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美学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2023-02-27高俊虹教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中国民族美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意境

文/图:高俊虹 教授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杨英俪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博士后

引言

中国山水画起源甚早,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之前,山水画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后来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发展出来,成为中国绘画中的独立画种。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虽未独立,但已取得长足发展,开始使用青绿山水的技法。郭璞论著中对山水的描绘,为早期山水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影响了后来的山水诗人,也为后世山水画理论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展子虔的山水卷轴画《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独立。[1]唐代张彦远以谢赫“六法”为基础,提出“书画同源”等画论,同时他也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先行者。[2]此时,许多诗人也从事山水画创作,如王维、苏轼也从事山水画创作,注重从诗意中获取创作灵感,使诗画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五代至北宋,各画家大胆借鉴诗意,着重表现自然意境,使山水画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宋代山水画理论成熟,出现了许多重要画论著作,如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提出“气韵生动”的理论。[3]宋代郭熙总结“高远”“平远”“深远”三种构图方法,推动山水画向纵深空间发展,强化了山水画的空间感和气势。而元代文人画家黄公望从章法和构图的角度区别于郭熙的“三远”理论,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主张“道法山水”、重笔墨意趣,拒绝矫饰的技法和表达。明清山水画继承宋元基础,兼收并蓄,形成个人风格。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兴盛,具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徵明等,晚明则以董其昌为代表,“他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以工整重彩的青绿山水为主,南宗则以渲染淡水墨山为主”[4]。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影响巨大,因对前辈的学习和模仿,“四王”在绘画风格与表现上与元代山水可谓一脉相承。

可见,中国山水画起步早、流派纷呈,在长期演变中吸收诗书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艺术风格。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都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潮密切相关。其发展历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19 世纪中期以来,恰逢中西文化交流门户开放,中国艺术作品大量进入欧美,对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西方印象派与抽象艺术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当下,中国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战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代表,具有推动当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中国山水美学所蕴含的深厚的美学思想,在当今世界产生持续影响。持续加强中国山水美学的海外传播,充分利用这一文化优势,有助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感召力。

一、中国山水美学的审美观念

1.意境理论

意境表达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审美观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合一”的基本追求。中国画重心境抒情,意境来自精神,山水气韵因文人而生。诗情画意是中国艺术的特征,山水画家通过景物的选择与处理,转换看待世界的视角,构建意境,表达个人情怀。

“意境表达”观念形成的文化渊源在于道家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主张顺应自然,体悟道法。道家美学认为艺术来自天地生命的感通,主张放心物我,与环境和谐统一。这为山水画的意境表达奠定了哲学基础。山水画通过景物描绘抒发心境,体现了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意境观念在后世美学理论中不断延续和发展。“意境”一词虽最早出现在唐诗《诗格》中,但南齐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取之象外,首重气韵”主张,却被后人认为是开启了中国画论的先河,而北宋时期画家郭熙在其绘画评论《林泉高致》中则首次提出“意境说”。[5]意境不仅来自外界景物,更基于内心,画家要善于从自然中领悟生命意趣。我国南宋学者程大昌在其所著的《演繁露》中叙述道∶“凡风雨初霁,或露之未晞,其余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闪烁不定,是及日之光晶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所五色也。”这发扬了意境精神,进一步被后人提炼出“虚实”等概念来阐释意境的神秘性。

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也富有意境创造能力。唐代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善于从自然景色中汲取创作灵感,作品常常流露出澹逸隽永的意境。宋代范宽的意境山水《溪山行旅图》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元末四大家中的黄公望深受文同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意境”二字,要求在有形中析出无形,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学境界。明代晚期的文人画家深受文人书画理论熏陶,意境手法达到鼎盛,其中沈周、文徵明等一脉人代表了这一时期意境表达的最高成就。明清文人最盛行此道,意境手法达到高峰。意境山水使画面蕴含无限想象空间,体现东方美学的独特性格,打开了艺术语言的新路径,启迪后世画家改变观看世界的视角,从精神层面探索人生意义。

