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扩散视角下的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装饰研究

2023-02-27赵雪锋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壁画内蒙古

文/图:赵雪锋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21 级硕士研究生

艾妮莎(通讯作者) 副教授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特征,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是厚重的历史画卷与无价的艺术瑰宝。本文根植于内蒙古地域建筑装饰,具体以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艺术特征,并加入新的研究视角—文化扩散理论,这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利于开拓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装饰的研究视野,起到深化丰富、突出其文化属性,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

本文运用人文地理学[1]理论与图像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借助人文地理学的内容,分析论证人地关系的核心理念,在地域召庙建筑壁画研究中加入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整合等新概念、新探讨。其次对于壁画这一研究对象,介入由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像学方法,解读视觉绘画艺术作品,从三个层次进行:“前图像志—图像志—图像学”[2]。简而言之就是分析视觉绘画艺术作品时要先从画中有什么、做什么开始,然后分析其所再现的故事表达,最后关注画中的引申含义与文化现象。总之,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文化扩散视角下的内蒙古中部召庙建筑装饰,具体研究其在文化扩散、传播过程产生的文化艺术演变、结果与影响。

一、文化扩散至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的源头

在人文地理学中划分了文化传播的时间现象与空间现象,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区的划分是文化的空间现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理解了文化的时间现象会更好地深入空间现象,文化扩散现象背后都有文化区分特性的穿插与影响,文化扩散可以分为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3]后文将结合内蒙古召庙壁画详述这两类文化现象。

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三娘子礼佛图

探寻内蒙古中部地区召庙壁画文化扩散的源头,需追溯到西藏的藏传佛教壁画—藏地壁画。藏地壁画的文化源头为藏传佛教文化,一般认为发端于藏文化,而藏文化的源头在于本土的苯波教(藏族原始信仰)与外来传入的佛教文化共同融合形成,基于藏传佛教的教义影响,藏地壁画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宗教性。藏传佛教文化对于蒙古族来说是异地异民族文化,在13 世纪后时断时续地影响着蒙古社会,经历了对蒙古政治的依附与萨满文化(蒙古族原始信仰)的冲突、克服了民族文化与地域环境差异,最终走向了文化融合,形成蒙古化的藏传佛教。在这之后,藏传佛教文化成为蒙古族核心文化,使得蒙藏民族通过宗教的纽带关系愈加密切,进一步融进中原政权,为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推进了蒙古佛教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文化发展。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即为蒙古佛教艺术的一种,故而可以推断出藏地传入并内化的藏传佛教为该类艺术文化扩散的源头。

二、文化扩散至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的过程

文化扩散的过程为一地文化通过某种途径和手段传入另一地,藏地壁画传入内蒙古地区可以分为两种:一为历史性传播,即通过偶然或必然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得文化得到传播。一为交流性传播,即通过两地的民间交往交流使得文化得到传播。

历史性传播。内蒙古地区与藏地文化初步产生联系于成吉思汗时期,但当时只是为了维护收复地—吐蕃地区(今青藏地区),期间藏传佛教仅在蒙古贵族间传播信仰。后于公元1244 年,元太宗窝阔台三子阔端写信邀请藏地萨迦派宗师萨班会面,两地文化正式产生联系。[4]1254 年,元世宗忽必烈与其妻子俱皈依佛法,元朝确立藏传佛教为国教。[5]元灭后战争频发,两地文化就此中断,直至16 世纪上半叶,彼时的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西征青海,东入辽东,基本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并在西征途中接触到了藏传佛教、期间邀请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到土默川诵经讲佛,重新接续了200 年的蒙藏文化的联系,[6]进行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传播,在其影响下,蒙古族的社会生活也随之产生深远的变化,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召庙壁画形制与艺术特征初步形成。

