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对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分析

2023-02-28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2期
关键词:轴性融合术活动度

刘 磊

(麻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黄冈 438300)

颈椎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术式,近年来得到了普遍应用[1]。随着行颈椎融合术患者数量的增多,术后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一些患者在接受颈椎融合术后出现了颈椎活动度较小、相邻关节退变速度快等问题[2]。在众多的颈椎融合术后并发症中,轴性症状非常常见,患者会感到颈部、肩背部长期疼痛、酸胀、僵硬、沉重感、肌肉痉挛等[3]。研究指出,颈椎融合术后辅以康复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4]。本文就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对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自2020 年7 月至2022 年2月在我院行颈椎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中筛选出124 例进行研究。病例纳入标准:1)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颈椎病,且采用颈椎融合术进行治疗。2)首次进行颈部手术。3)术后生命体征平稳。4)意识清晰。5)知晓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病例排除标准:1)合并颈椎结核、肿瘤、外伤等其他颈部疾病。2)合并精神疾病。3)存在智力障碍。4)临床资料不全。5)未能完成本次研究。将其平均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2 例患者中,有男性35 例,组内所占百分比为56.45%,女性27 例,组内所占百分比为43.55% ;年龄最小35 岁,最大70 岁,平均(56.67±5.72)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12 年,平均(7.69±2.63)年。观察组62 例患者中,有男性34 例,组内所占百分比为54.84%,女性28 例,组内所占百分比为45.16% ;年龄最小33 岁,最大70 岁,平均(56.62±5.79)岁;病程最短1 年,最长13 年,平均(7.71±2.73)年。两组上述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从术后第1 天开始进行四肢屈伸活动,注意防止颈部扭曲或震荡,待四肢主动活动良好后可下床进行活动。之后逐渐增加上肢和下肢的锻炼难度和强度,上肢锻炼主要包括手部捏、握活动及扩胸运动等,下肢训练主要包括屈髋、屈膝、收缩股四头肌、活动踝关节等。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1)术后6 ~24 h 内,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将手掌依次放在患者头部的上方、下方、左侧、右侧,并施加一定的力量,让患者通过收缩颈部肌肉与医生的手掌对抗。每次对抗的时间为3 ~5 s,每个方向对抗3 ~5 次,每两次之间间隔3 ~5 s。以上为一组运动,每天完成2 ~3组训练,每组训练之间至少间隔5 min。2)术后24 h,指导患者取坐位,保持双目平视前方,挺胸收腹,足部打开至与肩同宽并平放在地面上,上臂贴在躯干两侧,肘关节屈曲90°。指导患者双手握弹力带,掌心向上,呼气的同时匀速、缓慢地将前臂外旋,保持上臂贴紧躯干,下颌向后收,保持3 ~5 s;吸气的同时匀速、缓慢地将前臂和下颌复位。重复5 次为1组,每天完成3 ~5 组训练,每组训练之间至少间隔5 min。3)手术24 h 后,指导患者面朝墙壁站立,保持颈部呈中立位,挺胸收腹,足部打开至与肩同宽,肘关节屈曲90°,掌心贴在墙面上。呼气的同时身体向前倾斜,始终保持颈部呈中立位,膝关节稍弯曲,保持5 ~10 s;吸气的同时缓慢恢复至原位。重复5次为1 组,每天完成3 ~5 组训练,每组训练之间至少间隔5 min。在训练的过程中,一旦患者感到劳累或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并适当休息。

1.3 观察指标

1)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0 d、术后2 个月。指导患者取坐位,头部保持不动,肩部放松,双臂下垂。设置力度为0.2 kg,将感应头放在患者手臂麻木或疼痛较重一侧的斜方肌部位,匀速下压2 ~4 s 后匀速放开,根据测试仪屏幕上显示的曲线判定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2)颈部活动度。评价时间为术后1 d、术后2个月。使用专用的量角器测量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3)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0 d、术后2 个月。评价工具为日本庆应大学整形外科制定的轴性症状12分法,评价内容包括颈后部疼痛、颈项背僵硬、肩部疼痛、肩部颈项背僵硬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均为0 ~3 分,评分越高表示轴性症状越轻。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时间为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0 d、术后2 个月。评价工具为Barthel 指数评分表,分值为0 ~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的对比

术前及术后1 d,两组的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术后30 d及术后2 个月,观察组的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的对比(mm,±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的对比(mm,±s)

