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的探研式教学设计和评价
2023-02-28陈祝清
陈祝清
(将乐县第一中学,福建 将乐 353300)
国家“双减政策”要求做到校内作业、教师工作、校外培训等多方面的减负,同时政策落地需要在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学生作业等高效有序。探研式教学,指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研活动,得出结论,使学生参与并体验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1]开展问题教学,前提是理清考点的知识结构,并对引用真实情境提出有递进性、逻辑性的问题链;然后通过探研式教学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解析真实的情境问题,科学合理地表述问题解答思路。因此,基于情境的探研式教学设计和评价是提质、增效、减负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贯穿情境培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复杂、开放、真实问题情境;情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好的情境能引起观察、讨论,形成概念,了解特征,形成思想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若选择的视频、图像、文本能有以上作用之一时,便可采用并服务于教学;特别是教师选取乡土情境并设计适度的问题链引导,必能激发学生探研热情,培育学生必备的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增加学以致用的效果,减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负担。
(一)依托乡土探研,强化区域认知
在气候类型、特征和成因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中国南方重点林业县、中国毛竹之乡——将乐的森林、竹林图片或视频,设计以下问题链引导学生案例分析:
1.将乐是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征?
2.将乐荣获中国“十佳深呼吸小城”之首,如此宜人的气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分组探研,在思考本例第一个问题时,要落地将乐地理特征,强化区域认知;在探究家乡地理问题过程中,更易贴近实际,通过调查等方式形成地理实践力;在思考本例第二个问题时,学生要链接气候的影响因素知识思维导图,用综合思维去分析将乐气候的成因,进一步加深对乡土区域知识的认知。
(二)链接家乡案例,深化综合思维
教师展示脐橙实物和图片“三明廖源村果农采摘红心橙”,让学生观察脐橙实物和图片并思考以下设问:脐橙种植属于什么产业?三明廖源村为什么适合红心橙种植?教师以探研乡土地理为主线,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主题;学生课前完成预习模块知识填空,并建构思维导图;课中展台投屏导图,上台讲析影响农业生产自然和人文区位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教材配图,师生共同探研农业自然和人文区位;学生展示课前搜索的三明廖源村红心橙种植相关资料,并对影响三明廖源村红心橙种植的自然和人文区位条件进行分析,教师引导答题表达。教师利用希沃投屏学生查询的部分资料:三明廖源村引种了美国的红心橙,品质佳,皮薄无核、肉厚汁甜;注册了产销红心橙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扩大脐橙产业规模,与一线城市果品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以高出普通脐橙数倍的收购价预订了次年的年产量,全村脐橙总售值估计将达一千多万元。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找出资料中品质、公司、购销合同、收购价、总售值等有效信息,判定该资料体现了影响三明廖源村红心橙种植的区位因素是市场,同时让学生表述红心橙种植的区位条件,纠正了口语化的表达,给出了“品质优,价格好,市场广阔”示范答案。有了这次师生深度探研的经历,学生再次研读以下部分查询资料:科技特派员到三明廖源村技术指导根治黄龙病、配合合理施肥、培育无病毒柑橘良种苗、病虫害绿色防控,能轻松自如地获取资料中有效信息,确定该资料体现了影响三明廖源村红心橙种植的区位因素是科技,并能正确表达出该资料反映的区位条件:科技服务好。在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下,学生能结合乡土材料从气候、水源、土壤、市场、科技、历史等方面综合分析三明廖源村红心橙种植的区位因素,并能正确表达三明廖源村红心橙种植的综合区位条件。
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中开展启发引导式学习,学生深入小组合作探研式学习,以生为主,引导学生探研展示,开展深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采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课中开展希沃对抗练习,进行学习成效评价。
(三)挖掘情境问题,探研助力实践
探研式教学是对讲授式教学进行改进创新。教师选定问题情境,学生自行设计真实问题,并开始小组探研;学生链接结构化知识,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独立表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科学合理地表达,在解答过程中小结提升;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进一步进行小组探研活动,助力培育地理实践力。
教师在讲析环境问题时,案例展示学生喜爱的情境——漫画“地球出汗了”,学生读图后分小组自行设计以下递进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地球出汗了”反映什么环境问题?该问基于全球变暖这一基础知识设计,虽较为简单,却是本次探究的根源。第二个问题: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该问由第一、二组学生提出,基于影响环境问题的因素思维导图提出,落实到“全球变暖”当前重要环境问题,考查了学生综合思维。第三个问题:上述环境问题有什么危害?该问由第三、四组学生提出,基于环境问题的影响思维导图提出,落实到“全球变暖”的重大危害,考查了学生人地协调观。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又提出了递进问题:人类应该怎么做?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借鉴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自己推进了探研的深度,强化了地理实践意识。
