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2023-02-25

学习与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海淀区中关村科技

张 革

改革开放45年特别是新时代10年来,作为中关村发源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主会场所在地,海淀区秉承“科技创新、产业报国”的初心使命,坚定扛起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的使命责任,挺立潮头,拼搏奋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电子一条街到中关村科学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蝶变,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宏伟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

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中关村视察指导、为中关村把脉定向、给中关村指路领航,明确要求中关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北京市委要求海淀区一马当先,始终走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海淀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关村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起来,围绕做强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等重点领域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减量发展背景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具有海淀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化改革。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保障中关村实验室、启元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统筹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创新矩阵,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支持量子院、智源研究院、微芯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布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承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专项。遴选支持145 个具有科技领军企业潜质的前沿技术企业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突破。新一代256 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一批前沿领域从跟跑走向领跑。

聚焦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深化改革。开展基础研究税收政策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2022 年,4642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加计扣除金额222.65亿元。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税收优惠,10 家企业享受加计扣除金额1.88亿元。出台促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和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1+2”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支持935个项目落地。支持知名科学家设立奇绩创坛等5 支科学家基金。成立全市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设立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并购贷、人才贷、认股权贷试点。实施“胚芽企业培育计划”,首创续贷中心和确权融资中心,私募股权管理机构备案720 家。鼓励中外资保险公司开展服务科创企业的科技保险。在全市率先启动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建设。落实《关于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示范应用的若干措施》,82家驻区单位159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纳入供给清单。建立“揭榜挂帅”、技术集成采购等产业组织新机制,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互联网3.0、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9大重点领域发布45项榜单。

聚焦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深化改革。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立一流战略人才、卓越人才和优秀人才培育机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研究生联合招生,教育部向清华大学等高校下达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指标403个,惠及量子院等5家新型研发机构。建成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实现外籍人才“两证联办”。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聚集323 名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占全市的53.1%。实施“薪火共燃”计划培训优秀企业家174人;实施“海英计划”升级版,支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国际化青年英才725 名;实施“企航计划”,招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一线,储备一批优秀人才。建设翠湖国际人才社区,配套国际医院、国际学校,提供有黏性的国际人才服务,形成“人才引领科技、科技推动产业、产业聚集人才”大循环。

聚焦科技创新治理机制深化改革。深化中关村科学城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提升科技治理整体效能。坚持部、市、区三级联动,推动实施《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16 家单位参与试点,占全市的48.5%;8 家高校院所拟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意向专利979 件。出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先试奖励专项,鼓励驻区高校院所采取开放许可、先使用后付费许可或免费许可等方式,将专利许可给驻区中小微企业使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4 家高校院所200 余件专利落地。建设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明专利平均授权时间从540 天缩短到54 天。落地23 家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中心。

聚焦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深化改革。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29家,落户外资企业3000多家。鼓励支持抖音、百度、小米等大企业到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总部、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2120 家,投资总额达300 亿美元。“两区”建设形成49 项制度创新案例,2 项向全国复制推广,7 项向全市复制推广。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外资项目439个,实际利用外资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开展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先行试点。5 家头部科技企业和7 家驻区央企财务公司纳入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在全国率先将外债便利化额度从500 万美元提升至1000 万美元。成立全市首家自贸试验区银行——农业银行自贸试验区分行。建设以研发创新为特色、以保税研发为主要功能的中关村综保区,实施“四自一简”特殊贸易便利化措施,致力打造代表国家形象的数字智慧综保区,将于2024 年5月封关运营。坚持以开放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关村论坛已成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2022 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 万亿元大关,占全市经济总量24.5%,成为北京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64 家,占全市的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358 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25 家,占全市的35%;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 家,占全市的45%;独角兽企业51 家,占全市的50%、全国的14%;上市企业270 家,居全国地级市(区)之首。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3 万亿元,年均增速14.5%,技术合同成交额3380.4亿元,增长15.7%,占全市的42.5%。

大力传承弘扬改革创新发展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45年特别是新时代10年来,海淀区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耕改革创新“试验田”,以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对改革创新的全面领导。改革开放45 年来,中关村走过的每一个转折、海淀区创造的每一个辉煌都植根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特别是新时代10 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对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海淀区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关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对海淀区指导支持,为海淀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定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意识。改革开放45 年来,海淀区始终坚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担当责任使命。特别是新时代10 年来,海淀区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始终走在先行先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最前列。

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开放45 年来,海淀区始终肩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科技创新产业先行者的责任担当,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矢志不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开辟了一条追梦创新驱动的中关村之路。特别是新时代10 年来,海淀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对海淀“三个走在最前头”的要求,紧跟技术革命浪潮,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束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经验。

营造各类主体融合互动的创新生态。改革开放45 年来,海淀区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全程陪伴的服务生。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良性互动,主动对接科研人员和企业需求,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创造最优条件和环境,营造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创新氛围,培育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支撑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恒久力量。特别是新时代10 年来,海淀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组织优势和作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联动发力,涵养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促进政产学研用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融合互动,形成推动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杠杆。

继续当好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迈向新征程,改革再出发,开放不止步。海淀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关村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当好体制改革“试验田”、创新发展先行者,聚焦国际一流科学城建设,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坚定不移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探索“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机制,促进三者实现良性循环,形成多方互动、联合创新格局,有效释放中关村聚集的强大发展能量。坚持“科学”+“城”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深化中关村科学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中关村科学城与区域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创新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机制,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未来产业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打造国际一流原始创新策源地。深化“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领军企业等多元主体高效协同,构建分工明确、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大合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关键“卡脖子”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实现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出贡献。强化空间、资金、知识产权激励等服务保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培育引领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新优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巩固拓展具有海淀特色的高精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支持领军企业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按照“培育优质企业从小到大、助推潜力企业从优到强”的思路,完善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主动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贸易合作、产业合作,持续吸引国际科创主体落户。引导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园区高端化、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对标国际规则,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产业赛道,聚焦人才、资金、数据、商品四大要素资源,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跨境数据交易试验区,推动制度创新、开放平台和创新生态升级,促进要素高效配置、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先进要素、创新能级和产值规模增量突破。高标准建设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打造我国科技创新型综保区“样板间”。坚持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标准,把中关村论坛打造成推动创新发展、有利国际合作、延揽更多资源和人才的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化论坛。

猜你喜欢

海淀区中关村科技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科技助我来看云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