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习得性无助间的中介效应

2023-02-27徐晨雪李娜韩然然孙玉倩通讯作者

人人健康 2023年1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负性

徐晨雪 李娜 韩然然 孙玉倩 通讯作者

(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 河北唐山 063200)

脑卒中是我国国民死亡、残疾的首要病因,其发病率、复发率、患者伤残率高、易致患者死亡,使患者承受巨大的经济、心理压力[1],由于患病后患者各器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患者容易感到无能为力并处于负性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遭受挫折、创伤或逆境时产生累积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2]。当个体从负性经历中产生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困境、无法达到自己目标的认知、并出现放弃努力对抗困境的想法时,即是出现了习得性无助(LH)[3]。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现状,探讨疾病感知、归因方式和习得性无助的相关性,分析归因方式在疾病感知与习得性无助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的干预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 年10 月至2022 年4 月唐山市2 所三级综合医院的301 名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者;(2)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对脑卒中的诊断标准者;(3)同意参与研究者;(4)具有主观判断能力者;(5)沟通无明显障碍者;(6)接受过科学康复训练者。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患有恶性肿瘤者;(2)患病前有精神障碍者。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研究者自行设计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卒中次数及性质、有无家族史等内容。

1.2.2 习得性无助量表(LHS)[4]。该量表由武晓艳等编制,共18 个条目,包含绝望感和无助感两个维度,采用Likert5 级评分法1-5 分依次代表“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得分越高则个体习得性无助程度越严重。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总量表为0.930,分半信度为0.901,重测信度为0.898。

1.2.3 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该问卷由梅雅琪等翻译[5],共9 个条目,包括认知、情绪和理解能力3 个维度,第1~8 个条目采用Likert11 级评分法计分,除3、4、7 外余下条目正向计分。前8 个条目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越高代表患者负性感知越多。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0.77。

1.2.4 归因方式问卷(ASQ)。该问卷由Peterson 编制[6],王纯等汉化修订[7]。共60 个问题,由12 个事件(正、负性事件各6 个)组成。各事件含内在性、持续性、普遍性、宿命性(该维度在计算总分时不计入在内)四个维度。各事件的第一个问题不计算其分数,其余问题按1-7 分进行计分。正、负性事件分别计分,总分及正性事件得分越高代表其归因方式越积极,总分的计算方法为:正性事件条目得分的平均值减去负性事件条目得分的平均值。该问卷总体信度为0.8429,信效度良好。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脑卒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和疾病感知、归因方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采用Harman 的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采用SPSS 26.0宏程序Process 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归因方式和习得性无助得分情况

脑卒中患者BIPQ 总分为(46.39±13.37)分;ASQ 总分为(0.45±2.20)分;LHS 总分为(46.98±15.09)分。

2.2 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疾病感知和归因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习得性无助与疾病感知呈正相关,r=0.621,P<0.01,与归因方式呈负相关,r=-0.623,P<0.01;疾病感知与归因方式负正相关,r=-0.472,P<0.01。见表1。

表1 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归因方式、习得性无助的相关性分析(N=301,r)

2.3 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与疾病感知间的中介效应

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诊断,将本研究3 个量表的全部条目进行未旋转因子分析,显示共有14 个因子特征值>1,且第1 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6.59%,说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习得性无助间的中介效应。将各变量经过标准化处理后以疾病感知为自变量(X),习得性无助为因变量(Y),归因方式为中介变量(M),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中介作用模型及路径系数见表2 及图1。结果显示,归因方式在疾病感知与习得性无助之间充当部分中介,中介效应占比32.206%。

图1 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习得性无助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表2 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习得性无助间的中介效应检验(n=301)

3 讨论

3.1 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归因方式及习得性无助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得分为(46.39±13.37)分,处于中等水平,说明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负性疾病感知。究其原因,脑卒中患者患病后往往会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肢体活动障碍的表现,在通过长期的康复训练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康复疗效时易致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并怀疑疾病的治疗及自身的努力不会奏效。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以提高患者康复自我效能。

本研究中患者的归因方式总分为(0.45±2.20)分,从得分来看,本次研究的脑卒中患者的归因方式趋于积极归因,即本次研究的脑卒中患者多将负性事件归因为外在因素、原因暂时存在且只影响该类情境。此种归因方式利于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中患者的习得性无助得分为(46.98±15.09)分,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习得性无助。本研究中认为家庭氛围和睦的患者仅为29.2%,在一般或紧张的家庭气氛下患者难以树立康复信心,对未来更为悲观。提示医护人员应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理解及关心,改善患者家庭氛围以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水平。

3.2 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归因方式及习得性无助的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水平与归因方式呈负相关,提示患者疾病感知水平越高其归因方式越消极。归因方式与习得性无助总分呈负相关,说明个体归因方式越消极,其习得性无助水平越高。因此,提示医护人员应及时通过归因训练等纠正患者的归因方式,更好地降低患者习得性无助水平。

3.3 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习得性无助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习得性无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发现,疾病感知通过两条路径对脑卒中患者习得性无助产生影响:一是直接正向影响,即疾病感知水平越高,习得性无助水平越高;二是通过归因方式间接影响习得性无助水平。积极的疾病感知和归因方式能够帮助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因此,未来干预也可从归因方式入手。

此外,本研究发现归因方式在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及习得性无助间并非是完全中介作用,未来可联合其他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

4 小结

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与习得性无助呈正相关,归因方式在疾病感知和习得性无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制定并实施对患者的归因训练,促进脑卒中患者消极归因方式向积极归因方式的认知转变,可成为患者规避习得性无助的一条有效路径。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工作人员设计、调整和实施相关干预提供参考。由于本研究为小样本研究,今后需扩大样本量,以完善本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负性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