交流性传播。藏地文化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传播,除源自政治人物之间的交流与共识之外,还不能忽略两地的民间交流。主要集中于北元时期(明代),两地在工匠、摹本中的文化交流。工匠的影响主要在于阿勒坦汗时期,兴建召庙与绘制壁画需要藏地工匠的指导,所以初期内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召庙建筑形制、壁画艺术都有藏地仪轨,期间藏地文化大量传入内蒙古地区;其次是《造像度量经》一类摹本的影响,这些于明清时期得到完善的壁画粉本不仅对于两地壁画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召庙壁画的形式语言,使其传入的藏传佛教壁画呈现出程式化、平面单元化的艺术特征。[7]

三、文化扩散至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的结果

文化扩散的结果可分为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载体上。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藏传佛教壁画艺术随着藏地文化的传入,形成了具有传入绘画风格与艺术特征的迁移扩散现象、具有文化融合与内容本土化的扩展扩散现象。

(一)迁移扩散—壁画形式的接近

美岱召大雄宝殿壁画:五兰妣吉迎佛图

迁移扩散是指某地的文化或文化群体将文化迁移到新的文化区域,被该地人群接纳,并进行推广与建制,使该地文化具有迁移地的特征。藏地壁画迁移至内蒙古中部地区后使两地壁画形式语言上较为接近。以美岱召为例,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是阿勒坦汗引入藏传佛教后在土默特地区最早兴建的“城寺结合”喇嘛庙。壁画现存面积达一千六百余平方米,具有绘制时间最早、保存时长最久、保存完好、内容丰富的特点,拥有“壁画博物馆”的美誉,其意义在于为我们留下了文化交流的证明与壁画艺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8]

1.艺术特征

美岱召护法神壁画:多闻天王

构图。召庙壁画的构图有助于帮助信徒辨别不同类型的佛像、护法神、供养人等,通常需要精心编排。藏地壁画构图具有程式化、样本化、固定化的特征,美岱召的壁画构图亦如此,特征具体有四点。一为构图皆为中心环抱式,此种构图在两地壁画中最为常见,通常将主像安排在画面中心,比周围画像绘制得更加高大,以达到突出主体、暗示尊卑的作用,从视觉上起到震慑信众的效果。二为构图都具有叙事性,这种构图形式主要体现在佛传、佛本生故事图中,可以有效地展开情节叙述,画面中各个人物坐落有序,以主体人物为中心向两边扩散至次要人物,最后加上配景山水,营造出叙事氛围,如美岱召的三娘子礼佛图与五兰妣吉迎佛图。三为构图都具有圆满性,佛教讲究“圆满”,体现在构图中人物的摆置皆满,展现出妙法庄严的境界。四为构图都具有平面性,藏传佛教壁画采用散点透视,整个画面是平面展开的,具有流动性,位置和谐,巧妙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不同人物历史事件出现在一幅壁画上。

美岱召护法神壁画:六臂怙主

造像。召庙壁画造像特征体现在两点,一为绘画的摹本范式性,藏地壁画在一代代画师的经验传承下逐步形成规范,并传入到内蒙古中部地区。此类粉本基本决定了画面中佛像的造型样式,因而两地的佛像造像呈现着趋同的特点,不同的是在世俗人物的造像两地都呈现出各自的文化背景,在服饰与建筑上有所不同。二为护法神的静怒像之分。在藏传佛教壁画中护法神多出现为怒像,内蒙古中部地区美岱召壁画的护法神形象亦如此。在佛像上藏地壁画大多是静像,关于此两地的形式也相同,证明在文化扩散的过程中两地壁画艺术形式的相似性。

线条。召庙壁画线条彰显了佛国世界,通过线条的疏密、长短、曲直让信众在感受壁画中达到的精神共鸣。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召庙壁画线条严格遵循了藏地壁画的仪轨,采用中锋用笔,单线平涂,刚柔并济,粗线直描,局部动势的线条处理富有弹性,线条流畅,骨法用笔,较为灵活。藏地壁画线条与美岱召壁画线条对比上,两地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整体线条皆工整有力、层次丰富、以形写神,笔法传承上美岱召壁画承接藏地壁画的用笔特点,人物造像上线条细腻有致,衣褶的处理弯曲流畅,背景的处理虚实和谐,主次分明。

