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3-02-26焦兴华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辽宁红色育人

刘 伟 焦兴华 张 懋

(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6)

为贯彻落实辽宁省教育厅《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精神,充分发挥“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打造辽宁特色思政课。在砥砺奋进新征程的今天,深挖蕴含在“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基因、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究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建议,是当前推动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辽宁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始终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缩影和重要见证,是辽宁重要的红色文化标识,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1.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概念。一是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在辽宁地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铸就的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既包含遗址遗迹、纪念场馆、文献资料等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又包含红色精神、英模人物、革命事迹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文化土壤,成为辽宁开展“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重要基础。二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在此背景下,辽宁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挖掘提炼红色文化资源,提出辽宁“六地”,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提出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辽沈大地上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这种概括性的提法提纲挈领,是对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与提炼,标志着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需要发挥出更强大的时代价值。

2.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根据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同表现形态,大致可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划分为三大类,即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信息形态。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主要包括纪念场馆、遗址遗迹、革命旧址、红色文物等,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是红色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红色精神、革命文化等,如塔山精神、雷锋精神、抗联精神;信息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划分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红色文化资源分类中出现模棱两可或边界不清的问题,如文献资料、红色文艺作品等,其表现形式为物质形态,然而其承载的内容和传达的意义却是精神形态的,为此,这一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可归结为信息形态[2],如红色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等。

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一是数量众多。据统计,辽宁省共有780 余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重要遗址遗迹260 余处,重要纪念场所300 余处,重要会议、机构旧址100 余处,同时拥有较多的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特点。二是形式多样。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形式涵盖了不同种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物质形态方面,纪念设施有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遗址有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旅顺日俄监狱遗址、抗美援朝下河口公路断桥遗址等;知名建筑有鸭绿江断桥、抗日英烈纪念碑、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等。在精神形态方面,包括东北抗联精神、抗战精神、塔山精神等;在信息形态方面,红色歌曲有《满江红》《血盟救国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红色剧作有《英雄儿女》《少帅》《雷锋》等;红色书籍有《张学良传》《学雷锋——高尚的精神》等。三是时间跨度大。辽宁红色文化资源时间跨度长,在革命时期一直保持着连续的状态。涉及时期全面,涵盖了抗日战争前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但不同时期数量差距较大。其中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最多,是辽宁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数量最少。四是空间分布广。辽宁省共14 个地级市,红色遗址遗迹共782 处(表1),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较广。省内红色文化资源以本溪、铁岭与丹东为中心,呈条带状放射分布,但各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差异显著,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3]。

表1 辽宁红色革命遗址地域分布[4]5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坚持统一性的前提下,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拓展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方式多样性,从而强化育人实效,塑造地方特色鲜明的红色教育课程。

1.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378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准确把握好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善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必胜的信念和时代的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是辽宁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为推动辽宁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提供了重要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2.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传统思政课内容乏味,单一的理论讲授较为枯燥,而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性、先进性、独特性、丰富性的特点,承载着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资源丰厚,几乎涵盖了思政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是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既包括纪念场所、遗址遗迹、革命旧址等物质载体,也包括红色精神、革命信仰等深刻的精神内涵,能够为教学提供大量素材支撑,进而拓展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校思政课。

3.党和政府对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重视。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先后前往西柏坡、临沂、延安等革命老区考察调研。2022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考察,首站就来到了锦州,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回顾了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和东北解放战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6]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要求,各高校聚焦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

1.高度重视以史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的育人作用,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辽宁各高校将“以史育人”与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用生动的红色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挖掘思政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让红色历史教育资源持续发挥育人作用,形成一堂红色历史思政“金课”,通过不断强化育人功能,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转化为师生校友奋发前行的动力源泉。

2.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与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等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选派学生到基地开展现场体验、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等实践活动。例如,大连民族大学组织学生党员宣讲团、优秀学生代表赴辽宁“六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在参观的过程中倾听讲解员讲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历史故事与发展脉络,举行向革命先烈献花、默哀祭奠仪式;辽宁工业大学组织师生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塔山阻击战纪念馆、解放锦州烈士陵园、梁士英炸地堡遗址、配水池战斗遗址5 个场地参加“传承红色基因,铸魂时代新人”清明祭扫活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办“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 周年”主题参观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3.持续创新教学形式。各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宣讲团进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宣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例如,东北财经大学举行《钢铁意志》观影会,在观影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辽宁科技大学组织全体辅导员、学生通过VR 线上参观雷锋纪念馆,充分利用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深入学习雷锋精神;辽宁传媒学院举办“传承雷锋精神,学习雷锋事迹”雷锋历史资料主题展览,并首次将雷锋生前珍贵录音原声在现场展出并播放,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感受雷锋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中弘扬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1.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程度不够。当前,辽宁对“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尽管各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在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上依然存在不足,没能充分发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部分高校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仅停留在表面,在内涵彰显、创新利用上较为薄弱,没有对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深层次丰富内涵进行提炼和总结,致使一些优质红色资源不能有效发挥育人价值,教学效果不佳。

