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毕业决策与留华意愿分析

2023-11-24在,王

思想战线 2023年6期
关键词:奖学金毕业留学生

梁 在,王 楠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3、亚洲第1留学目的地国,来华留学人数接近50万。到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1)中国网,《“十三五”时期来华留学生结构不断优化》,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834/mtbd/202012/t20201222_506945.html,2020年12月22日。来华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国培养国际人才、促进国际交往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由人口总量优势将逐渐转入人口质量提升阶段。在此背景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作为国际人才储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优秀的留学生在华就业和创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缓解劳动力需求,助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中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发展目标。因此,继续推动海外留学与来华留学发展,是我国培养、输出、引进世界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基石。(2)王耀辉,苗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No.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序言。目前,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3)中国一带一路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2022年8月15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不断丰富,合作伙伴的不断扩展,以及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其作为新兴的国际移民目的国的优势将逐渐凸显,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来华开展更为活跃的经济、技术活动,未来可能深刻改变国际迁移格局。(4)梁在,王楠:《中国和21世纪的国际移民研究》,《学术月刊》2021年第8期。与此同时,中国将逐渐成为最受留学生青睐的目的国之一,必将带动来华留学事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自1950年中国开始招收留学生以来,来华留学生的发展目标与时俱进,从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到两国之间的友谊使者,再到融通中外的国际人才。(5)王昕生:《B.12从国际友人到国际人才:来华留学七十年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No.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79页。在不同历史时期,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多元化的角色。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引进和用好国际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吸引了部分科研组织和学者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及发展展开研究。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CGTS)于2018年4至5月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到有效问卷1 157份。调查结果表明,有62.32%的被调查者有明确的留华工作意愿,其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计划在华工作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非洲。我们的调查也发现,有76.59%的留学生毕业后长期或短期计划留在中国发展,这其中还包括继续在中国求学的留学生,因而所占比重更高。两个不同时间、不同机构的调查均表明,留学生具有较高的留华意愿。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我国西南地区一直是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较为密集分布的地区。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师范大学等5所大学开展的“东盟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及工作意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东盟留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生活与学习,并愿意留在中国就业创业。(6)蒙志明:《东盟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意愿调查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6~17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的持续推进,使得外交的建设性作用已在东盟青年来华就业创业意愿中得到体现。马佳妮对两个城市20位留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奖学金对留学生是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是回国起到直接影响作用。(7)马佳妮:《留学中国: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的质性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86页。许多留学生在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后,选择继续留在中国读书。同时,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整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失业人口不断增多,留学生来源国就业压力大,部分留学生认为,在华找工作可能更具竞争力,因此会选择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一段时间。

通过对以往调查和研究的分析不难发现,来华留学生总体留华工作的意愿较高,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结论。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正逐步朝着乐观的方向发展,来华留学生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逐步凸显,可能进一步带来“留学生的增殖效应”,推荐更多的国际留学生群体步入来华留学的轨道中来。(8)马佳妮:《留学中国:来华留学生就读经验的质性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83页。与已有研究和调查不同,我们的调查是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通过了解来华留学生的个人基本状况、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获得政府奖学金、在华社交网络规模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价等信息,构建了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以及迁移决策等内容的全景化、系统性资料,为后续分析提供更为翔实可靠的资料来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留学特征下家庭社会背景及社交网络规模等因素对留学生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的影响机制,这也是对有关国际迁移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进行检验。更为重要的是,以往的调查分析结果大多仅停留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层面,对于影响留学生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的因素缺乏实证分析和检验,我们的研究是对以往研究的补充和完善,相关研究结论能为留学生管理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是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人才发展战略成果的检验和小结。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不同留学特征对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的影响

