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美”

2023-02-26袁丽,李帆,张洁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袁丽,李帆,张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乡土生产方式孕育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乡村是古代文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诗意呈现,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支撑。本文从传统田园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的内在逻辑、方向及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丰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系列决策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田园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8(2023)04-0049-04

“Rural Beauty”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ourism

——The Internal Logic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Chinas Rural Cultures Integration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Yuan Li,Li Fan,Zhang Jie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Xian 710119)

Abstract:Countryside is a poetic representation of idyllic poetry in which ancient literati smoke curl up, and idyllic culture is the inner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valu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idyllic aesthetic culture, puts forward the internal logical direction and times value of its organic integration with rural tourism, so as to further develop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dustr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nriching the vitality of inspiring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of the whole nation proposed by the Partys 20th National Congres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 series of decision-making theories such a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Cultural and tourist integration; Rural pastoral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一、田園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底蕴及内在支撑

文化与农业同为人类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自周王朝先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始,中国正式成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农为国本”是中华民族独特生命样式的基本背景,传统农耕文化是对我国数千年农业发展历史的生动记载。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所描述的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乡村生活的自然怡性,投映了“人”作为自然生物人、生命感性人,对田居生活中返朴归真的人生意味的追慕,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范式最真切的阐释。

“田园”一词在《辞海》中解释有两种:一指耕田和园地,二泛指风光自然的乡村。在综合吸收借鉴历代学者有关田园文化的来源、内容及田园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关系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下述研究展望:

作为根植于特定区域的文明积淀,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田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氛围,不仅有陶渊明笔下浸润于古老土地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还赓续着一代代村民沉淀在骨子里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乡土情结,以及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

田园文化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生态性和乡野性,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战略思想,它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浓缩和精华,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底蕴及内在支撑,在乡村文旅融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田园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农业文化和农民文化的高度整合。乡村的自然风光、山水草木、古建筑村落、古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乡愁;乡间的民风民俗、传统节庆、传统文艺表演等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原汁原味的 “活文化”;而乡规民约、宗法家规、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母体和心灵托付。

简而言之,田园文化是乡村的、田地的、庄稼人的“文化”,涵盖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全部要素与内容,对于促进乡村旅游与田园文化的有效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2]。

二、田园文化塑造了中国人对于乡村旅游的偏好及独特的东方式田园审美意向

“田园审美文化”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社会。自有乡村,就诞生了它的作品——乡村田园审美。“誰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这是《诗经.小雅.无羊》的首句,羊伴随先民走进农耕文明,走进中国最早的乡村,成为圆满、美好的象征,乡村正是“羊大为美”美学思想的发源地。

田园乡“俗”孕育了文“雅”。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他认为,美,存在于天地之间,为天地所具有。历代的文艺雅事、文化意趣,也无不和天地之山水、田园、乡村、自然紧密联系;中国传统的思想智慧、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无不来源于乡土、根源于民俗,并以乡村、田园、自然为灵感之源。置身乡野村间,体验感悟“天地大美”,是中国式乡村旅游最早的存在形式。

田园语境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表达场域,寓情于景是中国人最生动的修辞手法[3]。以琴为例,中国人弹奏的是《流水》、《潇湘水云》、《渔樵问答》、《阳春白雪》等,《流水》有国人皆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之传说,先秦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而曲目《阳春白雪》也流淌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自然之美。

古人对弈选址亦常在山中、林间或者溪畔,例如“当湖十局”;而中国绘画的主要元素是水墨、山水,画的就是冲虚、灵动的自然;最知名的是唐代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子、庄子的核心语汇,山、水、自然,也都在乡间田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就是“一”。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置于首位的“风”即“十五国风”,也基本是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在讲述十五个不同区域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载录了带有不同地方色彩的乡土田园文化。

从“诗”的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始,到圣人孔子的“知水乐山”;从陶渊明在长江边的乡村写下《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再到后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田园诗所记载的乡村生活真实的闲情雅趣和浪漫情调形态;田园主题诗歌被孟浩然、王维、李白、苏轼、陆游、范成大等一代又一代大家反复演绎;中国田园文化“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历久弥新,成为国人身上独特的印记,慰藉和丰富了中国人的心灵,也是今天的周边游和乡村游等旅游文化的重要源头。

中国田园文化围绕着传统农耕生活范式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乡土情结、家园情结、归隐情结”等一系列物质、精神文明文化方式及文明成果,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追求,塑造了中国人对于乡村旅游的偏好及独特的东方式田园审美意向,这与今天党和国家倡导的和谐、共享、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国之大计十分契合,为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升华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养料。

