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23-02-28路志欣

学周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师范生核心素养

姜 明,路志欣

(1.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2.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黑龙江鸡西 158100)

教育部发布的2017 版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这就对高中教师的教育素质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而部分师范生作为未来的高中教师,如果高师院校能从培养优质师范生队伍的过程着手,则能够尽快地从教育源头上培养、输送具有现代教育核心素质的新一代优秀教师,促使师范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加入现代核心素质教育的大课堂,进而促进我国稳步深入培养高中生的现代核心素质教育。因此,研究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类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1-2]。国内很多专家学者针对师范类学科核心素质培养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孟燕平提出了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策略,顾馨梅等人提出了高职院校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策略,张乐勤提出了师范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机制[3-5]。本文提出了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核心素养能力的策略,希望为地方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一、生物科学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一)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

深入调研中学培养生物学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一线专家意见修订、完善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工作体验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调整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坚持以培养掌握坚实的教育基础理论与实际技术、富有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可以胜任培养核心素质工作的中学生物学师资为目标,整合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创新实践及素质拓展类课程,使之形成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合理调控专业课开设时间,提早专业课的开课时间,延长专业课课时,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加强与高中生物课程相联系的基础教学和生物课程标准研究教学,以提高生物师范生科学知识系统与高中生物课程的适配度;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培养师范生动手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加创新实验、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倡师范生认真研读中学生物课本,结合最新的研究热点制作教学课件,完成教学设计,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重视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史和专业交叉融合,积极开展与生物科学史有关的选修课和发展前沿讲座,生物科学不断发展,因此师范生要与时俱进,时刻关心科研动向、研究热点,完善学习系统;扩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如班主任工作、教师的人际沟通与交流、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通过通识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开阔他们的视野。

(二)建立“高校、中学”协同培养机制

生物科学专业与基础教育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研究教育教学、评价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构建了“高校、中学”协同培养、合作共赢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生物科学专业与多所中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师范生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线开展涵盖师德体验、教学、班级管理和教研等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检验师范生的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地方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本专业在实习、见习和“三下乡”支教的同时主动送课上门,为实习或支教学校全体教师开展专业知识、教师技能、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中学教师、教研员、校长参与制定师范生的培养方案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教育基地协同合作下持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中学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合作,从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等多个角度开展“育人”研究。有机衔接“三下乡”“顶岗支教”和乡村教师“国培计划”,有效培养师范生助力乡村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完善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生物科学专业实践、基本教学技能实践、教育综合实践三类。生物科学专业实践包含遗传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实践类课程;基本教学技能实践包含微格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等;教育综合实践包含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环节。本专业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一学年重视“三字一话”、师范生职业技能等教学基本功训练,由师范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师范生板书、朗诵等基本技能,此过程主要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于“教师”身份的认知;通过动植物野外实习促使学生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知识,了解动植物资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大二、大三学年,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验课增加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善于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以及创新意识;适时开展教育见习,通过听评课、写教案、听报告、观察课堂教学活动等增强学生的从教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强微格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技能,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具备较好的生物科研和教学能力。大四学年主要进行教育实习和研习,撰写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由高校和中学教师实施“双导师”指导,严格把好“备课、写教案、试讲”三关,双导师都要参与指导实习生的听评课,有效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反思评价能力,从而确保他们适应中学课堂。教育研习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师范生通过听课后的心得体会、上课后的教学反思以及汇报课、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等研习学会反思的方法,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教育类知识与相关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升教学技能

强化教育实践,打造智慧课堂,虚拟仿真教育实习体系。提倡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实习形式。通过教育实习实践,师范生能感受高中生物教师的工作,并观察学生、课堂的情况,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的职业;通过实习实践,师范生能够发现感兴趣的教育教学问题,从而进行更加广泛的教育调查研讨;通过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能进一步形成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师范生能在校内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提升教学技能,实现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内化教师的职业自我认同感[6]。组织师范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从师技能比赛,从而检验训练及考核的成效。强化师范生的三笔字训练,通过模拟授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板书设计、即兴演讲评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以赛促训,切实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中学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杰出校友为师范生举办相关的演讲、教师成长报告,让他们学习班主任和骨干教师怎样教书育人,以此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五)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鼓励生物科学专业教师积极推行以发展生物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及时将本学科最新进展与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生物实验课,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将课堂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新冠病毒等,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并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学习状况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课程文化。以教学质量为导向,推动变革教学方法手段。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鼓励教师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建设好线上教育资源,并及时把课件、教学大纲、微录像以及考研试题等资料公布在网络上,以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或翻转课堂教学,创设开放型课堂,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纳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全面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更新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拓宽师范生的眼界,增强师范生的发展意识,以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六)积极组织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开放实验室,教师根据授课或科研的方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培养师范生人才的重要作用。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并择优推荐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密切联系科学探究活动与现实生活,在专业课教学中穿插与现实生活生产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识[7]。通过举办“解读诺贝尔奖、制作动植物标本、为参观我校标本馆的小学生解说”等活动,锻炼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吸收与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组织师范生积极参与“学生公益劳动周”“关注留守儿童”等社会服务,参与教师研究项目,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二、保障措施

(一)制度和师资保障

建立院、系二级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健全的教育管理制度、培训体系与考试评估系统。完善师范生的专业建设,落实师范生技能培训专用的教学场所,如微格课堂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室等。加强给师范生配备和培养专业教师,建立校外导师资源库,吸纳优秀的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作为师范生的导师,为师范生配备兼职班主任。建立“计划—执行—反馈”的工作制度,以通畅反馈途径。学院领导和督导组要不定期地调查检查和定期考评师范专业教师的工作开展状况。

(二)因材施教、保证质量

不断总结教学工作经验,定期与中小学教师沟通学术与专业,因材施教,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师范生的从师技能。制定《师范生成长手册》,实行导师制,按照成长手册计划,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指导师范生开展从师技能训练,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确保每名师范生都能写一手好字、有好方案、学好教材、听好课程、参加好班会。树立学生的教师职业信念,提高其学科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他们达到从师技能标准,培养学生厚重的人文素养和豁达的人文精神,让他们热爱教师职业,奉献教育事业。

三、结语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核心素养,需要学校、教师、实习基地和师范生本人通过长期协同合作,在多方共同努力的作用下,师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较大提升,进而推动全民的科学素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全面优化教师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学科课程教学设置,强化教育实践,推进开展以提高师范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进而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为中学培养会教学、高素质的中学生物教师,从而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8]。

猜你喜欢

师范生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