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理解: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起点
2023-02-27黄媚
黄媚
【摘 要】概念性理解作为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起点,是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的关键。要实现高考作文的有效备考,应革除关键词教学的积弊,构建概念性理解的维度系统,生成概念性理解的句径技术,优化作文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思辨性。
【关键词】高考议论文;概念性理解;维度系统;句径技术
当前,高考作文写作存在偷换概念、概念似是而非、概念间关系错乱或顾此失彼等问题,即我们所说的“概念缺失”问题。为了规避此问题,教师通常会指导学生运用关键词抓取法,以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此法貌似合理,却经不起考场实践的检验,主要存在三点不足。其一,关键词有时已在材料中明确,不需要抓取;其二,关键词常常被定义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但出现次数少的也可能是核心概念;其三,即使关键词被找到,学生依然难以就其内涵、外延、关系等展开深度论述,思维仍在表面滑行。综上,关键词抓取法对学生深度理解材料、准确立论、促进思辨性表达等方面的指导力微弱,未能切中肯綮。
高考议论文作为彰显理性思维水平的主阵地,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概念性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是其重要内容。议论文的写作过程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也是展示逻辑、辩证、创造等高阶思维的过程。可以说,概念性理解的程度决定着议论文的思维含量和表达质量。可见,以概念性理解作为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起点,是解决“概念缺失”问题的应时之需和应有之义。
统观2022年高考全国卷(以下简称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四套作文试题,本手、妙手、俗手、基础、创造、跨越、移用、化用、独创、选择、未来等均为概念,具有抽象性、凝练性、可迁移性等特征。笔者以上述四套作文试题为例,尝试探究概念性理解在高考议论文中的思维路径和语言路径,即构建概念性理解的维度系统,生成概念性理解的句径技术,以此优化作文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思辨性。
一、概念性理解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当学生能够把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与既存的模式、认知框架结合起来时,他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理解。概念與概念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跨越时间和相似情境的概念性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概念呈现的功能即是被理解。
美国林恩·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这一词汇。该词汇超出了对事实和技能的记忆,将概念和深刻的概念性理解作为第三个维度添加了进来。这些概念性理解可以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在相似的观点、事件或问题上发现规律与联系的能力。以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需要教师明确描述学生在事实性层面知道什么,在概念性层面理解什么,在技能和过程层面能做什么。与陈述性内容或技能目标相比,清晰地表述概念性理解是一个不同的思考过程。[1]要达成对概念的深度理解,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二是明确概念的外延,三是辨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以事实性知识和技能为支撑的概念性理解,为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提供了跳板,而这正是学生职业准备和终身学习的关键。
二、维度系统:概念性理解的思维路径
概念性理解的思维路径即构建维度系统。系统意味着统整、整合,构建系统需要逐层推进。基于概念本身的特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要分别构建横向和纵向的层级系统,最后整合为概念性理解的维度系统,让学生的理性思维更为饱满。
1.概念性理解的横向维度系统
根据材料中概念出现的数量,我们将概念分为“一元概念”“二元概念”“多元概念”三个层级。其中,多元概念是指三个及三个以上的概念。三个层级的概念性理解难度是逐层递增的。2022年高考全国卷的四套作文中的概念属于哪个维度?有什么特征?对此,笔者对这四套作文材料进行梳理,详见表1。
由表1可知,“二元概念”“多元概念”是2022年全国卷命题的主流。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孙绍振教授认为第二个阶段“是从二元对立模式向多元有序转化”[2]。以新高考Ⅰ卷为例,本手、妙手、俗手、基础、创造共五个概念,这也就意味着有五个立论要素。学生既要全面立论,保证不随意抓取一两个概念就在外围展开论证;又要抓住重点,论证本手、基础的重要性,同时梳理五个概念之间的三组关系,使之有序。因此,对学生来说,“二元概念”“多元概念”维度的命题极具挑战性,也更考验学生的理性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
2.概念性理解的纵向维度系统
概念性理解共有三个纵向维度。一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二是明确概念的外延,三是辨析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和特征的反映。简单地说,就是概念本身有别于其他的本质规定性。它分为纯科学式的定义(基本义),基于材料情境的定义(情境义)。徐贲认为:“具有说服力的说理必须遵守清楚定义和概念准确的原则,否则就会给人造成支吾搪塞、故弄玄虚、耍滑头的不良印象,这当然也就不可能起到说服别人的作用。”[3]如新高考Ⅰ卷作文中俗手的概念内涵为“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写出“成功路上,也需俗手”的分论点,态度前褒后贬,犯了概念前后不一致的错误。
