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学习型乡村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3-02-26邹昊舒毛筱婷
□邹昊舒,毛筱婷,林 通
(1.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吉林省电子商务)研究基地,吉林 长春 13003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乡村作为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1]。构建学习型乡村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乡村居民综合素质,助力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
1 吉林省学习型乡村建设背景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带来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一方面,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必然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改革,这就需要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综合素质,引导村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另一方面,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然要坚持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这就需要提升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解决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1.2 “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为学习型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业机械化率实现稳步增长。据统计,2016—2022 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 122.94 元增长至17 641.69 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3 102.1 万kW 增长至4 149.1 万kW。吉林省持续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乡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为建设学习型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吉林省学习型乡村建设现状
2.1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不断推进倡文明树新风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吉林省各地农村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发动群众讨论修订乡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绿色、健康、文明过节,开展“全省农民文明知识竞赛”活动。农村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建成,农村氛围日益和谐,要注重项目化配置和运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志愿服务。发挥组织优势,建立起吉林省的农村志愿服务网络框架。
2.2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经基本实现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文化小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图书室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等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累计建设行政村文化小广场6 091 个。2019 年吉林省图书馆统计年报中表明,截止到2019 年底,吉林省文化共享工程自建站点总数已达到10 777 个,利用远程网络与农村党员合作共建的农村基层网点达到9 306 个,建设馆外图书流通站155 个。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乡村居民既可以通过图书流通站实体机构咨询服务,又可以通过远程网络的形式解决问题。
2.3 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文化项目
吉林省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和龙市为满足农民群众阅读需求建设了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安图县通过送课巡讲、发放书籍、举办宣讲培训以及组建政策宣讲团等形式走进农家大院,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用“土教材”讲活“新理论”;东丰县开展孝老爱亲、和谐包容等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家庭和睦,并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3 吉林省学习型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学习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
目前,吉林省构建学习型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依然存在建设目标定位不清晰问题,同时各地开展的教育活动呈现出分散且标准不统一的情况,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乡村地区学习资源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凸显。首先,学习资源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之间存在矛盾。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21 年,吉林省共有村民委员会9 316 个,乡村人口870.22 万人,由此可见吉林省村庄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吉林省土地总面积18.74 万km2,地貌形态差异明显,乡村居民从事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由此可见吉林省乡村居民对于劳动技能培训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吉林省是多民族省份,域内共有55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6%,且有4 个民族自治地方,由此可见吉林省乡村文化和习俗具有较强的差异性。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因地制宜供给学习资源提出了挑战[4]。其次,乡村地区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吉林省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出台大量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配齐配足各类设施设备,有效提高了乡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但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吉林省乡村教育资源仍然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虽然通过招聘特岗教师等措施吸引大量人才到乡村任教,但优秀教师大多数分布在城市,重点学校也集中在城市,特别是艺术、科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紧缺。同时,由于乡村地区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大量乡村教师希望通过各类考试去城市工作,导致大量乡村师资流向城市。乡村地区的学生与城市相比,很少能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基础教育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再次,乡村地区留守老人文化生活需求与供给匮乏之间存在矛盾。随着吉林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离土出村,导致乡村家庭日渐“空巢化”,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空虚感、孤独感日益加重。目前,吉林省乡村地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相对缓慢,老年人平时依靠看电视、邻里聊天等方式度过闲暇时间。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乡村老年人也与城市老年人一样,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健全的文娱设施,这种需求与供给匮乏之间的矛盾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数量庞大的乡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3.2 乡村居民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不强