组别 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后30 d 术后2个月对照组(n=62) 5.51±0.92 5.57±1.03 5.92±0.89 5.95±0.93 6.01±1.21观察组(n=62) 5.50±0.93 5.61±1.05 6.25±0.77 6.70±1.02 6.93±1.10 t 值 0.060 0.214 2.208 4.278 4.430 P 值 0.952 0.831 0.029 <0.001 <0.001

2.2 两组术后1d 及术后2 个月颈部活动度的对比

术后1 d,两组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个月,两组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均大于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个月,观察组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的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1 d 及术后2 个月颈部活动度的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1 d 及术后2 个月颈部活动度的对比(°,±s)

组别 前屈 t 值 P 值 后伸 t 值 P 值术后1 d 术后2个月 术后1 d 术后2个月对照组(n=62) 7.28±2.75 30.32±5.68 28.748 <0.001 5.07±2.12 28.75±6.13 28.746 <0.001观察组(n=62) 7.33±2.91 36.53±6.65 31.675 <0.001 5.05±2.07 32.21±5.39 37.039 <0.001 t 值 0.098 5.591 0.053 3.338 P 值 0.922 <0.001 0.958 0.001

2.3 两组手术前后轴性症状评分的对比

术前及术后1 d,两组的轴性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术后30 d 及术后2个月,观察组的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轴性症状评分的对比(分,±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轴性症状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轴性症状评分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后30 d 术后2个月对照组(n=62) 4.27±1.07 6.26±1.38 6.50±1.38 6.93±1.32 7.51±1.28观察组(n=62) 4.30±1.11 6.31±1.15 7.75±1.21 9.33±1.12 9.89±1.20 t 值 0.153 0.219 5.363 10.916 10.681 P 值 0.878 0.827 <0.001 <0.001 <0.001

2.4 两组手术前后Barthel 指数评分的对比

术前及术后1 d,两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术后30 d 及术后2 个月,观察组的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续表2

表4 两组手术前后Barthel 指数评分的对比(分,±s)

表4 两组手术前后Barthel 指数评分的对比(分,±s)

组别 Barthel指数评分术前 术后1 d 术后7 d 术后30 d 术后2个月对照组(n=62) 56.23±9.80 33.17±6.92 45.85±7.92 55.28±8.37 73.65±11.87观察组(n=62) 56.34±9.51 33.29±6.70 55.33±7.98 67.62±9.21 90.12±12.33 t 值 0.063 0.098 6.639 7.807 7.577 P 值 0.950 0.922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颈椎是脊柱中体积最小、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部分。颈椎病是一种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会因为颈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到压迫及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出现颈背疼痛、僵硬、四肢麻木、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等症状[5]。导致颈椎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颈部劳损、长期负荷较重、外伤等[6]。近年来,电脑成为很多人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人们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较长,且长期保持单一、不正确的坐姿,这就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并趋于低龄化[7]。临床上根据患者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等类型,其中比较常见的类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8]。每种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的差异。

临床上在治疗颈椎病时,多采取改善生活方式、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等非手术疗法,但部分患者的病情较重或经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9]。颈椎融合术多年以来一直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但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可达45% ~80%[10]。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症状的主要原因是术后不敢随意活动颈椎,使颈部应力不平衡,局部组织代偿性增厚,神经和血管易受到牵拉和炎症刺激[11]。研究指出,颈椎肌肉的力量与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12]。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是一种等长运动方式,运动过程中患者的颈椎保持静止的中立位[13]。在颈椎融合术后早期让患者进行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可促进肌肉的收缩、放松,使挛缩的结缔组织得到牵拉,使结构紊乱的胶原纤维得到重新排列,从而可增加颈部深层肌肉的力量,平衡颈椎双侧肌力,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减轻颈部的各种不适症状[14]。同时,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的实施简单方便,所需工具仅为一根弹力带,在患者掌握运动方法后,可自行完成运动,运动的依从性和完成性均较高[15]。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并通过对比两组干预后的颈部软组织张力位移值、颈部活动度、轴性症状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证实了颈椎融合术后早期实施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能改善患者的轴性症状,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早期颈部静力性抗阻运动在改善颈椎融合术后轴性症状方面疗效确切,能增加颈部软组织张力和颈椎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猜你喜欢

轴性融合术活动度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抗阻训练改善颈椎后路术后病人轴性症状的效果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颈椎病术后并发轴性症状的研究进展
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发生原因的研究进展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单开门椎板成形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相关因素分析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