步以及人的现代转型等方面全面地赋予现代性的价值[18]。在改革开放40 多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程中,我们既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也注重“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10]367。为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兼顾“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最优的经济体制,为人类文明如何在既增强物质基础又维护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有效路径。进入新世纪,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要求,重申社会主义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解决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推动物质、政治、精神、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时代,我们创造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创了“五大文明”综合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这些符合历史基本规律进而着力凸显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探索中,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的在场,也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在场。
因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注重民族自身内部机体的健康协调发展,而且作为世界文明的一分子也追求全球有机体的文明整体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1]4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和谐世界作为整个世界有机体的发展目标和重要实践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涉及物质基础、国家制度、思想文化、治理体系、生态意识、国际秩序等多方面的文明新创造”[19],全方位破解了“三大矛盾”的发展悖论。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沿,对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一次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启示,成为“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谓之“新”,因为它根本上有别于传统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过于重视创造物质财富实现资本逐利,甚至不惜造成人的异化、社会畸形发展的文明;有别于为了拓展市场、占有资源不惜发动侵略诉诸武力的文明;有别于为了垄断先发优势捍卫自己中心地位、排他性的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是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选择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文明。正如上面分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鲜明的性质和特征,根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是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尊重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历史规律、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发掘和生成社会主义优势,顺应客观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不断争创发展优势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结果。尊重客观规律及其决定的历史大势、时代潮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是要做到“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20]。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上科学性的核心诉求,亦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时代化和凝练化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路,当然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开创深层次的科学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共同根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都是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真理的典型表现,两者又共同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互支持、相互助益。
二、遵循历史进步方向、谋求人类解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价值性上同根共生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尺度。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关怀人的现实存在和终极存在,以实现人类解放为价值诉求。《共产主义原理》就曾强调,共产主义就是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3]689。《共产党宣言》则明确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42,主张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1]。习近平总书记为此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2]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科学地分析、把握人类历史演变规律进而寻求人类解放的理论,它既为人类科学地指明了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也始终将人类解放作为价值理念、价值追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价值追求,在现代国家具体践行上,大致上可区分为两种相互关联的维度,即对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求发展、对外推进世界共同前进追求人类进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所谓历史进步,不仅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还指是否促进人的发展、不断实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进步的理想境界,因为它在促进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实现每个人和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成为“自由人联合体”。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具有真挚的人文价值关切、崇高的价值理想,不仅仅是揭示历史规律的科学,更是追求人类解放的科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3]占据道义制高点,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确保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资本主义文明形态中,“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9]46。资本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它对内以一种“隐蔽的奴隶制”形式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对劳动人民进行无情的盘剥,对外则以一种“公开的奴隶制”形式即通过抢劫、暴力或用收买和欺骗来取得殖民垄断地位,人、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全部异化,成了“单向度的人”。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文明形态的建立,是把现实存在的“所有的人”作为惠及对象,旨在“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24]。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民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历史,赋予了人民主体性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历史内涵。首先,肯定和捍卫人民的民主权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践过程中,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环节齐头并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3],开创自由民主生活的新局面,使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着力点。中国共产党早在20 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就把这一点标示出来,强调“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5]。改革开放后,我们多次强调,“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两个“根本原则”。新时代,我们郑重宣布,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性提出“五个一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以及一切由人民检验)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6]。中国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等实现历史性跨越,共同富裕取得了新的成效。最后,在推进人的现代化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人的现代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完成的核心标志。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新发明的发展,推动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物的世界,在全球市场化的过程中,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27]。对自然的攫取和物欲的贪婪造成“生态危机”和“物化问题”,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就是一种“物化”的现代化,引致一系列生存危机、文化危机和意义危机。马克思指出,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就是把构成人的全部的“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程,也就是逐步向“人的自由个性”的人类存在形态、文明形态变革的过渡性演变,中国人民的生存样态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基于对人的存在状态和需求变化的判断,及时调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8]9。人民生活需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通过“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8]9。从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合乎人的真正自由个性的发展,超越了西方社会文明形态中人的物化、单向度的发展。因此,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就是在走向人的现代化,这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关于现实的人民生存关切的深化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8]45,创造性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理念,旨在开启一种新的人类存在方式和国际交往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开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和奴役性国际分工,实际上构建了以国家分工为基础的“中心-外围”式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目的是“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9]36。社会主义文明追求的是人类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状态。中国共产党始终铭记毛泽东强调的“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9]的论断,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3],不断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而奋斗。21 世纪初,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顺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借助于上海合作组织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后的发展中,对内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念,对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和谐世界理念,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新时代序幕一拉开,我们就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推动全球发展迈向新时代,造福各国人民”[30],“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1]424-42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打造各种具体命运共同体;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1]425;鲜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进步、各国人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把历史唯物主义占据道义制高点的理论本质鲜明地昭示出来,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沿着历史唯物主义指明的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始终尊重其价值关切、依循其价值指引、追求其价值理想而生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这是其内在的基本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谓之“新”,是因为它是遵循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是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不断致力于人类解放和世界大同的文明形态,也因之根本上有别于资本主义主导的以资本牟利为中心、秉持西方文明中心论或优越论的传统文明。正如上面分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这些本质特征,同样根源于历史唯物主义对“道义制高点”的占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和不断努力践行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关切、价值诉求的结果。
