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变迁研究
2023-02-26杨开会
杨开会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0)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且地域广阔,各民族居住环境各不相同,社会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中华民族多样的服饰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在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充分彰显了各民族审美内涵及当下时代精神。布依族作为西南地区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未创造出本民族通用的文字,服饰则成为布依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布依族历史文明。2014 年11 月11 日,布依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推进,布依族服饰的文化功能逐渐改变。因此,基于对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朵卜陇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拟从日常生活中布依族服饰功能变化为切入点,探讨布依族服饰传承问题,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 布依族传统服饰概述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支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数最多。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29 个民族。布依族是镇宁县人口最多的民族,布依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其民族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朵卜陇村位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中部,距离县城21 公里,全村国土面积共有5.42 平方公里,现共有7 村民组,总户数506 户,少数民族户数298 户。全村主要由布依族和汉族两个民族构成,是一个典型的汉布杂居的村落。
布依族喜蓝、青、黑和白色的衣服,男装各地区基本相同,一般为长衫或对襟短衣,女装差异较大。因此,不少学者从布依族女性服饰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从不同地区布依族妇女服饰结构的不同,将镇宁地区布依族服饰分为镇宁扁担山式、募役和江龙地区式、六马式、沙子地区式[1]。按照镇宁地区布依族妇女服饰的特点分为“梳高头”“戴假壳”“外拖肩”三类[2]。学者们多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妇女服饰特点进行分类,总体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裙装和裤装[3]。
1.1 裙装
当地布依族女子裙装为上衣下裙,裙装在面料上有棉布和绸缎两种,在颜色的选择上也是十分丰富,主要由上衣、百褶裙、围腰及头饰四部分构成。
裙装上衣颜色以青色为主,短衣细腰,从左肩押到右腋下,即斜襟右衽。领排颜色多以红为底色并绣有花草纹。衣袖从手臂到手腕处由三段不同颜色的绸缎组成,上截为绿色绣花、中截为红色绣花、下截为白色绣花,袖口为白色。衣服前摆部分,绣有五色花,衣服后摆镶有弧形互相叠压的多色布条及鱼纹。
下裙是传统工艺制作的土布制成的大摆百褶裙,裙长90 cm左右,以青黑色为底色,由白色小圆点组成菱形边框,菱形中间是白色圆形图案。
围腰面料有棉布及绸缎,以青色为主,四周镶有花草刺绣饰边,偶有蝴蝶镶嵌在下摆两角,上沿根据喜好有格子纹或太阳花刺绣,下摆系粉色流苏。围腰飘带亦有流苏,根据上沿图案亦为格子纹或是花草、蝴蝶及太阳花等刺绣。
裙装头饰十分讲究。可从已婚女头饰来区分布依族女子的婚姻状态。未婚女子在穿裙装时,会梳高头,把头发盘成拱桥髻,从前向后插一根发簪。拱桥鬂是用一块榔树皮做成拱形,约40~50 cm,再用布包起来以达到固定塑性的作用,再包一块织锦帕装饰。包榔树皮的头巾上用红、黄、蓝、青、白、粉等彩色,绣着鱼纹、直纹和“啰嘞”花纹等。发簪是以银制成的,从前向后插在拱桥髻上。这根簪子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
已婚女子在结婚生子后,不能戴发簪。需将拱形发髻变为直发髻,并于发髻末端部分镶嵌一个银碗。银碗口朝外,碗底主要由太阳花纹构成,较为特殊的是,碗的中心有两个扣眼,每个扣上吊着一条小鱼。
1.2 裤装
裤装包括上衣、裤子及头帕。裤装上衣材质以棉布为主,颜色多为黑、青、蓝色。上衣为盘扣立领斜襟右衽,以反托肩为主,即在衣服肩膀处用一种颜色的布连接过渡。裤子一般是长筒裤,裤腿较宽,裤子的颜色以青、蓝色为主。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黑色牛仔裤及涤纶面料的裤子深受当地女性的喜爱。
裤装头饰主要是盘帕型。头帕以青蓝色格子布为主,一张布约3~4 m。女性的头帕主要有两种盘法:一种是将帕子盘成一圈圈整齐的筛子状,并且看起来一定要是鼓起来的,另一种是将帕子盘成像三角一样,名为三角包。
2 布依族服饰功能的变化
2.1 传统服饰文化功能
2.1.1 实用功能
服饰最初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需求——保暖御寒。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每个民族对服饰的选择有所不同。布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善于利用植物纤维制作服饰,因此传统的服装面料基本上都是以自纺自织的棉质土布为主。传统土布十分厚实,制作成衣及头帕具有保暖作用。
2.1.2 民俗功能
布依族女装因区域不同而类型多样,但不同于汉、满等民族,布依族女装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年龄和婚否之别[4]。在布依族女性的生命历程中,不同年龄段穿戴的服饰有所不同。布依族女性一生中要穿戴两套不同裙装,主要体现在裙装头饰的不同,女性在结婚生子后,娘家择吉日送“银碗”裙装给女儿,这体现了女性角色身份的转变。因此,人们在进行“浪哨”时,便可区分已婚和未婚女性,避免发生尴尬。虽然布依族女性在选择裤装时未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但笔者在田野时发现青年人偏好于颜色比较鲜艳及刺绣图案丰富的上衣,老年人则多穿着朴素的青色格子纹上衣。由此可见,在布依族传统社会中,服饰对人群具有识别和规范的民俗功能,人们可以通过服饰辨识穿着者的身份和年龄,遵从着不同的社区交往礼仪。
2.1.3 作为本民族信仰崇拜文化的展现
布依族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从内容来说可分为自然崇拜及祖先崇拜。布依族服饰中多花草纹、水波纹、鱼纹、螺旋纹等几何抽象图案,反映了布依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期盼粮食丰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仰之情。布依族崇拜祖先,他们认为祖先管理子孙后代,一个人一生的祸福、财富、寿命、前程、子嗣等,都由祖先决定。因此,对祖先的崇拜和信仰非常虔诚,家家户户都设立神龛来供奉祖宗。依照布依族的传统规矩,逢年过节皆有隆重的祭祖仪式。对于祖先所留下来的服饰,她们严格遵循传统制作工序传承给后代[4]。