藏地护法神壁画:多闻天王(引自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

设色。召庙壁画色彩可以反映出鲜明的地域环境特征、民族审美偏好。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壁画色调可追溯至藏地,藏地受自然条件影响,壁画中常见的色彩往往为红、绿互补色或红、蓝的强对比色,色彩纯度偏高,视觉冲击力较强,内蒙古中部地区召庙壁画在色彩上与藏地相似,采取高对比的颜色并置。如两地在壁画护法神像的设色,壁画色彩主基调大致相同,藏地壁画主色调大面积采用红绿色调,红色占主体,美岱召壁画亦采用此做法,具有承接关系,不同的是前者护法神像主体为纯黑色,后者明度较低,证明藏地在色彩纯度上追求更甚,内蒙古中部地区有所减弱。在形色关系处理上,两者十分相似,皆在护法神的关节处、背景云纹、火纹有晕染技法,藏地壁画图像主体背景有过渡的虚实关系,两者皆配合线条的勾勒支撑,体现出了形色和谐。受本土蒙古族色彩文化影响,美岱召壁画中还可见蒙古族喜爱的蓝色、白色、黄色。

2.引申文化

谈及美岱召壁画中的文化引申,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阿勒坦汗家族礼佛图》纪实壁画,位于大雄宝殿西壁下方,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为五兰妣吉迎佛图,右侧为三娘子礼佛图,记录了北元时期蒙古土默特部“黄金家族”的历史事迹,是研究北元(明中后期)极为珍贵的史料。

乌素图召庆缘寺大雄宝殿护法神壁画:大白怙主

三娘子礼佛图。壁画中共有十六个人物,三娘子位于须弥座北部的中心位置,衣着华贵、体态雍容,是图像中的核心人物,其他人物皆围绕其展开排布,体现出三娘子地位的尊贵,她左侧一为蒙古战神,经考证为阿勒坦汗,左侧二为扯力克,是阿勒坦汗的嫡孙,最右侧为儿媳五兰妣吉,除此周围还排布了权臣、喇嘛乐队等。三娘子名为钟金,蒙古族,是阿勒坦汗第三任妻子,明“隆庆和议”后,阿勒坦汗获封“顺义王”,三娘子被敕封为“顺义夫人”[9],阿勒坦汗逝世后,三娘子三嫁阿拉坦汗后人并协助其主政土默特部,继续与明朝互市往来,维持了蒙汉两地几十年的和平,[10]为蒙汉两族的团结与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万历四十一年,备受蒙汉两地人民尊敬的三娘子逝世,其后代在她的故地美岱召为其修建太后庙,并于大雄宝殿绘制三娘子礼佛图,歌颂其丰功伟绩与卓越贡献。

五兰妣吉迎佛图。壁画中共有四十三人,主要人物五人。壁画中心位置为一红衣妇女,头戴红缨彩帽,侧身右持佛珠,头面朝右侧壁画中的三娘子并微微向下,以示尊重。据史籍推断,此女为阿拉坦汗孙媳五兰妣吉,是阿勒坦汗家族又一位高权重的女性,画面中以她为主,所有人物全部侧向其右侧麦达里活佛,壁画讲述了明万历三十四年,五兰妣吉邀请西藏委派的藏传佛教密宗修行者主持大雄宝殿弥勒银佛的开光仪式。她左侧两位分别为其孙猛克台吉与阿勒坦汗孙素囊,最右侧为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的母亲,画面中还出现了八宝与经卷,是他们互相交换的礼物。这副壁画人物众多,服装样式各异,可以看出北元时期蒙古“黄金家族”的日常生活与草原景象,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及社会发展。