2.虚实关系

虚实关系是中国山水画的结构美学原则,体现东方绘画的独特审美情趣。虚泛指空白与省略,实指具体描绘,二者互为补充。巧妙的虚实平衡,可以增强画面意境的表现力。虚实观念源自道家阴阳思想,后世美学家不断发展其理论内涵,虚实构成中国水墨美学的核心要义。

中国画的虚实美学源自道家阴阳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相生相克,又相互依存,达致动态平衡。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启发后世画家处理虚实关系,以体现生发自然韵味。山水画通过留白与描画取得平衡,表现生动变化。虚空像阴,带来静蕴;实处如阳,喻示生动。虚实相生相成,表达自然和谐之道。

历代美学理论家不断强调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蕴。北宋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提出大写意必须“虚取势”,通过简略的线条与阔大的留白来表现意境。宋代文人曾巩在其诗文中讲究谋篇布局的“虚实相生”,认为巧妙布置的虚空,可以激发无限联想,突显实处的创造意蕴。晚明“松江画派”创始人董其昌注重画面疏密布局、虚实对比,认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处理好虚实。

荷兰德尔夫特青花瓷盘 作者不详 18 世纪

明清时期的绘画实践中,文人画家更加强调“写意”,极简的线描与广袤的留白构成画面,以求意境表现,如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等,均体现了虚实美学观念,主张应充分利用空白来烘托意境。他们所持虚实关系思想,植根道家文化,经历代艺术家实践创造,最后形成中国水墨绘画独特的审美特征。这种虚实审美情趣体现了东方水墨的独特精神特征。

3.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审美标准,表达的是天地间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展现出画面的律动、灵性之美。南朝理论家谢赫最早在《古画品录》中提出“气韵生动”概念,历代文人与画家不断发扬,成为评判山水画的主要依据。

“气韵生动”观念植根于中国哲学传统,尤其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道家思想在艺术中的极致体现。道家讲究返璞归真,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道家认为艺术来自天地生发之动态变化,这启示后世文人在山水画中追求“自由”“自然”的生命韵律之美。“气”写景物之势;“韵”写意境之趣;“生动”求画面之动感。三者合一,形成生动流变的意境表现。

宋代山水作品尤其讲究“气韵生动”的审美意蕴。北宋画家郭熙的绘画作品常透露着那种对自然内在神韵的刻画。南宋书画家米芾则创立了“以点代皴”的写意技法,“用浑圆凝重的横点错落排布,积点成面,以墨色晕染推淡”[6],他以这种独特的技法描绘自然,从而表达画面情感与意象。

明清文人画家在艺术实践也不断追求“气韵生动”之美。如明代文人大家沈周、文徵明,以及清初四王等。清代中出现了追随“四王画派”的“娄东派”,以黄鼎、唐岱、董邦达、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人为代表,至晚期还有“小四王”(王显、王慷、王哀、王玖)和“后四王”(王三锡、王廷之、王廷周、王鸣韶)等,[7]他们的作品简练流动的笔致,皆表现了山水意境的生动韵律。

二、中国山水美学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1.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17 世纪以来,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东西方贸易往来密切,促使中国绘画艺术大量进入欧洲,“一般认为,17、18 世纪为欧洲兴起‘中国风’热潮的时间段落;这一时间内,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不能幸免于’这种影响。[8]可见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对欧洲艺术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洛可可艺术有重要启发。洛可可艺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 形、S 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浮夸的色彩作装饰构成。洛可可艺术作品中经常可见对东方元素的融合与混搭,例如18 世纪的英国家具风格,可以称之为严谨的洛可可形式混合着各种中国元素,尤其是出现在柜类家具上的中国山水,以及雕刻的龙、宝塔的图案等。“路易十五时期的柜类家具,有些摹仿中国传统山水画或者中国风图案,再罩以欧洲的清漆。”[9]在洛可可风格的家具造型中,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可谓比比皆是,颇具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洛可可绘画三杰之一的佛朗索瓦·布歇,是路易十五宫廷首席御用画师。他对东方艺术具有极大的兴趣,绘画作品中大量地融入了各种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的人物和山水画对其影响巨大。如布歇创作的《中国花园》《中国农妇》作品中,清晰可见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描绘的身着中国服饰的人物和风景,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国婚礼》《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渔翁》《中国垂钓图》《中国集市》等一系列“中国风”主题绘画作品,广泛流传。这些作品均显示了布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大量吸收借鉴,并不断在内容、题材与技法上进行大胆尝试,促使其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与传统西方绘画差异甚大。

