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言

2023-02-25栏目主持人

思想战线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学中国式现代化

栏目主持人:何 明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面推进,学术界“志士闻风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勃然兴起。为了引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构成学科民族学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特推出本栏目。

民族学具有研究现代化的学科传统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资源。民族学是因应现代化而产生的学科。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摆脱了神学普遍主义的思想束缚,怀疑—思考—推测的知识生产范式的有效性,探索借鉴实验科学的理念深入到社会世界获得第一手经验解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探险家和传教士等撰写的海外见闻的迅速积累,在19世纪后期促成了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正式形成。尽管早期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于“野蛮社会”或“原始文化”,但在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深刻影响之下寻找“社会的自然法则”的理论流派进化论和传播论,其根本动机是试图寻找当时已经现代化的欧洲文化的发端及其形成机制。随后兴起的结构—功能论关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文化相对论则致力于调查研究不同区域文化变迁的特殊性。1926年,博厄斯出版了《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一书,并开始推动现代国家的国族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多民族学家投入到现代生活调查研究,如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社会文化变迁、少数族裔社会文化的现代性和经济发展、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国族社会文化、都市社区及其族群以及工业、商业、金融业、文化消费、科学、金融等领域的研究。至20世纪后期,全球化成为众多学科热议的论题,民族学除了开展比较文明研究、文化和族群的全球流动研究,而且以特有的学术敏感性发现现代化、全球化并未导致想象中的文化“同化”或“西方化”,在面对物品、人口、图像、货币的全球流动过程中,各文明体和各地方社会并未采用被动接受或全盘接纳的方式回应,而是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运用各自的传统智慧和地方性知识进行“本土化”(indegenization)。因此,民族学是因应现代化的需要产生的学科,所积累的学术资源,特别是关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互构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民族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积淀深厚、成果丰硕。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完成的《江村经济》和《金翼》两部经典民族志事实上研究的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调查研究作为运用现代养蚕制丝技术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传统蚕丝业的“试验场”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20世纪20年代,机械缫丝工业、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金融业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迅猛,长江下游地区蚕丝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衰退困境。费达生等一批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怀抱救国富民的理想,送科技下乡,教农民科学养蚕制丝,扶持农民办合作丝厂和有限责任合作社,以开弦弓村为基地,开展以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林耀华的《金翼》运用小说笔法和“生命传记”的形式,叙述从辛亥革命到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侵占福州及闽江沿岸的三十多年黄东林和张芬洲两人及其背后的宗族势力竞争的故事。表面呈现的是个体及其宗族的矛盾和兴衰历程,但其背景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推翻封建王朝的政治革命、现代航运业取代传统航运业以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机械化战争,现代化进程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开展和参与的少数民族访问团、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等一系列重大调查研究,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国民族学恢复重建后最先启动调查研究的议题,成为学术会议研讨、课题调研和学术论著研究的主题。如,1982年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民族学与现代化”;杜玉亭主持的国家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云南少数民族前资本主义社会诸形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陈永龄主持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协调发展研究”;宋蜀华主编的《民族学与现代化》、高丙中主编的《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纳麒著《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等等。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生态建设、族际关系、民族政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支撑作用,用生动的事实向国际社会讲解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成功推进与拓展。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党的二十大上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论述,为包括民族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确定了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非常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见,民族学在新时代研究领域非常广阔、论题非常丰富,举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边疆地区固边兴边富民战略的推进和扩大对外开放等等,都需要民族学扎实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与概括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建构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

本期“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学知识创新”共推出3篇论文。拙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属于本栏目引论性文章,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又克服了国外现代化特别是早期现代化的弊端,是植根于中国国情的沃土之中的正确选择,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从积贫积弱转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复兴之路,开拓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有效的动力来源。杨德亮的《牧区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基于祁连牧区现代性的长时段分析》对我国古老牧区祁连山自1913年以来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长时段分析,认为其主要的现代化进程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现代政治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定居后再社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后各个方面的发展,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并非吉登斯认为的资本主义渗透的结果,而是更多体现了国家主导、地方和牧民自主参与的社会治理。马翀炜和王琳的《幸福何以可能的符号表征: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家屋图像分析》一文,对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尼族蘑菇房及其现代变迁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文化分析,认为社会生活变迁导致的家屋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材质、结构布局、空间大小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表达社会关系以及呈现文化意义的各种符号方面。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图像文化符号开始进入哈尼族新的家屋。中柱和神龛以及新近涌现的家庭成员图像和国家领导人图像等符号的并置,表征的是幸福泉源在于慎终追远承继懿德、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和国家的帮扶。

本期栏目尚属草创阶段,希望能产生抛砖引玉之效,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关注、讨论与赐稿,共同推进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学知识创新。

猜你喜欢

民族学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民族学课程发凡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学科简介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调研与分析——基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管理项目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发展战略语境下的中国山地民族学研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