2.2 当代布依族服饰文化功能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打工潮”的兴起使得年轻人走出大山,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开始脱下布依服饰,换上现代装束。现代化服饰的种类与款式繁多,并且更加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倾向于穿着现代性服饰。然而,在文化复兴趋势下,布依族传统服饰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其文化功能发生了变化。
2.2.1 身份象征
布依族服饰两种装扮在穿着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人们会寻找更加简便、快捷的衣服,因此朵卜陇村布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较少穿布依族服饰。仅有个别老年妇女还会穿朴素的短襟上衣。在日常生活中,虽较少看到人们穿布依族服饰,但重要仪式活动或特定环境中也时常出现,布依族女性会再一次选择穿上布依族服饰以凸显自己的民族身份。
2.2.2 文化传承的载体
“每一种民族服饰的生成,都是这个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一部史诗”[5]。布依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其服饰承载着布依族文化的精髓,由于布依族长期生活在山区,社会发展较为缓慢,长期处于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布依族的服饰已经发展自己独有的一套文化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今,布依族服饰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加强及旅游业的兴趣,布依族服饰作为布依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标识,逐渐成为布依族进行对外宣传和展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例如在布依族“六月六”传统节日、婚礼、地方文旅产品等都对布依族服饰文化进行展示。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年县里举办六月六文化展演活动或参加婚礼酒席时,他们都会穿着布依族服饰参加活动。
3 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功能变迁机制
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6]。布依族服饰功能变迁是内外因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3.1 现代工业技术的成熟
传统布依族服饰主要以棉麻为主要的制作原料,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技术的发展促使服饰制作工艺上进一步提高。涤纶、聚酯、腈纶等新型材料的出现改善了传统土布厚重的缺点,穿着更加的舒适方便。在制作方式上,现代化机器制作简化了传统制作工序,解放了妇女的双手。
3.2 服饰观念的转变
早期,布依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生活条件艰苦,物质资源匮乏,对于服饰的选择主要是为了御寒和遮挡身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服饰的选择逐渐倾向于服饰的“美”和舒适度。当下,朵卜陇村村民的服饰穿搭也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他们的衣橱里除了传统的布依族服饰,还多了正式场合需要的西装,或是日常生活中可彰显个性的休闲服、运动套装、短袖、裙装和牛仔裤等。他们选择穿着现代服饰是因为其色彩绚丽、成本较低,能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个人风格相匹配,也更加符合人们对服饰创新的观念[7]。
3.3 外来文化的影响
不同民族之间除了语言外,服饰是民族识别最重要的表征之一。社会发展进程中,布依族与其他民族相互沟通交流和融合中,布依族服饰发生了改变。在日常生活中,朵卜陇村布依族人民不再穿着传统服饰,其认为布依族服饰穿起来不方便,不便于劳作,也不便于与其他民族交流。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重新穿着。布依族遵守着“同宗同姓不结婚”的古老习俗,因此其通婚范围主要是其他地区布依族和汉族。当汉族与布依族通婚,汉族丈夫或妻子带来的汉文化冲击,促进布依族人民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4 布依族服饰传承的思考
文化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动的体系,是一种“文化手段迫力”,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7]。布依族服饰文化功能发生了转变,是人们对需求进一步提升的反映。在新时代发展下,服饰是一个民族符号性标识,因此,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
机器化制作虽然简化了制作程序,但长此以往,传统服饰将会失去手工原真性。因此,民族产业公司在加工布依族服饰时,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此满足现代人对布依族服饰的审美标准[8]。同时,布依族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当加大对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加强传统制作工艺的保护,进一步重视手工艺人。当然,布依族服饰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专家学者,更应该重视布依族人民在传承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他们作为布依族服饰的创造者、传承者、发展者及使用者[9],唤醒他们自觉主动传承的意识,引导文化主体对文化的重视,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布依族人民对服饰文化的深入认识,才能真正实现服饰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5 结语
服饰,是历史传承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服务于传统生活模式的重要保障。在工业技术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下,年轻人更加喜欢现代化服装。布依族服饰功能主要从实用功能、识别功能、体现民族信仰拓展出民族身份象征及文化传承功能,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和标识。加大对布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布依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及文化自信,是年轻一代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