2.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创新力度不足。当前,辽宁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创新融入的方式方法,在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部分高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或经费等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依然采取单一的灌输型授课方式,教学模式设计创新力度不足,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红色文化的道德教化和思想引领作用难以在高校青年学生心中扎根,教学效果不理想。

3.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形式单一。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如何采用数字化手段让大学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挑战。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理念陈旧、脱离时代的问题,教学媒介主要还是幻灯片展示,数字化理念较为淡薄。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各种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各高校应及时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采用数字化手段,积极创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途径和形式。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进路

辽宁是一片红色热土,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各高校要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这座“富矿”,探寻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点,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探索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1.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制度化、规范化。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需要高校制定明确的方案与保障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一是要从课程大纲入手,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配合具体的学分设置、学时安排及实践教学要求;二是要完善具有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相关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素养;三是要改革思政课考核方式,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考察纳入最终成绩考核之中;四是要完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大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与考核力度,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2.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专题库。推动辽宁各高校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需以深度挖掘和开发本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为主,立足学校所在地,加强对校史、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归纳和运用,深刻阐释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从革命人物、革命事迹、革命精神、革命遗址等方面进行挖掘,围绕思政课的教学重点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起一个资源共享、素材丰富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专题库,为加强高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3.建立“三位一体”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内容鲜活,形态多元,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高校要构建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中心的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建立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一是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方式,应围绕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二是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促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实践。高校要重视利用学雷锋活动日、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红色纪念日活动,引导学生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如举办红色主题情景剧比赛、红色主题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专题讲座,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三是要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辽宁拥有丰富的“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应加强和当地红色景区的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促进资源共享,并根据课程内容、进度安排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研学;同时,要将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纳入红色文化实践范畴,实现思想性与行动性教育充分融合,打造全方位、全过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

(二)加强高校红色网络文化建设

1.打造信息化智慧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新媒体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教学相融合为打造信息化的智慧课堂提供了重要契机。高校思政课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应充分利用5G+VR、三维动画、多点触摸屏、全息投影等网络信息技术,打造集视、听、触、感于一体的逼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真实的虚拟世界,打破历史时空距离和情感隔膜,让学生能够以主角的身份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获得交互性、沉浸式、多感知性的真实体验;也可以利用VR 技术带领学生线上参观辽宁“六地”红色景点,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可依托网络课堂教学平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平台”“智慧树SPOC 平台”等,加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网络学习资源建设,设置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专栏,为学生提供可随时学习的在线学习资源,实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此外,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如设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学习交流区、答疑区等,畅通学习情况交流和反馈渠道,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新红色文化融媒体传播。高校要在建设好以校园广播、红色文化宣传栏、校报等为主体的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利用好新媒体,推进两者融合发展。一是辽宁各高校要加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建设,重视网站内容的丰富与日常维护和管理,并及时上传与更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相关资讯与研究动态等,真正落实红色文化专题网站的育人作用。二是要加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自媒体传播“微平台”建设,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日常广泛使用的自媒体中,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充分利用自媒体良好的社交互动功能,增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要根据青年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的特点,确定推文或视频的风格与语言表达方式,在表达上要注重平衡好网络作品的趣味性和创意性、红色文化的严肃性和历史性,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线上活动。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平台多触点运营方式,发挥其实时交互、资源共享、超越时空的特性,开展跨地跨校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主题线上活动,掀起全省师生共同学习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热潮。如开展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学习之中,共建高校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以此激发高校师生学习红色文化和表达自身感悟的热情,并为师生学习与探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提供机会和平台,打造网络文化育人红色“立交桥”;开展辽宁“六地”红色地标线上打卡活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网络知识竞赛、通过线上VR 全景参观红色景点等,让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同时,真正在学生当中“火”起来。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辽宁之光
红色是什么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