二、巧设问题重引导
在利用教材或乡土地理情境教学中,教师或学生自行设计一定质量的问题或问题链,必将推动探研活动纵深发展,不仅增加学生运用情境理解知识的效果,而且通过精选试题典例精析,减轻学生盲目刷题造成的学习压力。[2]
(一)剖析经典试题,把握设问要求
教师设问或引导学生设问时,强调以下设问细节:从培养学生能力(图文解读、区域认知、整体性思维、正逆向思维等)角度设问;小切口入微问题,重视设问的有效度;设问表述要科学和准确;提出引导性设问,如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等,明晰设问意图;注重核对问题的考点分析,力争不重复,有层次和区分度;收集学生常见的错题改编设问;针对知识点的检测用课标要求水平选用设问词,如说出、分析、阐述、例析等,注意问题链的递进性;教师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设问,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试题的意图,可在确定的行为特征和内容领域内,很好地测量学生的能力。现推敲2021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综合题设问,体会高质量的设问意图。
笔者根据文章的设问要求,分析上述考试试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设问词体现了课标要求水平,通过比较考察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说明原因考察了学生图表解读能力、对比思维等;第二,从小切口聚焦微问题设问,对农业生产地域差异从“追花采蜜”的小角度切入设计;第三,巧妙运用增加引导性的情境,即指设问中的“那拉提与可可托海都是‘追花采蜜’的理想之地”;第四,问题有开放性,说明理由可从那拉提与可可托海两个区域出发回答;第五,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采蜜期长短。
(二)巧设递进问题,深度开发情境
在学生探研海陆风时,教师可链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第34 页导入情境材料《台海使槎录》中台湾海峡两岸风变化,同时基于海陆风形成的相关原理,创设以下问题链:
1.绘制福建省、台湾岛与台湾海峡的相对位置。
2.运用海陆风的相关知识,绘图并说明“内地之风,早西晚东”和“台地之风,早东午西”及成因。
3.准确判断内地或台地近地面早午风向。
4.中午在海峡西岸一海景房阳台上晾晒的衣服飘向屋内,则可断定阳台面向东侧的海峡,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师生共同探研问题链,使用了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判定了内地早西北风午东南风,台地早东南风午西北风;教师改变情境材料由导入激趣到迁移运用、巩固新知,设计以上问题链,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三)剖析活动设问,探研讲析实效
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48 页水循环活动题,笔者总结了该题设计的问题有以下特点:链接真实的农业生产情境-砂田;第二、三题各配一图,图文材料结合;第三题答案是基于第一、二题答案的归纳总结应用,设计递进式问题链。
针对以上问题链设计特点,教师可制定以下新教材活动题讲析策略:课前补充有关影响蒸发、下渗等环节的因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前思考,按综合题考试要求作答。课中引导学生先回顾相关的知识结构;按小组探研课前成员思考所得答案,如共同分析砂石层的特点,判断透水性,增加砂田的下渗量,提高土壤的湿度。同时联系到温度因素,因为砂石层能够阻挡阳光对土壤的照射,会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特别是第三题的答案,能否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思路是关键,再加上“砂石会影响农田的下渗和蒸发”内容加以作答。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探研中还生成设问:“人造砂田对当地发展农业有何意义?”进而强化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探研评价助树人
(一)推敲标准答案,评析表达要求
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设置情境问题链的标准答案,通常在答案设置中要注意以下要求:把握科学性,多层把关;初中、高一试题的答案最好引用教材原话;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和合理的分值;答案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要切题简洁。
现推敲以下2021 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综合题答案,体会高质量的答题要求。
答案体现了比较题意,采蜜期用长或短,表达科学规范;原因分析从纬度低或高到气温高或低再到花期长或短,体现三者之间逻辑关系;答案比较可从那拉提比可可托海或可可托海比那拉提展开,体现了答案的开放性。
(二)预设分层评价,提升表达水平
教师预设学生“比较两地采蜜期长短并说明原因”水平分层评价,共设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多级评价内容,加强学生答题意识和表达规范,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
(三)多方评价表现,激励活动探研
教师可预设“学生按小组开展探研活动表现”的分层评价,设定从水平一到水平二再到水平三标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评价,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