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实习中美术师范生职业体验个案研究

2023-02-26李沅蔚

西部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日志师范生对象

李沅蔚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长沙 410012)

教育实习对美术师范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工作学习实践,结合具体实例,对教育实习中的高师美术师范生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介绍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成长的作用,旨在为美术师范生的实习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真实案例,更好地为培养师范生服务。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但关于教育实习的政策文件并不多。研究美术师范生这一群体的相关文献也很少,聚焦于教育实习者更甚。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1],通过近距离观察、文本分析、非正式交谈等方式收集研究材料。从环境适应、课堂教学、职业认同三部分分析研究对象的成长路径,旨在为进一步充实美术实习教师职业体验的理论成果提供帮助,促进实习教师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不断成长[2],并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参考。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师范类高校师范专业的两名本科生,同时他们也是在C中学实习的美术老师。为了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隐去其真实姓名,用字母P和L来代替。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均以其他字母代替。文中的“我”是一名在读研究生,报告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对考察现场进行了再现,使读者对考察过程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师范专业的本科生P和L,现为大三学生。P是实习队的队长,美术学专业油画方向,L是美术学专业书画方向。研究对象所在的实习队共有10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8人,由自由组队的方式形成。实习前,实习队的同学们在大二时经历了为期四周的教育见习。主要学习内容是三笔字练习、观摩优课、观看讲座等。教育实习期间实习队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外,还共同参与了学校“艺体2+1”测评认定、社团课、专题教研活动、学生作品指导、画展布置等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目的抽样法

质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属于非概率抽样。选定研究对象为P和L。本研究通过现场观察、影像记录、非正式交谈等方式,对实习期美术教师的教师职业体验和教学适应情况进行研究。

(二)个案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3],通过着重对P和L两位初中实习教师实习期间的深入观察和文本分析,有助于了解美术实习教师的成长变化和职业体验。

(三)文本分析法

研究对象所在实习队每日收集实习日志和美篇推送,非常具有实时性,能及时记录下实习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反馈。但是也有利弊,这个展示会呈现给教师和公众,所以难免会掩盖一些自己的内心想法,或者委婉表述,有可能还会直接忽略细小的感受,只放大了积极的一面。

三、材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资料的时间为2022年10月至12月,收集的主要方式是实习日志、现场观察、影像记录、非正式交谈、教研活动等。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P和L的评课记录、听课记录。一开始由于对实习队成员不熟悉且未正式确定研究对象的缘故,我没有事先告知P和L,我在对他们进行个案研究,因此,平时的交流都属于非正式交谈。但在进行资料整理收集和撰写论文时,需要知道研究对象最真实的情况和想法,我分别征求P和L的意见,他们表示乐意接受我的研究,并积极提供所需材料。在每次集体非正式访谈时,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我进行了录音,并及时记录下访谈中研究对象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2.电子材料收集。包括P和L的教案资料、实习日志、课件和美篇的收集。其中实习日志每人各34篇,除周六日以外,平均每工作日1篇,当天写当天收集,保证了实习日志的时效性。

3.教研活动。主要是与美术教育和专业成长相关的一些美术教研活动。

4.13节美术课的现场记录。由于平均到C中学指导教师每周的美术课不多,又需要再次平分到2位实习教师身上,加上每周我也要上课的缘故,能够现场听课的机会较少。此项现场记录主要侧重在教学过程中的记录。

四、研究方向

(一)环境适应

10月11日上午,我们第一次来到C中学,这也是我与P和L的首次见面。在学校美术馆里,C中学的教师组织我们进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学校领导、双方指导老师、实习队成员和两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欢迎会。与会领导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S老师是C中学的美术组组长,她介绍了此次实习队师徒结对的分配情况,并做了相关要求。

1.P老师的环境适应

在上午的欢迎仪式中,我观察到作为实习队长的P会更主动地回应教师们的提问,遇到事情会主动承担,组织实习队员完成相应任务。在实习日志里,P没有对环境不适应的表述,在日常观察中也没有明显的不适感。同时,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