吉林省在构建学习型乡村的过程中,政府依然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出台政策和组织活动发挥引领作用,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乡村居民的主体意识,造成“等、靠、要”的不良现象。首先,在学校教育层面,乡村地区家长已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参与学校教育意识淡薄,过度依赖学校教育。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为1 416.3 元,相较于2019 年的1 283.6 元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基础教育、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支出呈现上涨趋势。但乡村地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并未提高,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即可,不重视家庭陪伴、学业辅导以及家校沟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乡村地区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业上对孩子加以指导,同时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许多家长为了生计奔波而无暇陪伴孩子成长;另一方面,乡村家长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束缚,认为学校教育和专业教师更加权威,自己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帮助。其次,在家庭教育层面,乡村地区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随着农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乡村地区居民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寻求其他生产活动。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镇企业分布较少,大量乡村居民无法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只能寻求异地转移就业,这直接导致乡村地区存在大量留守青少年,这部分青少年要完全依靠学校教育,缺少家长的陪伴和家庭教育的熏陶。再次,在社会教育层面,乡村居民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吉林省农业生产遵循一季一收的规律,乡村居民有大量的农闲时间,但是大多数乡村居民认为参与培训学习的用处不大,短短几天培训学不到东西,对于就业和增收没有帮助,反而浪费时间。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但从根本上来说,乡村居民参加学习的意愿不强烈。
3.3 多元主体参与性差
目前,吉林省建设学习型乡村的主要力量是各级政府,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提供教育资源,没有形成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建设效率和效果的评估未形成统一的参考依据。首先,各级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号召乡民参与教育,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总体上呈现资源闲置与匮乏并存、资源碎片化不成体系等问题。同时,这种供给主导需求的方式可能会造成供需矛盾和主体错位,引起乡村居民的不满情绪,导致其对学习活动产生抗拒心理。其次,现阶段吉林省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重心主要放在乡村基础教育提升上,由于资金供给有限等因素,提供其他方面的乡村学习资源相对滞后,多为基层部门自发组织。在学习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团体、企业、行业、高校等机构的重要作用,多元主体没有被吸纳到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管理运行中,没有形成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再次,部分主体希望参与到学习型乡村建设中来,如社会培训机构希望与政府展开合作,提供劳动技能培训;科技企业希望能参与到数字化乡村建设中。但由于缺少相关的合作机制政策,如合作内容、合作方式、资金管理、安全保障等较多问题无法厘清,导致大量主体无法参与进来。
4 吉林省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广泛调研,实现学习资源的个性化精准供给
在构建学习型乡村的过程中要广泛调研,全面整合学习资源,针对乡村居民的多元化学习需求,提供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在学习方式的选择方面做到便捷高效,改善乡村居民的学习环境和品质。首先,针对吉林省乡村学习资源需求差异化明显的特点,聚焦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和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乡村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实现资源供给的精准定位。其次,针对乡村基础教育资源需求旺盛的特点,进一步加大乡村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订相关激励制度,鼓励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扩大乡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再次,针对乡村地区留守老人文化生活匮乏的特点,丰富乡村文娱设施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活动,全面发展乡村老年教育,提升乡村老人文化素养,例如传播健康养生知识、农业生产相关技术、智能化设备使用方法等。
4.2 示范引领,培育乡村居民参与学习的内生动力
建设学习型乡村本质上是在“以人为本”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乡村居民全面发展。因此,在建设学习型乡村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让乡村居民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与意愿。其难点在于调动乡村居民的学习积极性,并提供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多样化教育资源。首先,打造一批“学习型示范村”“学习型示范区”,以点带面,在区域内形成示范效应,增加区域内其他乡村居民对学习型乡村的认同感[5]。其次,评选一批“学习型先进个人”“学习型家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给予一定奖励,从而激发其他村民的荣誉感,鼓励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再次,充分发挥当地乡贤的重要作用,借助其在乡村中的德望影响带动其他乡村居民踊跃参与学习。
4.3 多方共建,打造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协同机制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持续推进该项工作,必须在突出乡村居民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吸纳多种主体参与,构建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形成建设合力[6]。首先,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基层组织提供保障和监管,对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进行监督管理,保障乡村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再次,培训机构及高校主动提供智力支持,提供符合乡村实际需求的学习资源。例如,高校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为乡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医护专业的学生可以为乡民提供科学的健康保健知识,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事业。最后,企业及行业部门主动参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创新教育资源,为建设学习型乡村注入新活力,最终形成政府统筹规划、基层组织提供保障、社团高校深度参与、企业行业广泛合作、乡村居民积极参与的学习型乡村系统机制[7-8]。
5 结束语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吉林省乡村数量庞大且分布范围较广,乡村发展成为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未来需要持续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引导乡村居民树立主体意识,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