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期待在2023年迎来大发展
2023-02-27王莉莉
王莉莉
今年,“一带一路”倡议即将迎来十周年。截至2022年底,已有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22年,“一带一路”合作稳步推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开花: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项目顺利竣工,东盟第一条高速铁路试验运行,柬埔寨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通车,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投入运营……
2022年1—11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8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5%,占同期总额的18.7%,较上年同期增长0.6个百分点。
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合作有望迎来更多合作发展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具有三重效应:
一是国内效应。对新时代我国开放空间布局进行了统筹规划,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的路径进行了顶层设计,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
二是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效应。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三是全球效应。主要表现在: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推动全球化转型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向发展导向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转型;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最大实体经济投资,助推世界经济脱虚向实,消除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发掘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共建我国内部、跨国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引领了疫情后全球地区化和分布式合作模式;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完善全球治理结构。
如今,许多由中企参与建设的“一带一路”项目成为所在国家的地标性建筑,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在施工方面,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开展,中企的基建能力得以提升、经验得以积累,为承建更多海外“一带一路”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在技术方面,“新基建”推动中企在基建设备、原材料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带动海外“一带一路”项目数量增多、范围扩大、领域也更加多元,其中不乏一些高新科技项目。在投融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需要中长期资金提供支持。在中国等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合作机构相继成立,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双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在管理方面,中企不仅参与海外“一带一路”项目的前期设计和建设,还常常参与建成后的运营和维护工作,包括与所在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向当地人员传授管理经验、规避相关运营风险等。
王义桅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广泛参与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疫情后复苏的关键阶段。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泰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在过去的9年里,中泰两国的互利合作不断深化。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泰两国之间人员往来变得频繁,中国访泰旅客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赴泰国旅游的中国大陆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可见,十年间,两国人员的交流是大幅增加的。疫情前,中国是泰国多年的最大旅游客源国。”他说。
以前,中泰两国货物流通主要通过海运、湄公河河运以及昆曼公路陸运。最近中老铁路首列全铁路运输水果冷链班列通车,运输的商品中包括来自泰国的榴莲和龙眼。即便是在中老泰铁路尚未实现联通的情况下,中老铁路已经起到联通三国的功能。“未来,等中老泰铁路实现互通,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对东南亚地区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威伦·披差翁帕迪说,“现在是全球贸易的时代,商品的流通非常重要。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仍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
对于中泰“软联通”的成效,威伦·披差翁帕迪举例说明:“中国无现金支付非常普遍,在泰国同样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中国游客几乎可以不带一分钱现金到泰国,实际上这就是两国金融的互联互通。这种联通,减少了很多繁琐的支付流程,给旅客提供便利。中泰两国文化相近,未来会有更紧密的连接。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大市场,两国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西亚,“一带一路”项目将在伊朗获得快速发展。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为期25年的合作协议。伊朗还与欧亚经济联盟敲定了自由贸易协定。欧亚经济联盟包括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
而在阿拉伯世界,中国希望在两大古老文明间建立现代互惠关系,推动新丝绸之路复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新推力,因为过去的“石油换武器”模式将替换为“石油换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建造工厂和创造新就业),而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沙特“2030年愿景”的方式。
未来,“一带一路”深化经贸合作有诸多亮点可期。
王义桅认为,一方面,中国当前制定了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其中有关内容将使中外人员往来更加便利、安全、有序、高效,这将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带来巨大机遇。另外,中国经济前景看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将加快释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带来更多机会。另一方面,疫情3年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主要依靠旅游、出口或者外来援助等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的国家造成非常大的冲击,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家尤其亟需提振发展信心,尽快走出疫情影响,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对华合作抱有极大期待。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表示,“一带一路”合作在新发展阶段将更加注重更深层次的合作,比如推动金融方面融合,在经贸往来中进一步提升本地结算合作水平等。再就是促进生产链融合,中国将更加主动进行布局、分工,而不仅局限于常规的国际贸易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