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适用范围,其意味着概念可以外联其他对象。它是基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把对概念内部的分析引向概念可及的外界,让概念与外界某些相关性的存在联结起来,进而分析概念的影响力和转化力,以验证并放大其社会化效应。[4]明确概念的外延要遵守开放性和规定性两个原则。开放性意味着概念关联的对象无所不包,但规定性则要求概念关联的对象必须与概念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并符合材料的限制条件。比如,新高考Ⅰ卷作文的外联重点对象应为“我们”,即强调练好本手、打好基础对新时代青年的学习、成长、发展等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要将自我的体悟与历史进程、时代召唤等融合起来,以家国情怀去书写,展示出对家国社会的关切、责任和担当。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包含辩证、因果、条件、递进、并列等关系。全国乙卷中的跨越、再跨越呈现出递进关系,即基于过去的成绩,实现现在的跨越,展望未来能够再跨越。全国甲卷作文中的移用、化用、独创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先移用,再化用,最终需要创新。同时,移用、化用还是独创产生的前提条件。新高考Ⅱ卷中,选择、创造、未来三个概念融合了条件、递进等多重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逻辑关系中,以辩证关系的考核最为典型。把问题提高到辩证思维的层次上,剖析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近些年高考作文的主流导向。孙绍振教授在点评2022年高考作文题时提到:“今日之命题的议论性,其基本要求就是从感性上升到智性,从学生直接经验上升到与间接经验的想象高度结合。在此基础上,才能升华到辩证法的理性上来。”[5]比如,新高考Ⅰ卷作文就要处理三对复杂的关系:本手、妙手与俗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与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手与基础、妙手与创造之间的比喻引申关系。如若将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并列的,由此以并列结构分三段论述,这样的文章便不具备强有力的考场竞争力。
面对多元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以将多元概念转化为二元概念甚至一元概念,以降低理解难度。如,本手是妙手、俗手转化的条件,学生若以本手为基础概念,论证妙手与俗手间的辩证关系,构思和行文会更流畅。
3.概念性理解的维度系统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整合横向和纵向维度,构建概念性理解的维度系统,详见表2。
维度系统具有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可迁移性等特征。在考场上,学生可迅速调动维度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以新高考Ⅱ卷作文为例,首先,从概念内涵上看,选择、创造、未来三个概念的基本义和情境义一致,不需要界定。其次,从概念外延上看,由于材料的限制,“选择”的对象只能是与创造、未来相关的事物,“选择安逸的生活”“选择躺平”等均不切题。最后,从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来看,选择、创造、未来呈现出条件、递进等多重关系。基于此维度系统,确定“选择面向未来,创造拥抱未来”“选择创新发展,开启美好未来”“创新发展助复兴,青年选择显担当”等立意均是优秀的立意。
三、句径技术:概念性理解的语言路径
如何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新課标给出的路径是通过语言运用。朱光潜说,思想就是语言。语言既是引起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又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载体。因此,培育概念化思维、促进概念性理解,需要创建适恰的语言路径。但是,语言的各类构件对牵引思维的作用不是均等的。张华老师在考查古今中外各类文章后发现,句子而且是单句在文章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作用。[6]8 换句话说,句子在文章中具有中枢的作用,句径技术也是作文的核心技术。
什么是句径?简而言之,句径就是句子路径。就内涵而言,句径是一种蕴含着无限创造性和丰富生成性的句子形式框架。句径牵引思维,是思维展开的通道,是创造思维成果的关键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精湛的句径技术,就可以牵引出精彩无比的思维活动。[6]9 在高考议论文备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高考优秀作文中生成概念性理解的句径技术,了解优秀学生思维的运行轨迹,进而激活概念性思维。
需要说明的是,在概念性理解的横向维度中,二元概念、多元概念均需要以一元概念为基础挖掘其内涵和外延,进而理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此,笔者依据概念性理解的横向维度系统,将句径技术分为三类:界定概念内涵的句径技术、明确概念外延的句径技术、辨析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句径技术。
下面以新高考Ⅰ卷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为例进行分析。其中,单横线句为概念内涵句,双横线句为概念外延句,波浪线句为概念间逻辑关系句。
以本手为基,避俗手之劣,创妙手之举[7]
围棋有“三手”——本手、俗手、妙手。本手是指基础的正统下法,俗手是看似合理实则有损的下法,妙手是出人意料的精妙之举。只有对本手理解深刻后,才能避免俗手之劣,创妙手之举。而这也恰合我们的学习之道。
以本手为基,方能避俗手之劣。学习上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蕴含的正是这个道理。历史上、现实中因为不以本手为基而终沦俗手的例子比比皆是:仲永从父之志,只追求少时的妙手扬名,不注重本手的积累,最终泯然于众人;某国发射的火箭在空中突然解体,究其原因,竟只是一处接焊的瑕疵……由此可见,基础不夯实、不完善,就可能酿成大祸,一朝俗手而满盘皆输。