综上所述,洛可可艺术作品从东方绘画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不断吸收中国画中的内容和元素,比如宝塔、花鸟、中国人物、中国山水画等,模仿借鉴东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并融合到欧洲绘画中,拓宽了西方绘画的语言方式,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2.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17 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其贸易活动引入了大量的东方商品,其中包括中国的瓷器。中国瓷器因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制作工艺在欧洲非常受欢迎。德尔夫特是当时荷兰陶瓷生产的中心,而中国瓷器的流入为当地的陶瓷绘画艺术提供了新的灵感。德尔夫特陶器受到中国山水美学的影响,主要归因于17 世纪时欧洲的“中式风格”热潮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东方商品的贸易。在17 世纪初,欧洲爆发了一股对东方文化的热潮,被称为“中式风潮”(Chinoiserie)。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对中国艺术、文学和手工艺品表现出浓厚兴趣,人们追捧以中国为主题的艺术品。这个潮流影响了德尔夫特陶器的设计,促使陶艺家们将中国的图案、装饰和美学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德尔夫特陶器艺术家对中国山水美学进行模仿和吸收的趋势。德尔夫特陶器最初采用了“中国样式”的装饰纹样,特别是在其白地蓝彩的设计上,与中国青花瓷相似。德尔夫特陶器并非直接描绘山水画,但其装饰所使用的元素传达了一种高度意象化的山水美学。这些元素通过简化和象征性的方式呈现,传达了对自然、山川、湖泊等景象的抽象化理解,类似于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表达。

3.对抽象艺术的影响

中国农妇 佛朗索瓦·布歇 1783 年(美国大都会博物 藏)

20 世纪初,中国山水画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山水意境画中的意境表达和简洁抽象,对西方抽象艺术家形成了概念上的启发。法国画家马蒂斯(Henri Matisse)就对中国绘画兴趣盎然。他对中国绘画简约的形式和意境手法推崇备至,认为它展现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他曾直言其绘画作品效仿中国,绘画启示来自东方。尤其在马蒂斯晚期作品中,大量运用抽象的表现手法,简化图像到极致,这些都无不受到中国画写意表现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克利(Paul Klee)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他将中国绘画所启发的抽象手法应用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他的许多作品使用简笔轮廓勾勒意境,色块简洁,充满禅意氛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也重视中国绘画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启发作用,他曾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自由泼墨技法,这启发他发展出“行为绘画”的创作方法,在画布上随意挥洒、滴落或倾倒颜料。这种表现手法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的重要特征。波洛克认为,中国绘画展示了一种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的抽象语言。

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和意境表达,其简约抽象的绘画手法对西方抽象艺术家的观念和创作方法带来了全新的启示,推动并丰富了抽象艺术的语言,这让中西方艺术交流孕育了新的可能,使抽象艺术在20 世纪得到长足发展。

三、结语

中国山水画从隋唐的兴盛,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并最终在明清形成理论体系。它形成的独特山水美学,对世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这种主观的艺术诠释,开创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拓宽了世界艺术的语言范围,建构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它对世界艺术创新的启示意义重大,其中蕴含的美学精神将继续影响未来艺术的多样发展,为世界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方向,使艺术呈现多元面貌,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中国正全面实施国家文化战略,中国艺术文化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挥影响力,已成为中国国家文化软战略力量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中国艺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增强中华文明的世界感召力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意境
我来打开山水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