语言在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移民而言,学习并掌握一国的语言不仅能有效降低其迁移成本,而且能更快地融入当地生活,提高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的速度。(9)Richard Alba,Victor Nee,Remaking the American Mainstream:Assimilation and Contemporary Immigration,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104~117.较好的语言能力还与移民的就业、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其他人力资本形成较强的互补性,综合影响其迁移决策。同理,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汉语,大部分留学生还通过了较高水平的汉语等级考试,我们认为,拥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在华生活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就大。另外,留学生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其文化适应和社会融入的能力也相应更强,随之建立的关系网络资源也更丰富,继续留在中国生活和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此外,出国留学往往需要支付较为高昂的费用和生活成本,对于许多留学生而言,奖学金是他们能否在外国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10)曲梅,苗绿,方婧懿:《B.13美国学生来华留学趋势及政府资助项目概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No.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306页。相较于自费生,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能额外获得了一份经济保障,尤其对于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留学生而言,这可以减轻他们的财务压力,使他们能够专注于学习和研究,从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在他们完成学业并就业后,也能显著改善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客观上减少教育不平等的发生。众多研究也表明,奖学金是影响留学生来华的重要因素。(11)杨超:《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78—2009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10期。能够提供丰厚奖学金的国家,往往会成为留学的首选目的国。中国政府奖学金作为中国最早为留学生设立的奖学金,目前覆盖了全国289所高校,涵盖理学、工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12)刘鑫鑫,钱婷:《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制度设计的困境与突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对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提升层次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战略意义,肩负着国家战略发展的使命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责任。(13)李冰:《“引进来”“走出去”——中国政府奖学金与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7年第5期。2013年以来,中国的奖学金政策逐步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大幅提高。(14)李冰,黄文杰:《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变化趋势研究——基于1999—2018年数据的统计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年第4期。因此,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吸引留学生来华、调节国别地区间留学生规模以及服务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微观层面来看,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一般需要满足良好的学业成绩、优秀的品质和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等要求,这类留学生毕业后往往也能获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在职业发展中也更具竞争力。(15)Gaathaug J.,“Chinese Government Scholarship: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Learning Practice,vol.13,no.2,2016,pp.1~10.Ren,K.& Hill,K.A.,“The Impact of Chinese Scholarships on Student Mobili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African and Chinese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no.62,2018,pp.154~163.另外,一些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优秀留学生也可能会被推荐到中国的大型企业、机构或政府部门工作或实习,这将进一步增加他们在中国就业市场的机会。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继续求学;

假设2:来自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后更倾向于继续求学;

假设3: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中国。

(二)社交网络对留华意愿的作用机制

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关系网络中并从中衍生出来的实际和潜在资源的总和”。(16)Nahapiet J.and 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23,no.2,1998,pp.242~266.换句话说,社会资本可以被视为源自一个人的网络的所有资源。(17)Wut TM,Xu J(Bill),Sum CK-m ,“Staying local or going back: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graduates’mobility”,PLoSONE,vol.17,no.8,2022,e0268821,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68821.Burt指出,社会资本是“朋友、同事和更普遍的联系,通过它们你得到了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18)Ronald Burt,Structural Hole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社交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伴随着个人的社会行动而产生,广泛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是个人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资本。对于留学生而言,根据其建立的社交网络资源的国别分布,可以明确划分为中国人、外国人和本国人,不同类别的联系人网络所带来的资源和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个体所拥有的社交网络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时期具有稳定性,其所带来的影响也相对具有持久性。不同的社交网络共同构建了留学生的移民网络,形成了留学生与母国、迁移国特殊的纽带和联系,为个人行动和决策提供便利。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期间,他们会与老师、同学、朋友或者当地社区的中国人产生频繁的互动和交往,逐渐建立并积累“人脉”,形成个人在华的社交关系网络。通过与中国人的亲密联系和交友互动,可以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衣食住行、社会文化、教育方式和工作习惯等,能够更快、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重要助力。(19)李可人:《新媒体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在线社会支持的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5月。因此,留学生在中国建立的朋友圈对其毕业决策和流动路径可能存在显著的影响。借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留学生联系的中国人规模越大,其毕业后越倾向于留在中国。

(三)来源国经济发展和家庭社会因素与留华意愿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国际迁移的发生与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和技能,以及工作经历和婚姻状态有关,个体的迁移行为往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该理论认为,移民总是从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向收入较高或具有更多、更好机会的地区流动。对于留学生而言,毕业后无外乎“留下”和“离开”两种选择,如果母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更好,其国内就业和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更高,留学生毕业后回国的可能性就较高。相反的,如果母国的经济相对落后,就业环境不乐观,留学生毕业后留华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在分析时常常将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作为跨国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家庭因素也在迁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影响迁移的方向。留学生本身良好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和较高的家庭社会地位,往往意味着能够从家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对其毕业后回母国就业和发展提供助力,因而其毕业后回母国的概率相对更高。但是来自经济状况相对落后家庭的留学生,在母国能够获得的资源相对稀缺,更可能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而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来源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留学生毕业后越倾向于留在中国。