“进入学校第一眼我就被学校的氛围所感染,学生的设计作品成为我惊讶的开始……”(P-R-1011)(1)第一个字母表示研究对象,R表示实习日志,后面的数字表示交流日期。

可见,C中学浓厚的艺术氛围给P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C中学50周年校徽设计展上的学生作品,超出了他对学生艺术水平的预期。或许P是男生,并且又是队长的缘故,会更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其他方面。

2.L老师的环境适应

L说话的频率、音量都比较小,在第一天上午没有过多的走动。行为举止更符合一位学生到新环境、正小心试探着融入环境的样子。直到双方学校教师们离开,留下我和另一位研究生F给实习队分享考教师资格证的经验时,气氛才稍稍缓和,交流也逐渐多了些,面部表情也放开了很多。

“单看到红色的砖墙就已经梦回我的学生时代,只不过这次进入校园的我不再纯粹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我还是一个即将走向讲台教书育人的实习老师,这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L-R-1011)“在昨天初步熟悉了校园环境和时间安排后,今天已经正式进入了工作状态。”(L-R-1012)

这个时候的L刚到新环境,心里明白需要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但是在肢体和思维上还未转换过来。

“进入实习的第二周,过了个周末再次来到C中学的校园时,不同于首周的兴奋新奇,现在的心境好像更加平静自然了……”(L-R-1017)

在实习第二周L的心态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她自身也能明显感受到,可以更平静从容地对待新环境中的事务。

(二)课堂教学

据了解,P此前都未进行过实习,也没有在学校给同学们上过课。L之前参加了“三下乡”活动,但是课堂活动没有这么规范。在指导教师S的指导下,他们将正式走上讲台。因为时间冲突的缘故,我没有听到P和L上的第一堂课。只能从他们自己的实习日志、回忆和其他实习教师的表述中来了解。

1.P老师的课堂教学

谈到P的第一节新课,P在日志中是这样记录的:

“正式在班级上课,上课之前也是充满信心的。”(P-R-1024)

其他的实习老师们评价P“很有一个老师的样子。”“不过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H-G-1123)可见,P在讲台上不会怯场,但是对教室设备的操作不熟悉。在实习中期主要存在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

“这周的相对于前三周来说相对轻松,但是也不能放松,在上过三堂课之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依然很多,面对不同的班级情况,我总会出现时间控制不当的情况,一直在讲课,为学生留的时间相对较少,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后面的总结和评价,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P-R-1031)

在实习中后期,P上课已经更得心应手了,能熟练运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设计学案。不过在初一(6)班上的《画家笔下的色彩》第一课时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声音较小;看到班主任在门口时,能明显看出愣住了,变得不知所措;还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够。

“在教学时学生不断提问,我们是要有问必答还是应该选择性忽略?”

这是P向导师X提出的疑问。可见,P明白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是还不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如何回答。课后,指导老师S也指出:

“课不能上成一言堂,关键是学生要干什么回答什么,时刻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S-G-1105)(2)第一个字母表示交流对象,G表示沟通交流的内容,后面的数字表示交流日期。

社团课是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们都会到美术馆上课。看着吵吵闹闹、熙熙攘攘走进美术馆上课的学生,P进行了一次控场,但效果不佳。最后是由指导老师S进行控场,学生们才慢慢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下来。管理素质是指师范生为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而具备的素质[4]。可见,P和L有了教师的责任感,在管理素质这一方面已初具意识,但管理素质能力距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还有一定差距。

2.L老师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面,L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她由最开始的紧张,现在成长到能独当一面。

“上课前紧张不自信的我也是完全没有想到,真正站上讲台后?切都顺畅自然了,那一瞬间心态由实习的学生转换为讲课的老师。”(L-R-1011)

“今天第二次上课感觉更加流畅自信了,对课程环节和时间分配的把握明显比上节课到位。”(L-R-1031)