乌素图召庆缘寺东厢房壁画:吉祥天母

总之,两组壁画铺叙了两位不同时期的蒙古贵族女性政治家故事,也记录了其维持蒙汉两族团结的伟大贡献,为今天多民族团结共融理念提供了历史佐证与时代回响。

(二)扩展扩散—壁画内容的本土化

扩展扩散是指某地文化传入另一地后,会向四周不断地扩散、传递,进而扩大空间影响范围,同时传入文化会逐渐发生演变与本土化,二次结合,产生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全新文化。将其代入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会发现在藏地文化影响下发生了本土化演变,这与历史、民俗等因素相关,16 世纪初,阿勒坦汗引入藏传佛教是为了加强自身在漠南蒙古地区的统治,但随着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播,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召庙壁画艺术语言形式逐渐呈现出本土审美偏好,乌素图召庆缘寺正殿壁画印证了这一文化现象。乌素图召兴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该寺是内蒙古地区唯一一座由蒙古族工匠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寺庙,壁画主要分布在中轴线正殿佛堂东西两壁,面积接近一百平方米,壁画艺术带有鲜明本土化风格,背景生动有趣,呈现了蒙古世俗生活画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艺术特征

乌素图召正殿壁画题材较为单一,只有护法神题材壁画,且没有严格按照藏传佛教程式化的图式绘制。其护法神壁画主要由天王、度母、大黑天、大威德金刚、四臂护法等依次对称排列在庆缘寺内壁,这些护法神壁画在色彩选择与形式语言上出现了本土化民族特征,还加入了蒙古族服饰,突出了文化融合与演变。纵观乌素图召壁画,大黑天护法神出现居多,是因为其形象更符合蒙古族民众的内心需求、信仰诉求。与其他召庙不同的是,乌素图召正殿壁画中最为出彩的是护法诸神之间的空隙配景,首次将现实生活融入壁画,反映了草原民居场景与蒙古民众的日常。[11]就如其壁画背景中出现的各类草原动物牛、羊、犬、马等,造型活泼,细节丰富,让壁画呈现出宗教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统一。此外,乌素图召正殿壁画还在世俗场景后加入了写意的山水背景,为神圣的宗教壁画增添了灵动性,这些山水背景在形式上更加偏向汉地壁画,足以证明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内蒙古地区召庙壁画不仅承接藏地壁画艺术,也逐渐吸纳了周边汉地壁画艺术,特别是山西壁画,并予以加工运用,进一步体现了文化扩散后的本土化融合与文化整合。

乌素图召庆缘寺大雄宝殿壁画配景:山水背景与狗

2.文化演变

如果说美岱召《阿拉坦汗家族礼佛图》是记录蒙古贵族的历史图像,那么乌素图召正殿佛堂壁画则将视角拉近了下层牧民,以欢快活泼的画面铺开了草原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由此推断,藏传佛教传入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后,随着广建召庙,邀请藏地喇嘛高僧讲学,其在内蒙古地区的影响从贵族深入至百姓,加之周遭农耕经济的运行,逐渐在壁画艺术上出现了蒙古世俗场景,文化内容上显现了蒙古民族的文化诉求与符号特征。同时该地区在历史上承担了藏地政教领袖进京朝见的中转之地,地缘位置更靠近中原汉地,造就了其民族融合的文化局面,并在吸纳藏汉两地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了蒙古族自身审美意识。今天,我们可以在乌素图召正殿壁画中看到藏地文化与汉地文化的影响,前者表现在藏地护法神体系与传统装饰纹样的引进,后者表现在人物服装饰品与背景山石树木的绘制,颇有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风尚。经过两种文化的融合调试,蒙古族审美特征出现在了壁画中,最为明显的是壁画中红色的大面积出现,蒙古民族尚红,还有具备蒙古面相与衣着的牧民放牧图像,无不体现文化交流与演变的结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内容,以文化扩散的视角,论证了藏地藏传佛教文化扩散至内蒙古中部地区后所带来的文化、艺术影响。较已有的内蒙古召庙壁画研究加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增添了文化内涵探析,从文化扩散的源头、传播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在文化交流交融的背景下,内蒙古中部召庙壁画装饰艺术在扩散与传播中走向融合,并逐渐产生出新的文化表征:传入文化的本土化,提供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鲜明例子,是促进民族团结共融的艺术篇章。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壁画内蒙古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壁画上的数学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北朝、隋唐壁画
爱在内蒙古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