假设6:来自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中国。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迁移决策

国家中心主义理论强调,移民是由国家为中心推动的,移民的规模和方向取决于国家政策和利益。在该理论框架下,移民被视为是一种国家政策,国家通过政策来吸引或驱逐移民。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区域、国家、文化和人员合作与整合的重要政策,通过区域、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为更多学生提供来华学习的机会。中国政府和部分高校还通过设立“一带一路”政府奖学金和周边国家专项奖学金等奖助计划,为各国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资源和支持,吸引沿线国家优秀人才来华学习和科研。在此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增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联系,推进了国际交流合作。我们的研究试图考察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及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其毕业后的留华意愿。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7: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与自身职业发展的评价越积极,其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中国。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研究策略

(一)数据来源

2021年1月至10月期间,笔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先后在W和B两所综合性的“双一流”大学开展了微信线上问卷调查。每个学校作为单独总体,分别随机抽取不同规模的留学生,共获得692份有效样本,来源国涵盖了5大洲95个国家。其中,来自各大洲的留学生样本量所占比重,与《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2018年》中留学生来源大洲构成基本类似。因此,从调查样本的分布结构来看,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二)变量测量

1、因变量

毕业决策:在问卷中询问了“你毕业后的打算是?”分别设置了“就业”“继续求学”和“其他”三个选项,通过对“其他”选项文本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基于本研究的需要,将填写了“不清楚、未决定”的12个样本剔除。故该因变量做二分变量处理,将继续求学赋值为0,就业赋值为1。

留华意愿:在问卷中询问了“你毕业后计划去哪里?”分别设置了“长期留在中国、留在中国一段时间再回母国、立刻回母国、留在中国一段时间再去其他国家、立刻去其他国家”5个选项。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我们将“留在中国一段时间再回母国”和“留在中国一段时间再去其他国家”两类合并为“短期内留在中国”,将“立刻回母国”和“立刻去其他国家”两类合并为“立刻离开中国”。因此,根据留学生留华意愿的强弱,该变量视作序次变量处理,将立刻离开中国赋值为0,短期内留在中国赋值为1,长期留在中国赋值为2。

2、自变量

(1)留学特征

汉语等级考试水平:题为“你目前通过的汉语考试等级是?”根据《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和HSK考试要求,将通过“一级”“二级”考试的样本合并为“初级”,赋值为1;将通过“三级”“四级”考试的样本合并“中级”,赋值为2;将通过“五级”“六级”考试的样本合并为“高级”,赋值为3,将“无汉语等级”的样本作为参照组,赋值为0。

是否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将没获得过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赋值为0;获得过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赋值为1。

在华居住时长:从留学生第一次到中国的时间算起,计算其在中国一共待了多长时间,以月为单位。

(2)社交网络规模

本次问卷调查中分别询问了留学生最近一个月联系的“本国人”“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数量,在本研究中,为了保证样本的稳定性,对联系人的数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三个关于留学生社交网络的自变量,分别是“联系的本国人数量的对数”“联系的外国人数量的对数”和“联系的中国人数量的对数”。

(3)家庭社会因素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考察留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其母国大概所处阶层。在本研究中将上层、中上层合并为“中上层”并赋值为0;“中层”赋值为1;中下层和下层合并为“中下层”并赋值为2。

来源国的人均GDP:将来源国人均GDP做标准化处理并纳入模型。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评价:问卷中询问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你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好处吗?”将“对我很好”“对我比较好”合并为“有好处”并赋值为1;将“对我没有什么好处”“对我根本没有好处”合并为“没有好处”并赋值为2;将“不知道”赋值为0。

3、控制变量

性别:男性赋值为1,女性为0。

年龄:计算截至2021年调查时点留学生的年龄。

婚姻状况:将“已婚”和“同居/有固定伴侣”的合并为一类,即“已婚或有伴侣”赋值为0,将“单身”赋值为1。

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规划线路,其沿线经过65个国家。本研究中将留学生来源国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并分别赋值为1和0。