这恰恰同时也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核心特征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明确指出:“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28]200诸如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响应这个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彰显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关切、价值诉求。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典型代表,我们明确强调它把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在和平、普惠、共治中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拓展到世界范围,努力“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8]433,推动世界人民发展和解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蕴含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自觉弘扬、践行。世界的和平发展离不开互相开放和彼此包容,公正民主离不开普惠、平衡和共赢。“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可以看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不仅都共同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而且都始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价值立场,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关切、价值指引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价值维度,两者在价值追求上同根共生,在现实中相互促动、彼此促进。
三、发挥历史主动、形成历史自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生成性上同途共进
实践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科学揭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体力量。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历史本身有自己的客观规律,但另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9]470,人民在历史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主体选择性、创造性。合理的做法是在对客观规律、历史大势、事物发展内在逻辑等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主动作为、积极发力、能动创造。“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1]51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2021 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等重要场合反复强调的这句话,把历史唯物主义尊重社会主体的历史主动这个基本观点简洁生动地表达出来。毛泽东很早就强调:“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1]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其一,历史唯物主义对主体能动性的肯定大大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其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主动寻求自身解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武器。
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都是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精神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4],“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32]。这个光荣传统中的“历史主动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四对词组对之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另外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进一步分析,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做到“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33]。质言之,所谓历史主动,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依据,在掌握规律、顺应时势的基础上,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困难和问题、危机,迎难而上,敢于和善于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发展,牢记“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34];二是主动出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1]510,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三是“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21。不断创新,应是最重要的,三者实则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就是在直面各种难题及时抓住历史机遇,在锐意革新中不断奋进,夺取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74。的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就面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巨大难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叠加造成的丧权辱国、国贫民弱、民不聊生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直面这些问题,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主动担当、勇往直前、努力拼搏、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巧妙地利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提供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结束了近代以来的百年羞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就面临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考验,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我们创造性地“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且“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35]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2]22。在回答这些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就遇到如何实现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难题,我们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新理念,不断深化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妥善处理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文明)、公有制和私有经济、计划和市场等重大关系;敏锐地抓住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大势的历史机遇,及时打开国门、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顺应历史规律、时代大势、“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典型,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和“伟大创造”[36],也是把握历史主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典例,不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而且使之不断走向成功。
新时代更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说,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来,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3]。正是这种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历史担当,推动新时代不断取得丰硕成就,昂首踏上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
这其中,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改变世界、主动担当历史使命的主体性精神。当今世界,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3],个别地区和国家的单边主义甚至贸易保护主义有日渐上升之势,强权主义和霸权主义仍然很有势力,新干涉主义时有发生,信任、治理、和平、发展四方面的“赤字”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性重大难题,严重影响国际间良性交往、合作发展。另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3]。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前进的步伐。”[37]我们审时度势,抓住这些机遇、顺应历史吁求,主动加强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创造性地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自觉付诸实践,设立丝路基金,打造“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一系列的国际合作论坛或会议;支持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促进全球治理民主化和公正化;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些就是历史主动的鲜活体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中国方案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精神,将对人类命运的担当作为自己的基本使命,有力地指引着人类21 世纪的历史实践,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换言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形成历史自觉,不断化解重大难题、抓住历史机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伟大征程中生成的,而这恰恰也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生成根据。“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这一坚定态度,就是强调我们决不能为问题、困难和乱象所迷惑和困扰,决不能为逆风和回头浪所阻碍,不做历史及其机遇面前的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和时代发展的引领者。
前述“创造”和“站在”都充分体现了主体能动性,背后是强大的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它们都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运用历史自觉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相同的生成性和生成路径。而且,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两者是相互助推、内在融合的。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都根源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共同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发挥历史主动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两者相互交融、互相支撑、彼此助益。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是初步形成,它非常需要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也恰恰是新时代建设的重要使命;“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所重点关涉的对象,诸如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质量发展都是新时代建设的重要主题。这也意味着,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动两者的有机交融、良性互动,是一个亟须重视的大课题。这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也有助于在中国大地上更为充分地彰显“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