三、田园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不断深入融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美好”与“美丽”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同时提倡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乡村旅游是人民大众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投射。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是田园文化的载体,乡村旅游与田园文化的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二者“美美与共”。

疫情发生之后,千百年来一直庇护中国人的乡村,让大众又一次在它的温暖怀抱里体会到生命、生活、自然的美好。作为一种代偿效应,有关生命哲学、田园生活美学方面的旅游主题进一步回归,以人文关怀为特征的乡村旅游,源自中国田园传统审美,其与文化同游,与生活同游,与万物同游更能唤起消费者的归属感[4]。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田园文化,通过审美意象的联结及审美功能的传递,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对高水平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为己任、以帮助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愿景,与乡村旅游产业不断深入融合,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美好”与“美丽”,这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的“美美与共”,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在乡村文旅融合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乡村旅游美学产业是对“文旅、文创重建乡村”的应用性研究,是对“两山理论”“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应用和落实,它跟我们幸福产业的每一个产业业态之间都有非常好的串联。具体实施可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育、乐”等为基础,整合相关产业的美学经济价值链,在旅游、体育、休闲、茶道、花道、公共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铺展,通过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通过发展泛户外休闲生活美学,把劳动变成运动,把空气变成人气,把节事变成故事,把青山变成金山,把颜值变成市值,建构诗和远方空间,打造身心赋能平台,使得乡村从一种生活、生产的场域蝶变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5]。

四、乡村是“留住绿水青山, 记住美丽乡愁”的载体

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美好生活事关物质、文化、生态、社会各个方面,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具有审美份量的要求:一是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带有体验特征的“感”字,与感知、感性的“美感”相通,这些美好生活的体验与旅游审美的体验相通;二是党中央要求通过文化艺术作品“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这种美的追求映射到乡村,就表现为两个层面:

其一,乡村是洼地,作为相对落后的地方需要通过发展文化和旅游实现美好,确保所有民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这也正是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践行[6] 。

其二,乡村又是高地,有奇山秀水的生态美、民风淳朴的道德美、民俗风情的人文美,还深藏着城乡居民共同的美好记忆,是“留住绿水青山, 记住美丽乡愁”的载体。

五、乡村旅游要提质增效促发展,须在数智技术与中国文化联袂中创新性发展

中国古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古典美学的认知方法,也决定了自古以来中国文旅的研究方法。如孔子重视“中和”,庄子提出“虚静”,孟子重视“养气”,而最初的乡村旅游活动中的主要哲学思想则是“天人合一”,认为身心、形神合一则神清则气爽,气血贯通,身体康健。养身先养心,养心则需要有好心态及好的精神境界。今天我们研究文体康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会发现古代文旅一体时使用的方法,今天依然有效,特别是在旅游生产、消费中,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会使旅游重新归位精神活动的本位,顺应了全社会对延伸生命长度、加大生命宽度和提高生命质量的要求。

千百年来乡土中国的积淀,乡土文化场域成为今天文化审美创造中最大的IP,现代数智技术可以在乡村空间展开人与天地、人与万物互联互通的交互式情境集成应用,为未来旅游实现沉浸式体验和全息式营造提供独具特色的中国田园审美表达场域。文创和数智,都将在此场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形成文化创意强化与科技提升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经济发展[7]。

科技從来就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旅游要提质增效促发展,须在数智技术与中国文化联袂中创新性发展,升华产业新能级;但科技也是双刃剑,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益于科技,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来自高科技的各类安全威胁。

人创造的数智应服务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异化人,乡村旅游更应导向真、善、美。乡村旅游数智现代化,应在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智新技术萌芽阶段就启动人文精神的积极引领,在把现实投向虚拟的同时就投进我们的传统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让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世界。而这些“宇宙”坐标,应定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在乡土中国,给现代乡村旅游赋以传统“美”的守正力量,又使其得到传统“美学”的沾溉滋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tent_5683910.htm.

[2]石映昕,杨尚勤.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J]. 社会科学家,2021(5):45-50.

[3]蒋益.中国传统旅游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2(9):23-25.

[4]贾玎,杨昀. 田园审美意向下的中国式乡村度假研究[J].美与时代,2020(9):70-73.

[5]刘国贞,吕丽红. “文化 +”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策略研究[J]. 乡村振兴,2022(7):114-116.

[6]谢春山,东野圣萍.“三农”视角下乡村旅游中的田园文化及其优化建设研究[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56-61.

[7]孙若风:有乡村自信才有中国人真正的文化自信[EB/OL].(2021-12-31).http://education.news.cn/2021-12/31/c_1211512834.htm.

[责任编辑李帆]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