留学生来源大洲:本研究中将非洲作为参照组,赋值为0;将亚洲赋值为1;将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样本合并为一类,并赋值为2。

(三)模型与方法

实证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为:第一,对本研究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第二,运用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留学特征、家庭社会因素对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继续求学的不同决策的影响。第三,根据留学生毕业后留华意愿的强弱,运用序次变量的定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留学特征、社交网络和家庭社会因素对留学生毕业后是否留在中国的迁移决策的影响作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统计描述

从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结果中(见表1)可以看出,在毕业决策方面,有53.24%的来华留学生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有46.76%的留学生则选择继续求学。在毕业后流向方面,打算长期留在中国的留学生占总样本的近三分之一,而短期内计划留在中国的留学生占比达43.79%。另外,表中还详细展示了留学生具有的不同背景特征及资源禀赋,这导致留学生在做毕业决策和留华选择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使我们能够分析影响留学生决策的作用机制。

续表

(二)留学生的毕业决策

表2为留学生毕业决策的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至模型3依次加入各主要自变量,显示留学生的留学特征和家庭社会因素对其毕业后就业或者继续求学的选择的影响。在模型1中仅考虑留学生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控制变量,发现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倾向于继续求学,年龄越大的留学生越倾向于毕业后直接就业,婚姻状况对毕业决策没有显著影响。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在毕业决策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模型2和模型3中,我们依次加入了留学特征和家庭社会背景的相关变量。结果表明,获得一级和二级汉语等级考试(即初级汉语水平)对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即相较于没有参加汉语等级考试的留学生,仅有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继续求学,而汉语水平相对较好的留学生在就业和求学的选择上无显著差异(模型2中,汉语等级考试水平中级和高级的系数分别为0.103和-0.218,没有统计显著性)。同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奖学金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选择,即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继续求学,支持了假设1。但在纳入其他因素后,奖学金对毕业决策的影响不再显著。另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留学生在华居住时长以及留学生自身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毕业决策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大部分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与自身职业发展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但该倡议对就业和求学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毕业决策的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表:继续求学和就业

续表

在模型4至模型6中引入交互项,目的是为了检验性别、奖学金等因素对留学生毕业决策的影响在不同群体间是否存在差异。在模型4中加入性别和年龄的交互项,其回归系数是-0.104,而且统计显著(p<0.05),这表明年龄对毕业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年龄越大的女性越可能选择直接就业。在模型5中,加入中国政府奖学金与留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项。结果表明,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毕业决策存在显著的家庭背景差异。相较于来自中上层家庭的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且来自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继续求学,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是-1.436,且在5%的水平上负向显著,支持了假设2。这也符合以往的经验研究结果,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留学生往往会通过更高的教育获得来实现更高的阶层流动,而中国政府奖学金能为其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

同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联系世界、融入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在中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超过一半,在我们的调查中,来自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比也达到48.4%。虽然在模型1至模型6中,留学生来源国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其毕业决策不存在显著影响(模型中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变量没有统计显著性),但中国为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向沿线国家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奖学金名额,这一政策上的倾斜可能对留学生毕业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在模型6中加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交互项,其回归系数为-0.796,而且统计显著(p<0.05),这表明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比非沿线国家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毕业后继续求学。总之,通过模型4至模型6中存在的交互效应可以发现,留学生毕业打算不仅存在个体层面的选择差异,也同时受到奖学金政策和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留学生的留华意愿

在确定了毕业后“干什么”这一问题后,留学生紧接着需要考虑的就是“在哪里”的问题。因此,我们接下来着重分析留学生毕业后流向这一问题。留学生的迁移决策,往往是个体微观因素与宏观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本文的研究中,除了考察留学特征和家庭社会因素对留学生未来迁移决策的影响外,还创造性地考察留学生的社交网络规模对其迁移决策的影响。同时,在模型中纳入了来源国人均国民收入这一变量,来考察留学生来源国经济发展状况对毕业后留在中国的影响。另外,由于不同大洲来华留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我们还对比分析了不同大洲来华留学生毕业后流向是否存在选择差异。

