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
2023-02-27郑青玲
郑青玲
从大单元教学内涵入手,阐述大单元教学在化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关系,将学科核心内容进行重构,分为六个教学大单元。结合课前导学、课中教学及课后辅学的教学策略,将教学评价及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前、课中及课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旨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积极达成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课题组发表《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22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多次提及“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字眼贯穿新课标始终。化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實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在系统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构教学单元,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设计结构化的教学任务,对初中化学进行大单元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大单元教学内涵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认为: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单元可以是单元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组形成的新单元。开展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升教学效益,落实课程核心素养,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基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依据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并从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考查,设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通过主题驱动、问题导向等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并与师生互动交流,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养成性学习。教学评估是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手段,可采用课堂口头问答、项目报告、小组讨论、测试和考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全面考查,还能及时、具体地反馈和指导教学过程。因此,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素养。
二、大单元教学具体实施分析
(一)初中化学教学分析
初中化学涉及知识面广,且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强,抽象的理论讲解难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按照教材章节进行教学,难以利用大概念、大任务将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容易割裂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无法培养学生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讲、练、考”“教、学、做”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驱力不足。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新的知识点结构体系,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一个学习单元中,体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初中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新的教学大单元。(具体见图2)
如图2所示,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中化学部编教材,将上下两册共12个教学单元整合划分为“化学与生活”“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变化”“走进化学实验室”“低碳与环保”六个教学大单元。“化学与生活”单元主要介绍生活中的基本化学物质,包括“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四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单元从宏观上对物质进行分类,包括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内容;“物质的构成”单元从微观层面介绍化学元素、分子、原子、电子、离子等基本概念;“物质的变化”单元是化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四大反应类型等六部分内容;“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元包括认识常见仪器、实验基本操作、制备实验等教学内容;“低碳与环保”单元包括空气污染与防治等三部分内容。在划分大单元的基础上,再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要素,设计教学情境活动,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证明,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和旧知识相联系,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策略设计研究
教学策略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范着师生的教学行为。现以“化学与生活”大单元中“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讨论如何运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
“我们周围的空气”包含“空气的组成”和“氧气”两部分内容,根据教学标准安排4个课时的教学,教学实施过程如文末表1所示。
在课前导学环节,教师发放预习要求及课前测试题;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和测试题。在课中教学环节,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自学难点,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生活中的化学例子,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教师通过探究实验演示抽象的化学反应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设计应用情境,鼓励学生互助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将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进行关联,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并借助课堂练习或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在课后辅学环节,教师需要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后巩固习题,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和答疑。学生需要及时整理学习笔记,通过制作思维导图、知识图谱和布置课后练习,将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总结
以“化学与生活”这一大单元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对教学策略进行革新与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知识点割裂等问题,让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达成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相统一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