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3-02-25王金福
王金福
(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362000,福建泉州)
共同富裕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的美好愿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从上世纪50 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40 年前的农村改革,再到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时代、社会与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从当前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来看,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与老龄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难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作为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场所,特别是中职涉农专业,更应该肩负起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任。那么,为实现我国共同富裕之宏伟目标,中职涉农专业应该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呢?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教育背景
1.1 涉农类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从本质上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就必须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在这一方面,“未来谁来种地”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摆在台面上”的首要“三农”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也将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在不少地区农村种地都成了中老年群体的无奈之举。
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更好发挥中职涉农专业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具有一定必要性与迫切性[1]。基于此,中职涉农专业必须认识到自身人才培育的重要使命:一是要结合专业教学,为国家输送大量高素质、高能力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培训;二是要从农业科技的角度出发,依据乡村农业发展具体需要,从新技术、新手段与新农业相结合的方面,培育一批能够改善我国农业技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实用技术人才;三是要让农村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为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改变命运提供教育力量。
1.2 实践能力培养日益关注
2015 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其中提出各阶段学校教学中应该“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致力于打造“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中职教育本身即是以技术教学为主,在以往教学中,很多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现实情况、企业需求等并不完全相符,随着各种新教育理念的陆续提出,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只有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2]。
乡村振兴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其要落实,不是落实到纸面上、文件上、宣传栏里,而是要落实到田间地头,要落实到每一位老百姓的锄头上。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与乡村振兴有着极为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师也应该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专业课程教学衔接起来。从乡村振兴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来看,新时代的乡村经济不再仅仅是“种地”,其还应该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多类知识的有效整合,不少农村地区也已经建立起了“产业经济发展链条”,在产业链运行中,复合型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其中的关键问题。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跨专业融合教学,搭建学生学习的“立交桥”,围绕“新农民”要求,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可通过校村双向合作的方法,以实训、实践、实习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实现学生“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带动创收”。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教学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地方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当前中职涉农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尚存在一定问题[3]。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训模式的有效改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的“病灶”。
第一,缺乏对综合教育的关注。在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关心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并不会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进行串联引导。实际上,涉农专业不仅与其他专业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还与立德树人息息相关,教师不互通有无,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沦为“孤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教师还应该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综合教育的关注,利用涉农专业与其他专业课的沟通及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中获得知识、能力、思维、素养等全方面发展。
第二,总体培养目标欠缺。当前不少教师在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更关注学生职业基础知识与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已认识到了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价值,但是在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方面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思路创新、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不少学生在实际练习与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如思维固化、模式单一、不懂变通、不会学习等问题。
第三,课程教学不连贯。中职教学中部分学生毕业即面临就业,但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升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且其中大部分人仍然会选择原有专业。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在此方面的关注不够,没有从学生持续发展、继续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没有搭建起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与教育机制,没有为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期望与教学要求。
第四,教学模式单一。在中职涉农专业课程中,部分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固定,要么是实践基地操作,要么是校企合作,对一些更新颖、更有趣、更具引导价值、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如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期望关注不足,对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模式的应用不够,对基于生活、就业应用的涉农专业问题处理方法引导欠缺等。
第五,教学内容固定。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一个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把乡村振兴这个主题战略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以此让中职教育培育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有效的实施[4]。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围绕着教材”,一些教师“围绕着考试”,一些教师“围绕着企业”,对一些如社会热点、生活素材、未来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教育不够,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这种“模仿”式实践教学,很容易制约学生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等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持续成长。
第六,教学评价方式陈旧。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倾向于教师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等方法,且评价多以主观判断为主,对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潜能激发方面有所不足,对学生反馈的意见关注不够。
第七,学生专业素养不够。在中职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中,个别学生存在消极态度,既不愿意创新、拓展、自主学习,又不愿意交流、沟通、共同进步,且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应用能力不强、问题解决思路简单、职业素养不够。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策略
3.1 重视教学制度引领
中职涉农专业课程的教师需要提高对乡村振兴的认识,要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现代世界先进文明相结合,从思想上加强对新时代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认识。同时,学校内还要制定创新教学制度,要通过制度规范的落实,针对教育的所有要素提升学生对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视度。这就要求:第一,学校应该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利用岗前培训机制,在教师入职之前即针对乡村振兴理念、新式教学方法等通过案例讲座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与分析,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第二,在教师入职之后,学校还应建立教师档案,围绕乡村振兴要求下的人才培养制度改革,设置教师专业成长路线,开展多元化培训工作,针对教学具体问题进行专项分析与解决,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要将乡村振兴与学校日常教育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园环境塑造、学生宿舍管理、相关活动举办等各种方法,在师生中真正落实乡村振兴理念。第四,要根据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最新政策文件要求,通过党建、团建等各种方法,不断地组织师生学习,增强师生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主人翁意识。第五,要建立课题研究、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围绕乡村振兴要求,结合乡村、企业对新型涉农人才的培养,积极寻找新教育方法、新教学对策。
3.2 改革教学内容方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之下,为培养出一批更符合乡村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单一层面关注中跳出来,立足新型乡村经济,关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关注:第一,学生的职业基础知识,要精选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依据教育目标、要求,结合教育方向,进行学生职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传授。第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结合学生岗位要求,进行学生实用能力培养策略的分析。第三,学生的职业理想道德,要将学生的职业追求、情操融入涉农专业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树立个人职业理想与养成职业道德。第四,学生的基础核心能力,如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能力等。第五,学生的拓展核心能力,如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能力等。第六,学生的延伸核心能力,如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同时,为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落实,在中职涉农专业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第一,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乡村未来人才需求为立脚点,着力解决与乡村发展切实相关的主要问题,要通过对现代农业、未来农业的思考,立足跨专业、跨领域教学,通过校企合作、1+X 证书等相关策略的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注重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要以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下的人才培养为重点,关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各种途径转变学生思想,借助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以对比分析等各种途径,培养学生“要经济发展,更要绿水青山”的健康乡村发展认识。第三,形成协同合力,中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5],因此学校应通过与市场相关部门的配合、互动,利用校企合作的方法,编制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鼓励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并应鼓励学生真正走入乡村,以当地农业发展为背景,为地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提出新思路,以此通过多方配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入手,更好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3.3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之下,为发挥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价值,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其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的方法有:
第一,实践教学法。在中职涉农专业课堂教学中不乏一些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于这类知识常觉非常苦恼,尤其是对于基础本就略显薄弱的中职学校学生而言,这些知识的吸引力不强。然而,通常情况下,此部分知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而言更为重要,为开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便可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虚拟情景平台,让学生能在平台中通过观看、操作、体验、讨论、思考与分析,获得知识与提升能力。
第二,任务教学法。许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并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不知如何学习,也就是说,许多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在中职涉农专业课程教学中也是如此,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全面、综合成长,教师可利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有事可做”的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其中,为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与健康发展,教师可采取1+X 培训的模式,精选相关涉农专业证书,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个性化成长要求,为学生设置不同的证书考取目标,并围绕证书培训的个性化成长任务,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角度出发,将考证、项目学习与个性成长结合起来,突破学生单一化学习局限,解决学生能力发展维度的平面化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多样、多能发展。
第三,生活教学法。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便是实践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并未具备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中职涉农专业课程的教学里,许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课堂学习枯燥乏味,主要是因为知识教学与生活的脱节。因此,教师可利用生活教学的方法,在为课堂赋予鲜活生命力的同时,为学生搭建知识与生活连接的桥梁。
4 结语
乡村振兴为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在新教育要求的引领之下,教师应立足乡村发展下的人才需求,关注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从学生综合发展的层面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