表3是关于留学生留华意愿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首先,在模型7中,仅放入控制变量,发现留学生毕业后是否留在中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回归系数为-0.055(p<0.001),说明留学生年龄越大,毕业后越倾向于离开中国。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的几率显著地低于非沿线国家(模型7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变量的系数为-0.424,p<0.05)。相较于非洲来华留学生,亚洲和欧洲、美洲及大洋洲来华留学生毕业后更可能留在中国,尤其是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其母国与中国相隔甚远,文化差异较大,除了政策和国际交往等因素的考虑外,部分留学生可能还受到中国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吸引而选择留在中国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来自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大陆的留学生占比为12.86%,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留学生多是利用来华留学的机会,学习语言文化和技能,利用在中国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回国发展或者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相关研究也表明,部分非洲留学生学成后从事与中非贸易相关的跨境活动。(20)牛冬,张振江:《B.4在华非洲人研究:十年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07~131页;李玥:《来华非洲留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留学生为例》,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中国侨网,《非洲留学生:借中非合作东风 弄潮科技经贸交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341348515420392&wfr=spider&for=pc,2022年5月9日。在模型8中,加入留学特征的相关变量,发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是否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对其毕业后的留华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假设3没有得到支持。同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随着在华居住时长的增加,留学生短期和长期内留在中国的几率显著增加,回归系数为0.006(p<0.001)。留学生来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也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加深的过程,他们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和文化环境,更容易继续留在中国工作或者学习。

表3:留华意愿的定序逻辑回归分析

续表

在模型9中加入留学生的社交网络变量。结果表明:留学生的社交网络规模显著影响其毕业后留在中国的意愿。其中,留学生联系的本国人和外国人的规模对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负向影响,而留学生联系的中国人的规模对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388(p<0.001),支持了假设4。这表明,留学生联系的本国人和外国人的规模越大,其毕业后离开中国的可能性越大。相反的,留学生联系的中国人数量越多,说明其在中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关系网络,能够为其在华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一定的资源和帮助,使得留学生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而毕业后留在中国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并且中国人社交网络超过了本国人和外国人社交网络对留华决策的影响程度。在模型10中,进一步加入留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留学生本身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留华意愿不存在显著影响,假设6没有得到支持。同时,来源国的人均GDP,对留在中国的意愿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负向影响,即留学生来源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越倾向于毕业后离开中国。相反的,如果来源国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留学生毕业后越倾向于留在中国发展,支持了假设5。另外,相较于部分态度不明确的留学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其职业发展有好处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留在中国,其回归系数为0.682,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对“一带一路”倡议评价越高,对其发展前景越乐观的留学生,越有可能留在中国发展,支持了假设7。

同时,鉴于模型7、模型10中是否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变量存在统计显著性,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留华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模型11中,我们加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项,进一步考察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留学生在留华意愿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变量的主效应为-1.278(p<0.001),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非沿线国家的中下层家庭留学生留华意愿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层和中下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主效应分别为-0.301和-0.411,均不存在统计显著性,说明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留学生的留华意愿没有显著的作用。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下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项是正向的,而且在0.1%的水平显著,表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对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劳务合作、人文交流和经贸畅通等以人才引进为核心的开放政策而言,释放了一个极好的信号。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讨论留学生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时,不仅关注留学生本身的留学特征、拥有的社交网络及其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属性,而且将研究主题置于“一带一路”的宏观国际合作倡议背景之下,从留学生到国际人才的多重视角下,构建了影响留学生决策的微观和宏观机制。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的差异。其中,年龄较大的女性留学生倾向于毕业后直接就业;年龄越大的留学生往往更倾向于毕业后回归母国;相较于已婚或者有伴侣的留学生,单身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华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同时,留学生在华累积居住的时间越长,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加深,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越大。以上实证分析结果与以往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时,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假设,我们还获得了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第一,留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与自身职业发展的评价越正面积极,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这恰恰说明了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尤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以及低收入家庭的留学生,中国应继续加强与其政府间的合作与对接,为更多留学生来华提供帮助,使其能在中国学习更多的技能和知识,毕业后更好地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助力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二,留学生建立的中国人朋友圈,对其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主要在于,与中国人频繁地互动和交往,加强了留学生与中国的联系,能极大地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同时,这种社交网络可能为留学生毕业后在华的工作、求职或者创业提供机遇和帮助,能有效降低生活和迁移的成本,从而吸引他们留在中国生活和工作。