以本手为基,方能创妙手之举。古人云:“妙手偶得之。”我却认为妙手是夯实本手的必然结果。苏轼文章行云流水、雄浑光辉,是其偶成之举?非也,那是他少时博览群书、父母教导下的必然。今年冬奥会我国的火炬设计与吉祥物设计,若没有长时间对设计的琢磨,又怎能见叶落而心念生,集传统与科技而创新意?所以我以为妙手非偶得,它是夯实基础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以本手为基,并深刻理解,方能创妙手之举。
实际上,以本手为基,避俗手之劣,创妙手之举,并不仅仅是一条局限于围棋或学习的道理,而是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个人学习如此,文化的传承创新亦是如此。
何为创新?它是在原有基础上拓展新意,是以文化创新当为妙手,而文化传承自是本手。唯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方能推出富有活力的创新之举。《只此青绿》的万众瞩目,源于对《千里江山图》的深刻体悟,才能迎来如潮好评;《唐宫夜宴》的袅袅舞姿,基于对唐史、唐制的细考详察,才能收获无数褒奖;《洛神水赋》的流风回雪,出于对《洛神赋》的真情演绎,才能成就惊鸿一瞥。而再回头看看市面上一些好粗滥的文创,借古风之名扰乱市场,谁不认为这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招致的俗手?因此,好的创新必然立足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而俗手也必然归咎于对传统的弃之不顾。
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首要的是把夯实基础作为本手,未来投身于家国事业的创新时,方能频出妙手,避开俗手,为自己,更为中华文化书写美好的画卷。
例文中,界定概念内涵的句径共有两处,分别出现在第一段和第五段的开头。第一处是对本手、妙手、俗手基本义的界定,属于对材料的概述。第二处既有创新的基本义,也有妙手、本手在文化传承创新背景下的情境义。两处均使用了界定概念内涵的判断句径技术,语言范式为“……是……”。
明确概念外延的句径有四处,作者分别从社会维度和时间维度对材料内容进行了拓展。如,运用了“围棋之道—学习之道—文化的传统创新之道”“个人—国家”“历史—现实”等外延结构。其中,以第四段最为典型,使用了明确概念外延的句径技术——类比句径,如“……并不仅仅局限于……,而是……”“……如此,……亦是如此”等。
辨析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句径几乎覆盖全文。其中,核心逻辑关系为辩证关系,强调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的命题在继承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育之效”中“强”与“弱”处于对立统一的二元关系中,但本手、妙手、俗手是三个概念。学生在思考本手与妙手的关系时,还要反向兼顾本手与俗手、妙手与俗手的关系,因为三者形成了多重对立统一的关系。另外,学生还需明确本手与基础、俗手与创造之间的比喻引申关系,不能就围棋论围棋,而是要透过现象,把问题说透彻。统观全文,作者使用的辨析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句径技术有:条件句径如“只有……,才能……”“唯有……,方能……”“……并非偶得,而是……必然结果”“……(反面行为),有可能……(反面结果)”,对比句径如“……(正面结果),立足于……(正面行为);……(反面结果),归咎于……(反面行为)”“再回头看看……(反面行为)”等。
实践证明,句径技术具有跨情境的高迁移性,对激活学生的概念性思维大有裨益。统而观之,2022年四套高考全国卷的优秀作文均不同程度运用了概念性理解的句径技术。经过整理,三类句径技术的常用句径和运用实例如下(见表3)。
四、总结
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需要培养教师以概念为本的意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专注于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概念性理解,不但要求教师主动思考,而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思考。针对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抓取关键词教学为聚焦概念性理解教学,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通过构建概念性理解的维度系统,生成概念性理解的句径技术,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在事件、观点、问题上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跨时间、跨情境迁移性的学习能力,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上真正“在场”。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兰宁.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鲁效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孙绍振.在二元对立和多元有序之間[J].语文学习,2016(8):4-7.
[3]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郭斌.运用概念分析,促进思辨性表达:以材料作文“碰撞”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2(4):42-45.
[5]孙绍振.孙绍振教授点评来了!不仅有最新题目分析,更有高考作文命题历史回顾[EB/OL].(2022-06-10)[2022-12-12].https://mp.weixin.qq.com/s/xH3B6NT_-5aoS0RyK9NxZg.
[6]张华.技术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宣言:我的作文教学观[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4(12):4-9.
[7]以本手为基,避俗手之劣,创妙手之举[J].语文月刊,2022(8):56-57.
(责任编辑:蒋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