“今天又上了一堂第一课时的课,在经历那么多个班级的磨炼之后内容早已熟记于心,尽管时隔了一周,再次拾起来讲依然能做到游刃有余,这份不知不觉的进步让我感到惊喜。”(L-R-1123)

指导老师S在交流中也表示,“现在他们进课堂真的就可以用从容这俩字了。”(S-G-1124)

就这两节课的观察而言,L在上课期间不会怯场,不过提问方式较为单一,语言还没凝练到位[5],不够严谨。在管理素质上,L不太敢管课堂纪律,既想管,语音语调又比较拖长,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引起班里个别学生进行模仿。

“大家跟着他听好不好?”“写什么嘞?”“在哪嗷的我一律不看。”“不要下位啊。”(L-K-1122)(3)第一个字母表示研究对象,K表示课堂实录,后面的数字表示上课日期。

在研究者的观察角度来看,L已初步具备教师的管理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会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氛围和效果,并对课堂纪律进行管理和维护。但在课堂纪律管理的方式和途径上,L的语气词会偏多,指令不肯定,还未达到教师语言的转化,导致实际运用的管理效果并没有达到L的预期。

(三)职业认同

1.P老师的职业认同

在实习结束后,我专门问了P,以后是否会从事教师行业。P表示目前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教师工作繁杂,是他犹豫的原因之一,但是P也不排斥这一职业。

“可能会吧,但是不确定,能干本专业肯定最好嘛……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教师的感觉还是蛮强的,如果单单是学校的工作,大家都还是很愿意做这个职业,我们(指实习队成员)之前一起聊过,感觉也还不错。”(P-W-1205)(4)第一个字母表示研究对象,W表示交流方式为微信,后面的数字表示交流日期。

2.L老师的职业认同

L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变化是比较大,且矛盾的。在L实习日志中,记录了她对这一职业的认同,面对学生的问好会逐渐接受。在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生完成作品时,能获得成就感。在研究者看来这是认同教师这一职业的表现。

“路上遇到的学生对我们新来的实习老师都很友好,一路上笑意盈盈的问好和搭话也让我们哭笑不得。”(L-R-1012)

“在路上能更加自如的应对学生的问好,出入校门刷脸时总算有了份我是一位实习老师的真实感……在用红笔打分时也是有种奇妙的感觉,从一开始的犹豫不定到大笔一挥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这一过程中确实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L-R-1017)

“活跃闹腾的班级也有他们的可爱之处,真的会被他们的积极打动,连听课的小伙伴都说感觉我讲课的声音都渐渐带上了笑。课堂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紧跟思路给予回应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L-R-1114)

实习结束后,我也问了L以后是否会从事教育行业,L却表示不是很想当教师,但是这个想法还不坚定,仍有很大变数。

“其实不算很想。最开始进美术学也比较意外,可能感觉被框定好了就有点抗拒,但其实在经历实习和三下乡之后现在也快接受良好了,寒假还打算跟志愿队伍去支教,可能慢慢就想清楚了也说不定。”(L-W-1210)

五、结束语

总体而言,P和L在学校学习了理论知识,但自身的实践与经验不足,所以在教学时不免理想化,缺乏相应的实战技巧与能力。在实习期间对环境适应、课堂教学、职业认同的成长虽偶有波折,但总体是积极向上发展的。他们有很大的变化和收获,在课堂教学方面尤其明显。P和L既锻炼了自身的教学素质、专业素质、管理素质、沟通素质,又收获了珍贵的师生情谊,宝贵的同窗友谊。研究对象有这么大的成长离不开实习学校的支持配合,指导教师们的用心指导,以及自身的努力。

实习能在每位实习教师的心里留下珍贵且难忘的回忆。站上讲台,就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尽管两位研究对象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很迷茫,对就业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但是整个研究过程让我更能切实体会到研究对象在实习中遇到的困惑和成长。以期教育实习能更好地成为实习教师成长的摇篮。

猜你喜欢

日志师范生对象
神秘来电
一名老党员的工作日志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扶贫日志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游学日志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