第三,中国政府奖学金对留学生毕业决策和留华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下,其更多地表现出“雪中送炭”的作用。对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下层家庭留学生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国家的留学生而言,中国政府奖学金为其继续求学和改善家庭状况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留学生在奖学金支持下完成学业也能极大地提升家庭在来源国社区中的阶层地位,极大地发挥了奖学金的杠杆作用。同时,研究表明,这类获得奖学金的留学生往往也具有较强的留华意愿,他们将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和人脉储备的重要渠道。(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据增幅明显》,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mtbd/201703/t20170302_297943.html,2017年3月1日。更重要的是,这部分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会因为曾受奖学金支持完成学业,因而对中国存有深厚的情谊。(22)李冰:《“引进来”“走出去”——中国政府奖学金与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7年第5期。他们可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向世界宣传中国、讲述中国,帮助中国树立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

第四,留学生来源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其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中国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健康危机,也是一场经济危机,仅2020年全球经济就下降了5.2%。(23)McAuliffe,M.and A.Triandafyllidou(eds.),World Migration Report 2022,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Geneva,2021,p.159。这场严重的经济衰退,使得国际移民的迁移行为可能更加谨慎和追求稳定。近年来,中国在经济与科技、国际开放与交流、创新合作等方面快速发展,高铁、移动支付和智能物流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地位,日常生活的极致便捷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已成为吸引落后国家留学生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2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年11月3日。吸引高技能、高素质的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工作和生活,可以带来更加先进科学的技术、经验和方法,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世界力量,也为国际人才的发展提供中国平台。当然,对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而言,他们来中国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后,即使毕业后返回母国,但其中仍不乏推动中国与母国发展的助力者,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宣传者,部分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甚至会成为中国故事最生动的讲述者,他们或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或频繁往返于中国和母国之间,作为联系中国与母国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这种互动能有效提升中国与其他国家沟通和交流的效率,这何尝不是一种“走出去”战略的间接收获。实际上,“出口”才是检验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25)王昕生:《B.12从国际友人到国际人才:来华留学七十年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No.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86页。培养出高质量的留学生才是“留学中国”这张名片最有力的注释。

针对当前的研究结论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在高校广泛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图片展览、影像资料和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留学生了解、认识,继而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2、应该从多角度、多途径盘活留学生在华的社会资源,在政府机构和学校的引导下,中外学生之间通过搭建各类社团活动、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等,增进认识和了解。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在留学生居住的公寓和社区等推行中外学生合住、寄宿制家庭等制度,增加留学生与中国人的交往和互动,扩展留学生的中国人社交网络规模。(26)王昕生:《B.12从国际友人到国际人才:来华留学七十年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No.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86页。3、增强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奖学金名额的分配继续侧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适当增加欧美发达国家的奖学金份额,研究表明,这部分留学生相对具有较高的留华意愿,能带来较高质量的“中西融合”效益。4、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教育与培养、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标准,而且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外国人在华居留、就业管理,保障外国人的合法权益。随着《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2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jiuye/zcwj/gaoxiaobiyesheng/201701/t20170111_264214.html,2017年1月6日。《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2201/t20220121_595550.html,2022年1月12日。等规定的相继出台,逐步规范留学生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实习就业活动,为优秀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工作、创业和生活等提供便利条件和政策扶持。

同时,中国的留学生培养应该紧跟时代潮流,打造中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圈,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大主体密切配合共同培育人才。(29)王梦妍:《B.10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下ETS中国四十年的实践经验》,《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No.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47页。对于优秀的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学习、实习、就业或创业,以及居留和生活等方面,建立合理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人才引进制度。参照北上广地区实施的外国留学生工作管理相关政策,逐步统一和精简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实习、就业和创业等活动的政策审批流程和签证办理制度,加快推进《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的最终出台,帮助留学生和国际人才在中国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奖学金毕业留学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我们今天毕业了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